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 width=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
当前位置: 主页 > 文坛资讯 > 文坛资料 >

中国 青海作家(1)

时间:2023-01-31 21:00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
  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宏大的诗歌个性。
  
  王歌行 男1931年3月生。青海省西宁市人。中共党员。编审。毕业于青海师范学校高师部。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历任青海文协创作组组长、《青海文艺》、《青海湖》文学杂志主编、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青海分会副主席、青海省《格萨尔》史诗研究所所长、青海省文联委员等职。全国第三、四次文代会代表。现为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井石,原名孙胜年,号煮字坊主。 1953年9月出生于青海省湟源县一个叫纳隆的山沟里。1970年毕业于湟源中学(现一中),1973年毕业于青海省卫生学校。197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81年改行做文学刊物编辑和文学创作工作。历任海西州文联副主席、《瀚海潮》文学期刊主编、《青海湖》文学月刊编辑部主任、常务副总编等职。现为青海省文联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青海省花儿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专职作家。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青海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青海省政府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青海昆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01年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著有长篇小说《麻尼台》、《金梦劫》,散文集《花海采风录》(合集),散文随笔<煮字坊笔记1>, <煮字坊笔记2>, 中篇小说集《湟水谣》,<古堡的主人们>等,长篇纪实文学<故乡故事>, 电视连续剧剧本《寻常百姓家》(5集,已录制播出),电影<龙城正月>等。 1991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00、2005年、2009年三次获青海省优秀文学奖。
  
  白渔,四川富顺人。1958年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数学系。历任青海燃料局地质处技术员,青海煤田132队地质物探技术员及项目负责人,《青海湖》文学诗歌编辑,《三十年诗选》主编,青海省作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青海省政协常委。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朱奇,原名朱纪舜。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1950年肄业于湖南省湘乡县第二中学。1950年报考西北军区文化干部招聘团,志愿参军。1957年转业到青海省文联;历任《青海湖》杂志编辑,青海省作家协会专业文学创作员、秘书长、常务副主席、主席、荣誉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六届全委会名誉委员。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诗集《春华初集》(合著)、《巨流之源》,散文集《草原秋色》、《雪山温泉》、《到黄河源头去》、《唐蕃古道之旅》、《泰国萍踪》、《高原,我梦中的地方》、《朱奇抒情散文选》、《野牦牛出没的地方》等。组诗《草原》1956年兰州军区文艺评奖中获优秀作品奖;散文《锡铁山抒怀》获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优秀作品奖,散文集《高原,我梦中的地方》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0周年优秀作品奖,《朱奇抒情散文选》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5周年优秀作品奖。
  
  陈士濂,男,浙江浦江人,中共党员,1939年生,1953年入杭州师范学习,1956年入杭州大学中文系。1959年赴青海,先后在青海广播文工团、民族歌舞剧团、话剧团任二胡演奏员、创作员。1983年调任青海省文联副主席兼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会委员,青海省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著有长篇小说《樟树王遗事》,小说集《琪美》、《西天的诱惑》,童话集《白唇鹿青青》及影视文学剧本《出门挣钱的人》、《寻常百姓家》,话剧剧本《洛赛日》、《铁桥活佛》等。
 
  龙仁青,男,当代青年作家。 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这里也是中华对角羚(普氏原羚)的家园)。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马学功,青海循化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历任青海人民出版社文艺室编辑,青海省文联《青海湖》文学月刊社诗歌散文组负责人,青海作家协会副主席。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家园的颂辞与挽歌》,组诗《撒拉风情》、《默读乡村》等。
  
  阎瑶莲,山东德州人。中共党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进修班。1949年北京华北大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中共中央西北局党校文工室工作,1953年响应号召自愿赴青海省文联工作,创办《青海湖》文学月刊,历任《青海湖》编辑、副主编、主编,编审。省文联党组成员,第二届青海作家协会常务理事,青海省作家协会第三届顾问,青海省文联第三届荣誉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第三届理事。1952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话剧剧本《上火线》(合作),散文集《秋声集》,散文《西宁之秋》、《相识在北戴河》、《雪花静悄悄》、《寄自高原的祝福》等。
  
  小为,原名李晓伟,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青海军区独立师及武警青海总队战士、班长、连长、营长,宣传处副处长、处长,青海电视台主任、编导。青海文联第三、四届委员,青海作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皇脉》,小说集《野性谷》,报告文学集《高墙·电网·女囚》,长篇纪实文学《昆仑殇》长篇文化研究类学术散文《昆仑山:探寻西王母古国》,长篇纪实文学《流放大西北》电视片《走进大地艺术》、《魂归可可西里》等。
  
  黄明,男,六十年代出生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祖籍山东文登。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文学创伤,累积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首)。作品曾获首届青海省青年文学奖、中央电视台’99电视诗歌散文全国展播二等奖等。1985年12月至2003年5月在格尔木市文联工作,先后任副主席、主席一职。2003年5月有调入青海省作家协会工作,任副秘书长,《青海作家》执行副主编。现工作单位青海省文联。
  
  真子,原名李玉真,出生于重庆市,1968年毕业于建材部重庆建专,为了爱情和理想要求分配到青海高原的柴达木,从此成了西部女人,直至50岁退休定居北京。先后在青海茫崖石棉矿、青海油田工作,曾当过矿工、电影放映员、宣传干事、编辑部主任、文协常务副主席,在地方上兼任敦煌文学创作研究学会常务副主席,《敦煌》杂志常务副主编。1987年2月加入青海作家协会。曾在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鲁迅文学院、青海文学院学习。1980年秋开始创作,主要写西部女性,发表作品近200万字,数十篇作品收入全国各类文集,近期收入花城出版社“西部女作家写西部散文精编”《西部的柔情》中。著有小说集《西部故事》(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散文集《西部柔情》(敦煌文艺出版社,1999年)。
  
  应宗奎 男,1933年1月生。笔名:运生。四川省泸州市人。中共党员。1956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历任青海教育学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图书馆长、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中国写作学会二、三届理事、常务理事。青海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青海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1987年参加《普通写作学》、《应用写作学》的编写工作。1989年参加《普通写作学教程》的编写工作,担任编委。1989年参加编写《中国写作学大辞典》
 
  马光星 男,1953年11月11日出生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金田村,土族。青海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1976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汉语文系后留校任教,讲授民间文学课程。1985年调入青海省文联,任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副主席,现任省文联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会员(1979年加入),青海省文联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1984年2月加入),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文坛了望》主编,兼任《中国土族》杂志副总编,中国西部文学传播中心客座教授,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现任文学创作研究室主任,职称为文学创作二级。主要作品:《塔尔寺的传说》(合著);《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果洛·朝霞如火》;《青海风俗简志》;《小白兔智斗百兽王》;《土族文学史》;《青海当代文学50年》;(青海作家作品研究、合著;《人神狂欢--黄河上游民间傩》;《西海文探》等在有关报刊杂志上发表文艺评论、民族文化研究论文共50余篇,60多万字。 因在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组织联络等工作中表现突出,于1989年和1991年获文化部、国家民委、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表彰奖励。共撰写民俗、民间文学、评论等论文共40多万字,出版《土族婚礼歌》、《塔尔寺的传说》(合著)、报告文学集《果洛·朝霞如火》(合编)、《土族文学史》等书,《小白兔智斗百兽王》一书获1998年青海省“五个一文化工程”奖。并为《中国各民族宗教神话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撰稿。
  
  董生龙,著名作家,笔名钱稹,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青海作家协会主席,兼《青海湖》文学月刊主编、《牧笛》杂志总编辑。著有诗集、小说集、报告文学集、电视剧等7部;作品曾多次获省人民政府奖、全国“五个一”工程作品提名奖和省“五个一”工程奖、省哲学社会科学奖。诗作被译为英文、塞尔维亚文、罗马尼亚文、藏文、蒙古文出版。陕西乾县人。1990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69年参加工作,历任青海省柴达木汽车修理厂工人,中共海西州宣传部科长及副部长、州文联主席及《瀚海潮》杂志主编、州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委员,《青海湖》杂志副主编,《牧笛》杂志主编。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柴达木》(配画)、《草原的风,飘去》,小说集《金黄色的光线》,报告文学集《江海风采》等。电视剧剧本《魂归可可西里》获中宣部第五届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青海省第二届五个一工程奖,《爱我青海五字歌》获青海省第三届五个一工程奖,《青海省优势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获1996年全省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青海省社会科学课题研究三等奖。
  
  武玉嶂, 青海省作家协会 主席团成员、常务理事 长期在省党政机关工作,撰写了大量工作文稿、领导讲话、新闻信息稿件及涉及社会管理、经济体改、农村经济、党务工作和民族宗教事物管理等方面的文稿和理论文章。多次受到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等表彰奖励。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在省内外文学刊物发表文学作品近20万字。出版有散文集《漂泊者的故土》。
  孟 旬 曾用名孟庆逊,河南省方城县人,1967年9月出生在伏牛山前,在卧龙岗下汲取中原文化。18岁离乡来青,1986年考入青海警校,1988年7月至今在共和县公安局工作,做过政治、经文保卫干事,当过预审员、刑事侦察员,现为县局秘书,中共党员,大专学历,本科在读。自幼爱文。因年少时常有小文被学生刊物采用,激起写作之志,曾用冰凝、杨小宁等笔名写过小文。从警后,有小文散见于《人民公安报》、《青海日报》、《青海法制报》、《青海公安》等,1990年所作小说《女刑警队长》获西部警察征文二等奖
 
  林有盛,青海互助县人,民盟成员,1958年2月9日出生。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青海工商报》副总编,主任编辑。少时就读于乡村小学,后考入青海海北州民师,毕业后先后在海北州文教局、团州委供职。1979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毕业后分配在青海民族教材编译处工作,曾任室主任,主持、参与、独自编写各类汉语文教材30余种。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飞天》、《青海日报》、《青海湖》、《诗刊》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200多篇(首),曾获《诗刊》、《青年文学》举办的“中国杯”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三等奖和“金鸡杯”全国青年诗歌大奖赛三等奖,组诗《深厚的高原》在《人民日报》和《中国作家》杂志联合举办的评奖中获三等奖。有诗作收入《中国诗星佳作精评》、《中国诗库力作选》、《中国新诗人袖珍抒情诗选》、《世纪之吻》等十余种诗集。《中国诗星佳作精评》一书中评价其诗作“字字句句都流溢出对故乡的深情,这种真挚的情感是这些诗歌的最动人之处。”
  近年来注重从事于民俗文化和方言的研究,著述较多。其中《青海方言寻古》一书即将出版。
  主要生平事迹已收入《中国文艺家传略》、《中国当代诗人辞典》。
  
  杨启寿,笔名祺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1953年三春时节生于四川三台,六十年代随家移居青海,七十年代初步入青海石油队伍,现供职于青海油田新闻中心。在投身石油的近30年中,曾"当过8年修井工。七十年代中叶走上千部岗位后,主要从事宣传工作,曾任格尔木炼油厂党委工作部部长、宣传部长。
  
  八十年代末开始在《青海石油报》、《瀚海魂》、《瀚海潮》、《青海湖》、《地火》、《新大陆》、《青海日报》等刊物发表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童话等。其中报告文学《大山驮起的丰碑》(与肖复华合作)被收入青海人民出版社《西部的太阳》一书,后发于《青海湖》、《地火》等刊物,并获第二届石油文化大赛一等奖。报告文学《情暖甲乙丙》被收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昆仑圣火》一书,并被青海省文联、作协等单位评为“昆仑明珠”文学创作优秀奖。
  
  杨董翔,祖籍山西芮城,自幼生长于古城西宁。1990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供职于中国民主同盟青海省委员会、青海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历年来有数十篇诗文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编辑、制作《雪城光芒--青海当代藏族诗人及其创作》、《天路脊梁》两档文学专题节目曾分获第五、六届中国广播政府文艺奖文学节目三等奖。
  
  金迈,藏族,1949年11月14日生,化隆县金源乡支吟村人,初中文化程度。1957年上小学,1958年至1960年休学在家。1961年上民院预科,1968年初中毕业上山下乡到天峻县舟群乡插队,先后当过砖瓦厂工人,县政府翻译、秘书。1981年到省文联民研会搞民间文学,并在《格萨尔》研究所翻译、搜集、整理、研究格萨尔。1996年调省民委佛协,任副秘书长。
  
  1984年选为省政协委员,省佛协常务理事,1989年任中国佛协常务理事,聘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研究员,1997年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近几年主持整理、出版藏历史年鉴《雪域博史》,任策划、副主编,《青海佛教》主编。翻译出版《岭国歌舞》、连环画《降魔》、《热贡艺术画册》、《中国谚语集成?青海卷》(海南分卷中部分藏族谚语翻译)、《中国歌谣集成?青海卷》(海南分卷中部分藏族歌谣翻译)。
  
  王立道,安徽宿县人。1949年毕业于华中大学。历任苏北日报社、南京新华日报社、中国青年出版社、青海日报社及青海人民出版社记者、编辑,青海省文联专业作家,青海省文联第三届委员,青海省作协第三届理事、常务理事、副主席。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长篇小说《沙沱情暖》、《南园风情录》,散文集《霜后花》,《秘书与写作》、《中外文学人物荟萃》(合作),长篇传记文学《烛照篇--黄伊和当代作家》、《神工奇缘》、《画家黄胄》(合作)、《潘杰和他的两位妻子》、《装裱名师刘金涛》,小说集《失踪的情侣》等。小说《南园风情录》获青海省庆祝建国40周年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散文《水电世家》获青海省庆祝建国35周年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葛文荣,男,出生于1972年,籍贯陕西。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曾从军数年,现供职于西宁晚报社,为记者。2006年开始文学创作,擅长报告文学和小说创作,长篇通讯和报告文学《无手老师马复兴演绎别样人生》、《熊宁,佛国里有歌为你而唱》、《牛万年,令人骄傲的青海小伙》、《葛玉修,用生命呵护生灵》、《雪域养护工守望生命禁区》等作品曾获全国晚协一等奖和青海新闻一等奖。近年,创作并在省内外刊登了大量小说、散文、诗歌等,著有报告文学集《点亮雪域高原的光明》、《守望三江源》等。
  
  李皓,1975年4月7日生,西海都市报记者。从事记者10年,作品散见于青海日报、西海都市报、青海湖杂志、大陆桥杂志、柴达木开发研究等报纸刊物,曾多次获得青海新闻奖。2010年出版专著《贵德历史》。
  
  秋夫,原名韩文麟,1934年出生,16岁从事文学创作,发表《旗台堡妇女站起来》等报告文学作品,并发表和出版诗歌《秋夫诗选》、《爱的复活》、《子午线之歌》及散文《草创第一笔》等,作品《给共和国的赞歌》、《秋夫诗选》等曾获省级及国家级优秀作品奖,中国作协会员、世界华语诗人协会会员。
  
  吉狄马加,彝族,1961年6月23日生于中国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现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政协第十届委员。一级作家。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之一。已出版诗集《初恋的歌》、《一个彝人的梦想》、《罗马的太阳》、《吉狄马加诗选择》、《吉狄马加诗选》、《遗忘的词》。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诗歌(诗集)奖;组诗《自画像及其它》获中国第二届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组诗《吉狄马加诗十二首》获中国四川省文学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他的诗作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等,引起国际诗坛的关系。曾多次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国际活动。杨廷成 青海平安人。1994年出版诗集《慈悲大地》,1996年出版散文集《大自然的箫音》,2004年出版报告文学《巴颜喀喀拉雄风》,另有30余篇文学作品入选国内出版社各种选本。现在供职于青海省经济委员会。
  
  王建民,笔名老家,1963年生,青海乐都人。1984年毕业于西安政法学院。曾在青海省中级人民法院、青海人民出版社供职。代表作有《达拉积石山》系列组诗和《河湟文学论》等。赵贵邦 生于1965年,祖籍青海。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现任教于青海某学院。
  
  阿霞,女,本名吕霞,1966年生,中国第一位土族女诗人。1986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并留校执教,曾任该校文艺美学副教授、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同时兼任《中国土族》杂志副主编。上世纪八十年代曾是青海篝火诗社主要成员之一。系中国作协会员。2000年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我的河流》,是中国第一部土族诗歌集。现任青海省文化厅副厅长。
  
  异才,上世纪60年代生于西宁、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诗歌月刊》、《青海日报》等报刊,入选《葵》汉语民间诗刊。现供职于青海电力报社。高建斌 1970年9月生。1989年开始发表作品,曾在《天涯》《小说家》《解放军文艺》《清明》《绿风》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歌、评论180多万字。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供职于青海某杂志社。
  
  洛嘉才让,藏族,1972年冬天出生于倒淌河边。有诗文散见于《民族文学》《西藏文学》《岗坚梅朵》等藏汉文文学刊物。现供职于青海法制报社。
  
  张 正,1973年生于西宁。在省内报刊发表诗歌若干。现供职于《雪莲》杂志社。青海省作协会员西 原 上世纪80年代生,江苏赣榆人,现居青海。著有诗集《哀歌》。青海省作协会员。
 
  韩 涛,1973年生于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镇,1994年毕业于长春师范学院化学系。现为青海铝业公司职工,青海作家协会会员。自1995年起先后在《诗歌月刊》、《青海湖》、《青海日报》等报刊发表诗歌、评论。诗歌作品入选《2002年中国诗歌年鉴》、《高大陆的吟唱》、《我们在一起--青海百位诗人献诗汶川地震灾区人民》等诗集。曾获第三届诗魂杯全国诗歌大奖赛优秀奖、首届青海省文艺评论奖三等奖
  
  衣 郎,原名吉敬德,土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生于青海省互助县,毕业于青海民院化学系,大学期间开始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评论百余篇见于各类杂志报刊。著有诗集《夜晚是我最后的家园》,现供职于青海互助县城建局。
 
  次仁多吉 藏族,1965年生,笔名道帏多吉,著有诗集《圣地:诞生》,歌舞评论集《艺术之光》,文化旅游摄影专集《青海海南之旅》、《带你游贵德》,主编《青藏文化旅游报》、《文化西部》,《海南文学作品精选》。现供职于海南州文联。
  
  韩文德,笔名撒玛尔罕,1968年2月5日出生于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男,撒拉族,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7年开始在《中国作家》、《诗刊》、《诗选刊》、《民族文学》、《飞天》、《青海湖》、《绿风》、《新大陆》(美国)等报刊发表诗作近700多首,已出版诗集《裸河》、《撒玛尔罕的鹰》、《时间两侧的颂辞》等三部。作品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诗歌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精典文库》、《建国五十年青海文学作品选》、《中国西部散文诗》、《高大陆上的行吟》、《西部青年诗人诗选》等四十多种诗歌选本。曾获青海省人民政府第六届文艺创作奖、《青海湖》文学奖、全国通信行业文学评奖诗歌一等奖、青海省首届青年文学奖等奖项十多种,现任青海省移动通信公司综合部副主任。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理事、青海省诗歌学会常务理事。
  群太加,笔名鲁仓牛赞,1968年生于青海省泽库县,1995年毕业于青海民族学院大专班。现任泽库县广播电视站副站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以来,先后在《章恰尔》、《青海群众艺术》和《西藏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小说、评论等200余篇。
  诗歌《尼玛和尼玛的羊群》、《午夜诗》、《菩提岛》和小说《离县城村庄》等先后入选《藏族当代文学丛书》、《当代藏族诗人诗选》和《百花集》等大型文学丛书。小说《带血的脚印》在1993年获《青海群众艺术》年度一等奖。诗集《白~))1995年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韩生魁,号昆仑相子,1945年9月9日(农历)生于青海省湟中县扎麻隆村。祖籍江苏南京。1975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政史系。先后发表文学、文化、政经、书画作品和理论文章近百篇。出版书籍《塔尔寺的传说》、《昆仑神话与西王圣母》、《中华昆仑神话》源头画册、《蛇郎猴夫》、《湟水岸畔流传着的……》等;组织拍摄《塔尔寺灯节缘》摄影小说和《中国昆仑神话》电视专题片;举办个人书画展2次;《浅谈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对青海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思考》等8篇论文在全国性的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优秀奖和大型辞书收编;书画作品获特等奖1次,一等奖5次,二等奖7次,优秀奖11次,被中外艺术馆收藏83幅;现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处级干部;青海省昆仑神话开发协会会长;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青海省行政管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世界书画家协会会员;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书法师,副教授。
  
  蒋兆钟,1940年8月出生,汉族,江苏省无锡市人。无党派人士。1959年毕业于青海水电学校,先后在青海工业学校、青海造纸厂、青海省财政厅工作,现为青海省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音乐家协会会员。
  六十年代初开始从事业余文艺创作,1965年第5期《青海湖》发表第一首诗作《战西山》以来,先后发表组诗《通天河抒情》(《雪莲》)、《敦煌,美的旋律》(《阳关》)、《证语》(《绿洲》)、《瀚海雨?弄潮》(《飞天》)、《青藏高原》(《现代人》)、《登龙羊大坝》(《当代诗歌》)、《南高原题记》(《青海湖》)等500余首诗歌;发表散文《游公主祠》(《西藏文艺》)、《高原珍兽》(《健康报》)、《故乡的湖》(《太湖》)、《蓬莱观海市》(《青海日报》)等40余篇;发表歌词《深山小路》(茅地曲,《青海新歌》)、《祖国,我对你说》(李蒲曲,《牧笛》)、《送你一枚红叶》(蒋贻德曲,《牧笛》)、《我的思念在西部》(王建忠曲,《西部歌声》)、《黄河纤夫》(王建忠曲,《广播歌选》)等歌词作品70余首。此外,还有诗歌电视片《青海湖之晨》、《盐湖的心》(青海电视台摄制,1986年)等一些其他文学作品。一 其中:歌词《我在龙羊留个影》(杜乐曲)获1989年全国广播新歌特别奖和青海省建国四十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我是龙羊峡中一滴水》获青海省建国三十五周年优秀文学作品奖;组诗《西宁日月》获第二届西宁大地征文奖;、《大漠即景》获1979年《青海湖》三等奖;担任主要撰稿人的电视专题片《为有源头活水来》(青海电视台摄制,1993年)获财政部优秀电视片奖;歌词《这样的孩子谁不夸》(李如琴曲)、《我的小白兔》(多杰仁宗曲)获青海省少儿歌曲三等奖(1986年);《迎着风沙走》(赵鹏豪曲)、《流通中国》(吴本儒曲)、《乡情》(多汰仁宗曲)分获1994、1995年“青海新歌”优秀歌曲奖,《乡情》还被中共青海省委宣传部列为“歌唱青海”推荐歌曲。
  
  道帏多吉,藏族,1965年11月生,青海循化人,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中文系,三级作家(中级),现任青海省海南州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自1984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现已15年有余,(曾任秘书、乡长、调研员、创作员等职),三百余首(篇)诗歌、散文、评论、摄影、歌舞剧等散~-I-(当代诗人》、《民族文学》、《朔方》、《西藏文学》、《三月三》等全国四十余家报刊杂志,部分作品入选《中国青年诗人五百家》、《当代藏族诗人诗选》、《中国当代青年作家代表作》等十几种集子。出版诗集《圣地:诞生》,同时还写舞蹈、影视、绘画、摄影、民族经济论谈等方面的评论研究文章。1988年春,独自从云南迪庆出发沿澜沧江、金沙江、黄河、长江等地,对藏区民俗、绘画、建筑、旅游、野生动物、生态环境、水力、雕塑等资源进行考察,并作了详细的记录,拍摄了大量的照片,为系统研究藏文化自然历史经济和人文等做好了资料准备。组诗《高原、藏人》获《当代文坛》杂志社举办的全国首届文学力作选拔赛一等奖,组诗《猎犬》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首届“艾青杯’’当代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文学类二等奖,散文《帐篷内外》获国家民委主办的建国四十周年《祖国大家庭》有奖征文优秀奖。
  
  董思源,生于1938年9月,土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系青海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助理巡视员,于1999年3月退休。 我的作品并不多,但创作活动的时间跨度却很长,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学生时期(1959_一1963年):《一架步犁》、《青春火花》、《风暴》等短篇小说、散文、话剧作品,先后发表在青海民族学院院刊,处女作《一架步犁》被收入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金凤凰》。
  农村生活时期(1963一1966年:发表了散文《不老松》、小说《金色的长城》、《黑泉的故事》、《晨曲》、《雪里送炭》等发表于《青海湖》。同时,为农村文艺宣传队编写歌词、快板几十首(篇),其中诗《永远跟着共产党走》,被收进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曲艺戏剧选》中;《土族打夯歌》发表于《青海湖》。1965年冬我同我省的十来位业余文学青年出席了全国第二次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基层工作时期(1966一1978年):为农村文化站、农民业余文艺宣传队编写配合农村中心工作的文艺宣传材料。歌词《战地夯歌》被土族音乐家马占山先生谱曲,收入全国《战地新歌》并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同时,收集整理了一部分土族民间文学作品。
  新时期(1978一1999卑):发表了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主要有:《阿三佛登》、《农家的变迁》、《思达努普吉》。纪实散文《青春的脚步》。报告文学《土族教育家白光达烈》被编入由青海省政协编辑的《青海文史资料选辑》及《七彩之路》一书中。故事新编《布曾昂确》被编入“三套集成”之一的《土族传说故事集成》。
  同时,还为《青海曲艺集成》写了1万多字的土族曲艺介绍文章,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画集丛刊?青海》。撰稿并编辑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观?土族》,参与编辑了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中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土族》,其中本人撰稿8万多字。
  退休后的首批作品《再访扎隆沟》、纪实散文《达吉的心愿》发表于《中国土族》杂志。
  
  滕晓天,1948年8月生。笔名肖田。青海湟中人。中共党员。1968年毕业于青海师范,1982年毕业于青海师大。青海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处长。青海省作协会员,青海省江河源文化研究会理事,省杂文研究会会员,省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省工商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曾任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研究会常务理事。1978年以来发表小说《送礼》、《摆歪》等20余篇,散文《西海最俊,牦牛最雄》等60余篇,杂文、评论等40余篇,《青海“花儿”研究》等论文20余篇,诗歌20余首,青海“花儿”赏析《花海撷珠》50余篇。参与编辑出版《青海省情》、《青海百科辞典》、《青海旅游手册》、《春蚕之歌》等。作品收入青海短篇小说选《遥远的地方》、《青海掠影》、《青海风物志》等。论文《学校党组织必须重视和加强师德教育》分获全国教育系统和省级优秀奖。书法作品曾分获全国大学生书法比赛和全国工商系统优秀奖。事迹被收入《中国文艺家专集》、《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华人物辞海》、《中外名人辞典》。
  
  察森敖拉,又名张德诚,1944年生,蒙古族,青海省门源县人,现在青海省文联供职。毕业于中国鲁迅文学院。1962年从海北州民师毕业后,先后担任学校教师、政府秘书。1984年调省文联,担任专业创作员、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创研室副主任等职。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享受政府津贴的优秀专家。
  文学专著有小说集《博音河哟水晶晶花》、《祁连游牧仔》、《远方的小客》(合著)、长篇小说《牧场的成人礼》等。未结集成集的中短篇小说《你也是蒙古人》、《鸽群》、《山民之子》、《被拒绝的吻》等多部(篇),散见于《民族文学》、《当代》、《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刊物。小说集《祁连游牧仔》获全国“骏马奖,,及青海省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你也是蒙古人》获中国作协“民族文学”五十庆征文奖;中篇小说《博音河哟水晶晶花》、《扎手的刺梅》获青海省优秀文学作品奖。
  
  魏德章,1962年8月生于青海湟中县农村。1981年毕业于兰州石油学校,赴青海油田搞勘探开发研究工作。自1984年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在有限的业余时间里断续进行文学创作,只追求创作时的充实感,很少苛求结果,发表了几十万字的作品,能使自己满意者廖廖,不敢列出篇名。在青海省文联及作协和全国石油系统征文、文化大赛、新闻评选(文学部分)中获得过各种奖次,先后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和中国石油作家协会。
  1996年初调至《青海石油报》任编辑、记者,取笔名林潇,只为避自写自编,授人以口舌之嫌,无他意。1998年人生的第三个本命年时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柴达木人;,无喜悦之情,惶恐之余不敢送师长亲友正之。
 
  德乾旺姆,女,藏族,生于青海黄南,祖籍青海尖扎。1993年夏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现在青海省教委民族教材编译处任美术编辑,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从1988年时第一篇散文发表至今,相继在《星星诗刊》、《西藏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作品,部分诗作收入《藏族当代诗人诗选》、《中国当代美文大观》。
  1993年起,先后受青海、甘肃、中国唱片公司成都分公司的邀请,推出了《祈祷》、《旦珠岭之歌》、《走向青藏》、《唐古拉风》、《西藏的孩子》、《走近江河源》、《洗衣歌》等专辑及合集,其中有不少由她个人填词谱曲的藏族原创歌曲。
  几年来,她为青海电视台录制的《青海潮》等多部电视专题片、文艺片演唱主题歌多次受邀参加青海电视台举办的文艺晚会,演唱的歌曲多次代表青海省人民广播电台参加全国交流节目,并获奖项。
  随着歌曲的不断传播,《北京音乐生活报》、《甘肃广播电视报》、《兰州晚报》、《青海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画报》、《民族》等各类报刊为此发表了评介。
  1998年,由她演唱的歌曲《格桑啦》被文化部定为对外宣传歌曲。
  发表的主要作品有:散文《夜雪初霁》、诗《我要远行》、《纯金的情节》、《青海,我是你沙哑的草籽》等。
  出版的音乐专辑有:《祈祷》、《旦珠岭之歌》、《走向青藏》等。其中《亲情的家园》、《缘》、《漂泊的心》、《最后的净土》、《走向青藏》、《一起跳》、《远飞的大雁》等8首词曲独立创作。还创作歌曲《唐古拉风》、《舞动高原》等。出版了《洗衣歌》庆祝西藏民族改革40周年特别专辑;《走近江河源》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特别专辑。
  美术作品有:《更嗄才旦广播电视作品选集》封面设计;为《章恰尔》、《岗尖梅朵》、《青年法制报》等报刊设计了封面、插图、刊头画等……
  
  魏治国,笔名辰生。出生于1952年2月,河南省荥阳县人。无党无派,现为西宁铁路分局车辆段工人。
  1952年出生于中原地区,1969年参加铁路工作。自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夫妻情》发表于《三月11987年第6期。散文《妻子的心》发表于《青海群众艺术11988年第1期。在两年的时间里,尽管只有两篇微型作品变成铅字,但它们的发表为我的创作注入了活力。先后在《青海湖》、《群文天地》、《青海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影评等几十篇作品。其中影评征文于1990年获首届中国电影节影评征文“膏海赛区优秀奖”。
  小说《第一张照片》获铁路局青年文学笔会三等奖。报告文学《铁路兮铁路》获铁路局青年文学笔会二等奖。小说《枣树下的故事》获铁路分局江河源文艺奖一等奖。报告文学《高原铁路的明珠》获铁路局文协征文二等奖。1999年,《青海湖》第5期发表评论我的小说创作的文章《治国小说印象》。1990年加入青海群众文化学会。1991年加入中国铁路文协。1994年力口入青海省作家协会。现为西宁铁路分局文协理事,文学组组长。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与文学结缘,虽然在文学创作的路上坎坎坷坷地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但还是深深地意识到功力的欠缺、学识的不足,在流派众多的今天,只有更加努力。
  我的人生信条是:热爱生活,相信友谊,以诚待人。
  
  宋长玥,男,1968年生于青海,大学文化,中共党员。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任青海日报子报西海都市报副总编、青海日报文化专刊部副主任、青海日报子报西海商报副总编,现任青海青海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从1987年开始,在《诗刊》、《星星诗刊》《诗歌月刊》等全国50多家报刊发表诗歌、散文500多篇;部分诗歌入选《实验诗选》、《太阳石》、《中国2004年诗歌精品选》、《中国年度散文诗》等诗集;主编的《玉门诗选》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诗集《原色》即将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获青海第二届、第三届青年文学奖;任青海新闻学会副刊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郭国庆,汉族,1958年生于河南伏牛山区边缘一个贫穷的小山村。1966年初秋跟随从戎的父亲走向高原,走进阳光。下过乡、做过工,当过文学刊物的编辑,目前在青海有线电视台从事采编工作,大专学历,职称编辑。熟悉的人称我“老郭”,果然就叫老了。
  1981年开始文学创作,翌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啊!戈壁……》。曾用笔名莫荒发表过几篇不起眼的短文,但远不如郭国庆这个名字有影响。多年来辛勤耕耘于瀚海戈壁这一方瘦土。写诗亦写小说,先后发表过中篇小说《坤嫂》、《野婚》、《白坟》、《青烟》、《醉雪》等20余万字,出版散文诗集《孤独的风景》。文学作品曾获海西州人民政府优秀作品奖,昆仑明珠格尔木征文奖和全国散文诗佳作奖,与此同时,电视专题片也多次获得省部级优秀节目奖。1988年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1991年加入中国散文诗学会。
  恋不够的大漠风,唱不完的大风歌,抒不尽的高原情是我的创作动力和写作宗旨。
  
  郭建强,1971年出生于青海西宁。当过十年炼铝工人,做了十二年报纸编辑。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西海都市报社主编助理、专刊部主任。
  1990年,与友人成立“我们”文学社,出油印诗刊四期。1991年3月-1992年7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作家班读书。有诗歌、小说、随笔数百篇(首)见于《诗刊》、《花城》、《上海文学》、《中国诗歌》、《世界文学》、《诗歌报》、《诗歌月刊》、《青海日报》等报刊。 2008年6月12日,与友人策划、编辑的诗集《我们在一起-青海百位诗人献诗汶川地震灾区人民》出版发行并义卖,所得义款均捐赠汶川灾区,此书荣获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2009年,诗集《穿过》出版发行,荣获青海省第六届(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学艺术创作评奖;同年出版大型文化类图书《青藏记忆--走出青海的文化名人》。
  
  夏连琪,笔名夏雨、联旗、一得等,1964年12月生,祖籍青海湟中,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1月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现在湟中县广播电视局工作,任湟中县电视台台长、湟中有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辑、湟中县文学工作者协会副理事长、河湟文学社湟中分社副社长等职,曾荣获“海东地区优秀知识分子”称号。
  从1982年开始文学创作,处女诗作《自行车的启示》于1984年12月31日在《青海日报》发表。lO多年来,在省内外报刊发表诗歌200余首,散文100余篇,小说30余篇。
  
  都现民,942年2月生,河南伊川人。1958年结业于郑州师范专科学校。青海作协会员、中国石油协会会员。曾任专业编剧、《青海石油报》记者、编辑。现任青海石油管理局《离退休工作》杂志主编。
  先后在省、局级报刊发表新闻、散文、报告文学、文学剧本、文艺评论100多篇(部)。1980年创作的大型历史剧《太尉清宫》在洛阳地市戏剧调演中获优秀剧本一等奖并收入《剧本新作》一书;1981年--1984年创作大型历史剧《血染长安》和古装戏《审状元》分别由伊川豫剧团和曲剧团上演;1986年散文式新闻《宾客欢乐主家忧》获原石油部二等奖;1990年报告文学《昆仑山牧羊侣》获石油系统首届文化大赛二等奖并收入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春风十年》一书:1995一1998年撰写文艺评论文章10多篇。其中《尊重观众的认同感--看古装电视剧杂议》被收进《世界学术文库》一书。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和《世界文化名人辞海:华人卷》。1999年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作品集《西域海疆》。
  
  徐继成,笔名徐谎,1965年5月生于甘肃省榆中县。在冷湖长大,1995年毕业于青海财经学校基建会计专业,1989年毕业于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九三学社青海石油支社副主任委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石油文协理事,《中国石油报》特约记者。现任青海石油管理局供水供电公司计划财务科科长,工业经济师。
  1986年开始发表作品,小说、散文、评论、诗歌都写,作品散见于省内及石油系统的报刊。散文《感爱土地》获得第二届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优秀奖;报告文学《塞外荒原的印记》荣获青海省“西海风流”有奖文学征文优秀奖;作品《西部之西的风景树》荣获1996年度石油文学创作成果优秀奖;获青海石油首届文学创作奖;撰写的电视专题片《阅读戈壁》、《洪荒岁月的风》分获“大西北风情”电视系列展播奖和优秀奖。著有文集《洪荒岁月的风》。其人其书曾被记者、作家以《男人的柴达木》、《行云流水任纵横》、《声声漫漫总关情》等文章进行广泛评介。
  
  凌须斌,1963年秋生,江苏镇江人。1984年毕业于青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现供职于青海石油局新闻中心,记者。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
  
  热萨·才让加,笔名热吉扭尕,藏族,中共党员,1966年出生于青海省同仁县黄乃亥乡热萨村。现任黄南州泽库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青海省翻译家协会会员。
  
  桑杰尖措,笔名岗迅,藏族,青海尖扎县人,生于1969年10月25日。从1988年以来,开始在《章恰尔》等刊发表作品,先后公开发表了《飞禽家族》、《亲情》、《我和祖先有个愿》、《尘世真谛》等百余首诗歌和《难解并非为诗歌特性》、《论藏族哲理诗》和《诗歌认识二论》等20余篇论文。现在西北民院攻读文学硕士。
  
  索南达杰,又名李科加,1966年7月生,藏族,青海天峻县人。曾就读青海畜牧兽医学院、青海民族学院等大学。毕业后,从事藏学研究及编辑工作,1992年提任藏文《岗尖梅朵》主编。19915年7月,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格萨尔学专业研究生,于1999年6月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曾在《西藏研究》、《雪域文化》、《西北民族学院学报》、《攀登》等国内主要学术刊物发表藏、汉文学术论文多篇;同时,参与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海西卷《海西民间歌谣》(汉文版)、《瀚海绿洲》(藏文版)、建国五十周年甘肃省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丛书《小说散文集》(藏文版)、《诗歌集》(藏文版),以及《时代的旋律》等文艺书籍的编著、出版工作,并多次担任主要职务。
  
  晓 雪,原名薛文德,1964年农历2月2日出生在互助县台子乡硖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中,中学毕业后,参军到武警玉树州支队服役,历任战士、军械员、文书、新闻报道员,现为青海特种水泥厂机构操作工。先后当过厂工会宣传千事,生产统计员、厂办公室秘书,经济民警队副队长。
  1992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青海日报》、《青海青年报》、《青海经济报》以及省电台“文艺星河”等发表和播出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共50余篇(首)。其中,1995年3月由《长江文艺》举办的诗歌大赛中,《生命之舟》、《叶之吟》2首参赛诗获优秀诗歌奖,被收入由荒原主编、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的《诗歌集萃》一书。1998年10月20日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1995年7月至今在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自修汉语言文学大学专科。
  
  高宁,我是陕西米脂人,中共党员,1984年青海民院本科毕业,1998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研究生毕业。系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翻译家学会会员,省藏族文化研究学会会员。现为青海省文联文学创研室副研究员、省作家协会秘书长。
  
  南太嘉,藏族,1965年生,青海省贵南县森多乡人。中共党员。先后就读于海南州民族师范、中国科学院心理学函大、省委党校理论班,大专学历。先后供职于贵南县税务所、泽库县公安局、乡武装部、县委宣传部,现为译库县委宣传部部长。 198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章恰尔》、《西藏群众艺术》、《岗尖梅朵》、《西藏文艺》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70余篇。多次被《青海法制报》、青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评为优秀通讯员,并多次荣获一、二等奖。中国国史学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赵燕明,笔名肖月、严明,河北省高碑店市人,1938年生,1956年参加工作,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水电四局工会宣传部部长,高级政工师。
  先后任《水电战士报》通讯员、《龙羊峡报》特约记者,《西宁晚报》通讯员、青海省老年摄影家协会会员、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1998年《水电四局工会志》主编。1997年水电四局史--《光辉的历程》编辑。
  本人酷爱文学艺术,多年笔耕,挑灯伏案,汗水凝结成文字,省市报刊发表近百篇几十万字的文学作品。1991年青海广播电台文艺部征文《闪光的形象》获优秀作品奖;1991年《青海党的生活》杂志征文《一个实打实的党员》获二等奖;1995年《青海广播电视报》征文《我的红嫁衣》获二等奖;1997年《青海广播电视报》征文《故乡人与刘港叔》获一等奖。
  暮年已至,不求大成,文苑寻乐,充实生活。在此谨对提挈帮助过鄙人的老师、文友们致谢共勉。
  
  郭守先,字墨泉,1969年5月28日生于青海乐都笔架山下农家,是一名游历过田园、牧场、都市的普通税官。1986年11月9日,在湟水河畔用一碗酒祭奠湟水开始了文学的寻梦,组织“湟水文学社”,创办《湟水滨》,1990年开始发表作品,1997年6月25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12月20日参加和组织《河湟》文学季刊,任理事兼诗歌编辑,现为中国青年诗人学会会员,青海作家协会会员,就职于乐都县地方税务局。
  新诗《太阳的秘诀》、《蓝色的诱惑》入选1997《中国诗萃》;古诗词《九七“三部曲”获1998年首届《河湟》优秀作品奖;新诗《税官王会》获1999年乐都县委宣传部“寿险杯”征文三等奖;杂文《话说“打铁”》获《河湟》1999年“昆仑福云杯”征文优秀奖;诗词《酹江月?号角》、《凝视税票》获1999年中国税务学会“全国税收诗词展评”二等奖,《世纪之问》、《税官王会》获三等奖;1998年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诗集《翼风》,收入1998年以前诗作70余首。作品情真意切,寓意深远,节奏明快,以抒情言志,针贬时弊见长。
  
  梅 青,1924年5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中共党员,1948年在延安参加一军政治部文艺工作团,开始了我的文艺生涯,先后担任创作组长、文美队长、文艺助理员、青海人民广播电台、《青海湖》编辑部和青海民族歌舞剧团任编辑、编剧。原为青海作协会员,现为陕西作协会员,《人民文学》作家俱乐部会员。曾被青海省老干部活动中心聘请为文字委员会副主席。
  从事业余文学创作近50年来,先后在《青海日报》、《青海湖》、《白唇鹿》、《桃花园》、《青海群文天地》、《深圳特区报》、《奔流》等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如《大胖和二胖》、《阳光照古城》、《情系高原》、《五月的鲜花》、《森林在歌唱》等作品数百篇,并多次获奖。
  
  黄夏生,笔名夏雨、白浪、野渡,1950年6月出生于浙江省嵊州市,早年在原籍读小学,中学时代在辽宁省本溪市度过。高中毕业正逢上山下乡,曾到辽西农村下乡插队。1970年参加三线建设,千里迢迢来到西宁钢厂工作,当过工人和机关干部。1978年考入青海师大政史系。大学毕业后回到西钢党委宣传部工作,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宣传部副部长,现在西钢教育中心担任校长、副教授。他从七十年代起开始文学创作。其作品大多反映钢铁工人的劳动、生活、爱情以及江南风土人情、市井人物、小巷轶事。作品风格既有北方的粗犷、豪放、骠悍,又有南方的婉约、细腻、空灵。主要作品有诗歌《我,一个炼钢工人的儿子》、《寻梦,在故乡的河》、《在十月的星光下,冶炼新世纪的黎明》(获省电台征文二等奖),散文《最忆故乡黄酒情》、《四哥的醒悟》、电视剧本《钢魂》。1990年5月,由他创作的诗歌《炉膛,投进我青春的刚毅》并参与拍摄的电视诗画艺术片《劳动颂》获全国影视节目三等奖。
  曹有云,祖籍甘肃兰州。1972年12月22日生,大学文化程度,自,1987年发表作品以来,在《西藏文学》、《青海湖》、《青海日报》、《世界华文诗报》(香港)、《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学评论、诗歌、散文多篇。1994年6月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诗集《人的独白》。作品曾多次获西宁铁路分局文协文艺创作一等奖。1995年被授予兰州铁路局第三届艺术节文艺创作奖暨驼铃文学奖特别奖。个人创作情况曾在西宁铁路分局电视台、《青海日报》等处有过评介。
  1997年加入青海省作家协会。
  
  曹建川,笔名莫尔,1970年生,四川成都人,曾在《四川日报》、《巴山文学》、《未来作家》、《青海日报》、《飞天》等省内外报刊发表作品,现正结集出版。曾获1995、1996、1997年中国石油文学创作成果奖,1998年青海新闻奖散文创作一等奖。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家协会会员。
  
  麻里瑜,1962年秋天出生于陕西关中西头的凤翔县。17岁从军入西安陆军学院摸爬滚打,练枪习武。3年后毕业进青海,之后17年在玛沁岗日雪山下的果洛军分区站岗放哨,骑大马舞战刀。有时舞文弄墨,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跳入《青海湖》不能自拔。并以从军为职业糊口,以习文为事业追求。先后有中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近40万字问世。发表于《青海湖》1997年第8期的短篇小说《易水款款》被收入青海省作家协会选编的五十年国庆献礼丛书《青海50年文学作品精选叫、说卷》。分别发表于《青海湖》1995年第4期、《绿洲》1994年第3期的中篇小说《代理指导员》、《沉浮》,《青海湖》1994年第12期的短篇小说《驴事》等有好的社会反响。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理事。
  
  梁珍星,女,1959年生,汉族,河南省濮阳市人。在中国水电四局报社工作。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
  1988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羊城晚报》、《青海日报》、《中国电力报》、《西海都市报》、《江河文学》、《青海青年报》、《黄河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诗歌、报告文学近80篇。
    
  葛元璋,1950年1月出生,山东省蓬莱县人,共产党员,大学文化程度,1985年10月毕业于天津工学院工业管理工程系,曾任青海省重工业厅副厅长。现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1973年发表处女作曲艺《找班长》,至今发表小说《后悔》、《他们正年轻》、报告文学《辗转千里擒凶顽》以及杂文、散文、随笔等200余篇40余万字。散文《不妨试试》获《青海青年报》1992年征文一等奖;杂文《忠言顺耳更利行》、《优质是最佳的广告》分别获得《青海日报》1992年和1995年征文二等奖。
(责任编辑:田高峰)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