点击这里给我发消? width=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坛资讯 > 文坛资料 >

外国作家介绍1

时间:2023-01-30 22:46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
阿尔弗里缪塞(1810~1857)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 缪塞的文学活动
   阿尔弗里·缪塞(1810~1857)
 
  
  法国浪漫主义诗人。缪塞在他的一生中,除了诗歌以外还创作了不少戏剧和小说,发表过一些颇有影响的关于社会、政治和文学艺术的论文。
  
  缪塞的文学活动是从参加以雨果为首的进步的浪漫主义团体“文社”开始的。他不仅是浪漫派中最有才华的诗人,其戏剧作品也大大促进了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他的小说在创建法国浪漫主义心理小说和为近代小说开辟道路上起的作用,也是值得注意的。
  
  缪塞的诗歌真切动人。他的戏剧和小说尽管反映社会生活不够全面,但是抒发个人情感,真实刻画了法国某些阶层的生活及心态,颇具时代色彩。特别是他描写的“世纪病”在今天看来,还可以感觉到当时某些人物的精神面貌,他们的彷徨与苦闷。
  
  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罗伦扎西欧》、《反复无常的人》、《巴尔贝林》、《喀尔摩金》等。他的小说有《埃梅林》,《弗烈特立克和贝尔纳莱特》,《提善的儿子》,这三部小说可列入19世纪优秀爱情小说的行列。另一部《世纪儿忏悔录》以其动人的爱情故事和细腻的心理描写而成为缪塞的代表作。
  
  爱弥尔·左拉
  
  (Emile Zola, 1840-1902)
  
  爱弥尔·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法国小说家,自然主义创始人。少年时家境贫寒。中学毕业后做过打包工人和记者。1872年成为职业作家。九十年代中,起而为被诬告犯叛国罪的犹太裔军官德莱弗斯辩护,对奉行民族沙文主义的资产阶级政府进行了长期斗争。
  
  左拉从六十年代中开始提出自然主义创作理论,主张以科学实验方法从事文学创作,按生物学定律描写人,无动于衷地记录现实生活的一切方面。其自身创作,由于受自然主义理论影响,不能全力以赴对事物作社会和阶级的分析,挖掘现象深处的本质,更不能从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中引出革命的结论。但他强调深入体察社会,大量掌握生活素材,所遵循的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小说最先反映了帝国主义初期的商业、财政状况和产业无产者非人的劳动、生活条件,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秩序的不满,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可是存有改良主义幻想。主要作品有《卢贡一卢卡尔家族》共二十卷,重要的有《萌芽》、《金钱》、《崩溃》、《小酒店》等)、《三名城》三部曲(《鲁尔德》、《罗马》、《巴黎》)和未完成的《四福音书》(《多产》、《劳动》、《真理》)等长篇小说以及相当数量的中短篇小说。在艺术上,左拉的作品以场景壮阔,气魄宏大,文体粗犷遒劲,喜作夸张描写和大量的细节描写著称。
  
  《萌芽》(1885)是左拉的代表作。小说以煤矿工人罢工为背景,描写了矿工的悲惨生活。
  
  阿尔贝·加缪(1913~1960)
  
  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德军侵法后参加地下抗德组织,负责《战斗报》的出版工作。
  
  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小说《鼠疫》(1947)得到一致好评,但是《反抗的入》(1951)一书由于宣扬“纯粹的反抗”、即反对革命暴力而导致了他和萨特的决裂。他主要的作品还有随笔《西叙福斯神话》(1942),剧本《正义者》(1949)、小说《堕落》(1956)和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1957)等。
 
  加缪于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1960年 1月4日死于车祸。
 
   安德烈·保尔·吉约姆·纪德
 
  
  (1869—1951)
  
  是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生于巴黎,是独生子;父亲在巴黎法律学院任教授;母亲是富家闺秀,笃信天主教新教。纪德早年体弱多病,异常敏感。十一岁时丧父,由母亲扶养并给予清教徒式的教育,酿成了他的叛逆性格。从十五岁起,他对舅父的女儿玛德莱娜产生了纯洁的爱情;但是六年后,玛德莱娜拒绝了他的求婚。创作于1890年,于次年发表的处女作《安德烈·瓦尔特的笔记》,就是他给自己家庭和玛德莱娜的最后通牒,反映他这一时期的思想。1895年,他终于同表姐玛德莱娜结婚,但婚后生活并不美满,他仍不改同性恋癖,致使他妻子抑郁成疾,于1938年死去。
  
  1891年,他由莫里斯·巴雷斯引见,认识了象征派大师马拉美,并成为罗马街“星期二晚会”的常客。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显示出他受了象征派和尼采主义的影响,全面扬弃传统文化与道德,摆脱家庭与社会的约束,宣扬独立自由和享乐主义。不过,纪德的文学创作走的是一条探索的道路,因此,他的作品充满矛盾而又互相矛盾,既宣扬了绝对的自由,同时又主张天下人都应当得到解放;既宣扬了狂热的个人主义,同时又歌颁集体的献身精神;即使他主张的享乐主义,也并不是庸俗的纸醉金迷的生活,而旨在发现自我,探索存在的价值和人生的真谛,足见他是勇于剖析自已的作家。
  
  1925年,他去刚果、乍得旅行,目睹了非洲人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生活惨状,回国后口诛笔伐,有力地鞭答了殖民制度。从此他的创作不再固守在美学与道德的象牙塔中,开始对社会问题发生兴趣,越来越关注苏联,并参加共产主义运动。1936年他访问了苏联,回国著文又否定了苏联的社会现实。
  
  纪德创作十分丰富,有的作品堪称法国现代文学的丰碑。小说主要有:《帕吕德》(1895)、《人间食粮》(1897)、《背德者》(1902)。《浪子归来》(1907)、《窄门》(1909)、《伊萨贝尔》(1911)、《梵蒂冈的地窖》(1914)、《田园交响曲》(1919)、《伪币制造者》(1926)、《妇女学堂》(1929)、《新食粮》(1935)、《忒修斯》(1946)。回忆录主要有:《如果种子不死……》(1926)。游记主要有:《刚果游记》(1927)、《乍得归来》(1928)、《苏联归来》(1936)。戏剧主要有:《萨乌尔》(1903)、《康多尔王》(1905)、《俄狄甫斯》(1932)。此外还有许多文论、日记等。
  
  纪德的作品文笔清丽精湛,思想深邃细腻,语言温婉和谐,具有古典美。他始终是法国人民最喜爱的现代作家。
 
   布尔加科夫(1891~1940)
 
  
  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1926年小说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但也引起争论。1927年他的作品实际上已被禁止发表。1930年,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他被莫斯科艺术剧院录用为助理导演,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并重新开始写他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伊·阿·蒲宁
  
  (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унин)
  
  (1870~1953)
  
  俄国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他的诗以祖国及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材,诗句优美。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优秀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松树》(1901)《新路》(1901)、《黑土》(1904),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命运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与惋惜,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19O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土。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4)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如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1943)。此外,还著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哲理性文学论文《托尔斯泰的解放》(1937)。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遗产,具有一定的美学与认识价值。
 
   布尔加科夫(1891~1940)
 
  
  苏联俄罗斯作家。出生于乌克兰基辅市一个教授家庭。自幼喜爱文学、音乐、戏剧,深受果戈理、歌德等的影响。1916年基辅大学医疗系毕业后被派往农村医院,后转至县城,在维亚济马市迎接了十月革命。1918年回基辅开业行医,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后被邓尼金分子裹胁到北高加索。1920年弃医从文,开始写作生涯。1921年辗转来到莫斯科。1920年开始在《汽笛报》工作,发表一系列短篇、特写、小品文,揭露并讽刺不良社会现象,以幽默和辛辣的文风著称。1924~1928年期间发表中篇小说《不祥的鸡蛋》(1925)、《魔障》(1925),剧本《卓伊金的住宅》(1926)、《紫红色的岛屿》(1928)。1925年发表长篇小说《白卫军》,描写1918年基辅的一部分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卫军军官的思想行动。1926年小说改编为剧本《土尔宾一家的命运》,上演获得成功,但也引起争论。1927年他的作品实际上已被禁止发表。1930年,在斯大林的亲自干预下他被莫斯科艺术剧院录用为助理导演,业余坚持文学创作,并重新开始写他一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师和玛格丽特》(1966)直到逝世。其他著作有剧本《莫里哀》(1936)、传记体小说《莫里哀》(1962)等。
  
  
  伊·阿·蒲宁
  
  (Иван Алексеевич Вунин)
  
  (1870~1953)
  
  俄国作家,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曾当过校对员、统计员、图书管理员、报社记者,1887年开始发表文学著作。1901年发表诗集《落叶》,获普希金奖。他的诗以祖国及其贫穷的村庄和辽阔的森林为题材,诗句优美。1899年与高尔基相识后,参加知识出版社工作,这对他民主主义观点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这一时期的优秀短篇小说《安东诺夫卡的苹果》(1900)、《松树》(1901)《新路》(1901)、《黑土》(1904),反映了作者对俄罗斯命运的概括性思考,也流露出对已逝去的时代的留恋与惋惜,对现实生活的冷漠。从中篇小说《乡村》(1910)起,蒲宁的创作开始转向广泛的社会题材,著有短篇小说《古代人生》、《夜话》、《伊格纳特》等。19O9年当选为科学院名誉院土。十月革命前的散文,《旧金山来的绅士》(1915)、《兄弟们》(1914)充满了对资本主义文明和殖民主义的仇恨。他的散文绘声绘影、简练生动。他是一位出色的修辞学家和翻译家。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侨居法国期间主要创作有关青年时代的抒情回忆录,如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短篇小说集《暗径》(1943)。此外,还著有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哲理性文学论文《托尔斯泰的解放》(1937)。1933年蒲宁因为“继承俄国散文文学古典的传统,表现出精巧的艺术方法”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众多的充满矛盾的创作遗产,具有一定的美学与认识价值。
 
   莫泊桑(1850~1893)
 
  
  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和356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 莫泊桑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之家,母亲醉心文艺。他受老师、诗人路易·布那影响,开始多种体裁的文学习作,后在福楼拜亲自指导下练习写作,参加了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作家集团的活动。他以《羊脂球》(1880)入选《梅塘晚会》短篇小说集,一跃登上法国文坛,其创作盛期是80年代。10年间,他创作了6部长篇小说:《一生》(1883)、《俊友》(1885)、《温泉》(1886)、《皮埃尔和若望》(1887)、《像死一般坚强》(1889)、《我们的心》(1890)。这些作品揭露了第三共和国的黑暗内幕:内阁要员从金融巨头的利益出发,欺骗议会和民众,发动掠夺非洲殖民地摩洛哥的帝国主义战争;抨击了统治集团的腐朽、贪婪、尔虞我诈的荒淫无耻。莫泊桑还创作了350多部中短篇小说,在揭露上层统治者及其毒化下的社会风气盼同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短篇的主题大致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讽刺虚荣心和拜金主义,如《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第二是描写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赞颂其正直、淳朴、宽厚的品格,如《归来》;第三是描写普法战争,反映法国人民爱国情绪,如《羊脂球》。莫泊桑短篇小说布局结构的精巧。典型细节的选用、叙事抒情的手法以及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文笔,都给后世作家提供了楷模。
 
   托马斯·曼(Tomas Mann l875~1955)
 
  
  德国小说家和散文家,1929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出生于德国北部卢卑克城一家望族。曾在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旁听历史、文学史和经济学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一度为帝国主义参战辩护,但30年代即大力反对法西斯主义威胁,希特勒上台后流亡瑞士。托马斯·曼是德国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和人道主义者。其创作主要是中、长篇小说。代表作是被誉为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的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1901)。小说通过自由资产阶级布登勃洛克在垄断资产阶级哈根施特勒姆家族的排挤、打击下逐渐衰落的历史描写,详尽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旧的刻意盘剥和新的掠夺兼并方式的激烈竞争和历史成败,成为德国19世纪后半期社会发展的艺术缩影。但因作者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小说对帝国主义势力持无能为力的消极态度,对自由资产阶级抱无可奈何的哀惋情绪。托马斯·曼的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魔山》(1909)和《浮士德博士,由一位友人讲述的德国作曲家阿德里安·莱弗金的一生》(1947)等。
 
   施笃姆
 
  
  (Theodor Storm,一八一七—一八八八)
  
  台奥多尔·施笃姆,德国作家。1888年9月14日生于德国北部 城市吴淞的一个望族,父亲是律师。他在吴淞上小学,在吕贝克上中学,1837-1842在基尔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律, 1843年开始在吴淞做律师。在丹麦人占领吴淞期间,他不得不离开吴淞远走他乡。1864年重返故乡。1867年成为法官。1879年成为法律参议员。
  
  施笃姆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小说家。其诗歌内容简朴,形式优美,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乡情见长。作品有诗歌《夜莺》、《安慰》、《海岸》、《越过荒原》、《阖上我的双眼》等;小说《在大学里》、《淹死的人》、《双影人》、《白马骑士》等。其主要成就在中短篇小说方面,他的中短篇小说堪称德国文学中的佳作。
  
  1888年7月4日,施笃姆在故乡附近的城市哈德玛逊逝世。
 
   亚历山大·普希金 (1799~1837)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德国诗人 歌德(1749~1832)
 
  
  歌德(1749~1832)德国诗人。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
  
  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
  
  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责任编辑:田高峰)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