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移动版

主页 > 文坛资讯 > 文坛资料 >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谱2

中国当代作家诗人谱2
 
  陈应松,祖籍江西余干县,1956年生于湖北公安县。武汉大学中文系毕业。出版有长篇小说《猎人峰》、《到天边收割》、《魂不守舍》、《失语的村庄》、《别让我感动》,小说集《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丛书——陈应松小说》、《呆头呆脑的春天》、《暗杀者的后代》、《太平狗》、《松鸦为什么鸣叫》、《狂犬事件》、《马嘶岭血案》、《豹子最后的舞蹈》、《大街上的水手》、随笔集《世纪末偷想》、《在拇指上耕田》、《小镇逝水录》、诗集《梦游的歌手》等30多部,《陈应松文集》8卷(即出)。小说曾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第二届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第十二届《小说月报》百花奖、2006—2007年度《中篇小说选刊》奖、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第六届上海中长篇小说大奖、2004年人民文学奖、第二届梁斌文学奖、第一、二、三届湖北文学奖、屈原文学奖、2004湖北省文化精品生产突出贡献奖等,2001—2005连续五年进入中国小说学会的“中国小说排行榜”中篇小说十佳。现为湖北作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委员,湖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国家一级作家。
  
  蔡测海,男,湖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代小说家,文论家。1970年至1972年枝柳铁路工地民工;1972年至1974年乡村民办教师;1974年至1976年吉首卫校学医;1976年至1979年湖南省龙山人民医院医生;1980年至1984年湖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1984年至1988年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北京大学作家班读书;1988年至今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长篇小说《三世界》、《套狼》、《非常良民陈次包》,小说集《母船》、《蔡测海小说》等,文论《谁擦亮了小说这面铜镜》等。《三世界》为哲理诗化的长篇当代神游故事。《套狼》勇+智慧=美丽的长篇故事。《远处的伐木声》、《轮迥》、《背猪》等中短篇小说,为地域文化小说和政治寓言小说。《远处的伐木声》1982年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集《刻在记忆的石壁上》、《母船》、《麝香》获第一、二、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小说《斧斧斧》获台湾联合报征文奖、获庄重文文学奖、湖南省首届青年文学奖。
 
  方方,本名汪芳。女。汉族。1955年5月生于南京。1974年高中毕业,1975年元月在武汉运输公司当装卸工。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获学士学位。在校期间始发小说及诗歌。1982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曾做过电视剧编剧、电视专题片撰稿人。1989年调入湖北作家协会。
  其1987年所发中篇小说《风景》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并因此而成为中国“新写实”派的代表作家之一。《风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其它代表作如《祖父在父亲心中》、《白雾》、《桃花灿烂》、《落日》、《奔跑的火光》、《万箭穿心》等部中篇小说,亦拥有大量的读者。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韩、意、泰、葡萄牙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已出版小说、散文集60余部。主要著作有五卷本中短篇小说《方方文集》、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文化随笔《汉口的沧桑往事》等。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湖北作家协会主席,一级作家。
  
  ·作 品 列 表
  · 2007年:《万箭穿心》: 《北京文学》第五期
  · 《武昌城》: 《钟山》第六期
  · 2006年:《春天来到昙华林》: 《小说月报原创》
  · 2005年:《中北路空无一人》: 《上海文学》
  · 2004年:《出门寻死》: 《人民文学》
  · 《树树皆秋色》: 《北京文学》
  ·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春风文艺出版社以书代刊的杂志
  · 2003年:《水随天去》: 《当代》
 
  李传锋,男,土家族,1947年生,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人。1966年高中毕业,回乡知青,当过农民、乡村干部。曾就读于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第六期创作班。曾任《湖北文艺》编辑部主任、《长江文艺》小说组长,主编第一家大型通俗文学期刊《今古传奇》十余年。历任恩施自治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建始县委副书记,湖北省文联副主席、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省人大民宗外侨专委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任湖北省政协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少数民族工作委员会委员,湖北省作家协会名誉委员、湖北省文联名誉委员。职称编审。1994年1月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作品列表
  评论集:《李传锋研究专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
  评论集:《南窗谈艺》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4年)
  散文集:《梦回清江》武汉出版社(2002年)
  散文集:《鹤之峰》长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
  短篇小说集:《李传锋传奇动物系列》湖北少儿出版社(2005年)
  短篇小说集:《动物小说选》作家出版社(1993年)
  短篇小说集:《退役军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
  中篇小说集:《定风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
  
  诉说生态背景中的生命存在
  
  在民族作家中,李传锋的创作是颇有特色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致力于动物小说的创作。我们无法将他的这些作品简单地归类于动物小说。他的特别来自于他二十多来对生态背景下人与动物的生命状态的关注,这使得他的创作与众不同。
  不同于张承志、叶广芩的跳出城市旁观草原与山地,也不同于阿来痴迷于文化生态的表达,也不同于郭雪波一支秃笔写大漠的荒凉惆怅,李传锋始终是容身其中,客观视角,均匀着力。带着土家人的热情与执着,沉浸在一种诉说生命存在的本能中,欲罢不能。
  从他的创作时间来看,无论是以动物主要角色的小说,还是其他小说,人物的存在在与动物命运的对照中发生了变化,如果说《毛栗球》中山鸡还是人类(马六爷爷)的牺牲品,人类还能够暂时享有胜利的快感的话,《六峰山下》中人物已经带有许多悲剧色彩,而《最后一只白虎》中的人是被谴责的,到了《红豺》人则完全成为动物的天敌,是被批判的对象。
  无论是人还是动物,李传锋关注的是一种生命的存在。在80年代初他的早期作品如《退役军犬》、《毛栗球》、《母鸡来亨儿》中,因为他赋予了军犬、山鸡等许多人性的思维,如山鸡毛栗球曾经试图逃回山野,但最终被驯化,生活在文明的环境中。我们尽可以怀疑它们的生态意识的不完整性,但我们不能否认但它们(如山鸡)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它对同类遭遇厄运的垂头丧气等依然体现出了生命意识。
  《六峰山下》成功塑造了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悲剧人物——李松林,他窝着与贫协主任马兴元的杀父之仇,却没有报仇的勇气。甚至当马兴元与自己的老婆一次次地苟合,他也只能在洞口默默地打草鞋,或空磨一把刀,却无可奈何。以后自己一家都被马兴元罩着,就更将杀父之仇忘在了脑后而只剩下了感谢。在划分山林的风波中,当得知“儿子们”抓阄得到了由马兴元管辖了多年的、原属于自己的地主父亲的那片山林时,他并不因为历史的演替下有当了队长的长子的照护而停止恼怒和愧疚。在已属自己名下的山林遭人偷砍时,他还没有从心痛中回过神来却又掉进了别人的算计之中,只好再一次跪在曾经主宰过他命运的人的脚下。为了保住儿子的生产队长的名分,卑躬屈膝地赔礼承认是自己偷砍了马兴元的山林。作者不无戏谑地将他称之为“久经考验的认罪专家”,“像头老熊,挺不起脊梁”。在被砍伐与种植的交替中,山林目睹了自己遭遇的种种疮痍,曾经有过“春天捡菌子,夏天摘野桃,秋天的板栗捡不完,冬天可以在洞门口捉到麂子”的美好往昔,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六座山峰中有五座被剃光了头。它也目睹了依赖它生存的人们的今昔变迁,改革开放的序幕已经悄然拉开,有的人还依然纠缠在过去的历史情结中,而有的人也依然不能改写自己的悲剧命运。结尾颇有寓意。划分山林而始,山洪将来而终。一个新生命即将在狂风暴雨中诞生,山洪在人的幻觉中恣肆而来。
 
  陈忠实: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1962年毕业于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学。历任西安郊区毛西公社蒋村小学教师,毛西公社农业中学教师及团支部书记、公社革委会副主任及党委副书记,西安郊区文化馆副馆长,西安市灞桥区文化局副局长,陕西省作协专业作家、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中共第十三、十四大代表,陕西省委第七、八届委员会候补委员,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委会委员及第六、七届副主席。1965年开始发表作品。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夭折》,《陈忠实小说自选集》(3卷)、《陈忠实文集》(7卷),散文集《生命之雨》、《告别白鸽》、《家之脉》、《原下的日子》等。短篇小说《信任》获全国优秀作品奖,《立身篇》获《飞天》文学奖,中篇小说《康家小院》获上海首届《小说界》文学奖,《初夏》获《当代》文学奖,《十八岁的哥哥》获《长城》文学奖,报告文学《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陕西双五文学奖、人民文学出版社炎黄杯文学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阿来,当代中年作家,藏族,1959年出生于四川西北部阿坝藏区的马尔康县,俗称“四土”,即四个土司统辖之地。初中毕业回乡务农,后考入马尔康师范学校。中专师范,遂成迄今为止最高学历。毕业后做中学教师近五年。曾任成都《科幻世界》杂志社社长、总编辑,目前已经辞职,全心创作新书《格桑王》。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80年代中后期转向小说创作。主要作品有诗集《棱磨河》,小说集《旧年的血迹》、《月光下的银匠》,长篇小说《尘埃落定》、《空山》,长篇地理散文《大地的阶梯》,散文集《就这样日益在丰盈》。《尘埃落定》,1988年3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长篇小说《尘埃落定》,于2000年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认为这部小说视角独特,“有丰厚的藏族文化意蕴。轻淡的一层魔幻色彩增强了艺术表现开合的力度”,语言“轻巧而富有魅力”、“充满灵动的诗意”,“显示了作者出色的艺术才华”。著名军旅作家柳建伟更是肯定地说,阿来会以本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09年3月 阿来当选为四川省作协主席
  从1994年《尘埃落定》写出至1998年出版其间,阿来由阿坝州一家杂志转辗到四川成都《科幻世界》由编辑到总编辑社长,《科幻世界》在阿来手里由一本杂志变为五六种,成为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科幻类杂志。数百万读者期待读到阿来新作。
  
  
  迟子建,女,196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漠河县北极村,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余万字,出版有五十余部单行本。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向着白夜旅行》《逝川》《白银那》《清水洗尘》《雾月牛栏》《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以及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散文》等。出版有《迟子建文集》四卷、《迟子建中篇小说集》五卷和三卷本的《迟子建作品精华》。其短篇小说《雾月牛栏》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清水洗尘》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出版于2005年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03年,她以中短篇小说的英译本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此外,迟子建还曾获得过庄重文文学奖,第一、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第三届“冰心散文奖”,黑龙江省文艺大奖。她五次获得《小说月报》“百花奖”,两次获得《小说选刊》奖,还曾获得《中篇小说选刊》优秀小说奖,《中国作家》奖,《十月》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译本。
 
  熊召政,男,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1953年12月出生于湖北省英山县温泉镇。参过军,下过乡。22岁起担任英山县文化馆创作辅导干部。1981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至今。其间于1984一1986年任《长江文艺》副主编,1985—1989年担任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9年创作的政治抒情诗《请举起森林一般的手,制止!》获得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已出版诗集五部,散文集两部,报告文学集两部。其诗歌及散文获各种奖项多次。自1993始,历经十年潜心创作四卷本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一经问世,便获得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好评,被评论界誉为当代中国长篇小说的重要收获。该书继获得湖北省政府图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及湖北省第六届屈原文艺奖等各种奖项后,又于2005年4日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
  
  
  刘醒龙,男,祖籍湖北省团风县,1956年1月10日出生于古城黄州,1961年启蒙于英山县石镇区中心小学,1973年2月毕业英山县红山高中。1973年5月后成为英山县水利局施工员,1975年1月入英山县阀门厂,当过车工、车间副主任、厂办公室秘书、办公室主任等。1985年1月被调入英山县文化馆工作。1987年11月被调入英山县文艺创作室任副主任、主任。1989年4月调黄冈地区群众艺术馆任文学部主任、《赤壁》文学季刊常务副主编,黄冈地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1994年4月调武汉市文联任专业作家。2000年11月当选为武汉市文联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2006年5月任《芳草》文学杂志总编辑。2006年11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
  (关于故乡,刘醒龙曾经写道:很多时候,连我都觉得自己的身份十分可疑,而更相信自己漂泊无定,没有真正意义的故乡、故土和老家,无法像大多数人那样,有一座老屋可以寄放,有一棵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树木作为标志,再加上无论走得多远都能让内心踏实可感的一块土地。我是在古城黄州的黄冈地委招待所出生的。刚满一岁,父亲就请了两个挑夫,一位挑着我和姐姐,一位挑起我们全家的行李,一步一步地走进大别山腹地,在一处名叫石头嘴的小镇上停留下来。关于我的籍贯,前几天,终于与团风和英山两地的朋友们一起达成共识:我的灵魂与血肉是团风给的,而思想与智慧是在英山丰富的。)
  1984年4月在安徽省《文学》月刊(即《安徽文学》)上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黑蝴蝶,黑蝴蝶……》。1992年中篇小说《村支书》《凤凰琴》先后在《青年文学》第三期和第五期上发表,引起很大反响,在文学界有将这一年称为“刘醒龙年”的。2005年出版三卷本长篇小说《圣天门口》。该作品潜心六年写成后,先后获“中国小说学会第二届长篇小说大奖”和“首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大奖决审团奖”。2005年6月、2005年11月和2007年1月,先后在武汉、北京及上海举行了《圣天门口》学术研讨会。
 
      范小青 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松江。中共党员。1978年初考入苏州大学中文系学习,1982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校(现苏州大学)中文系,留校,担任文艺理论教学工作。1985年初调入江苏省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三岁时迁往江苏苏州。1969年底随父母下放到苏州吴江县农村,三年后回县城。1974年高中毕业插队务农,后历任大队团支书、公社团委委员,江苏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班团支书、校团委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第七、八届政协委员,江苏省青联第七届副主席。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常委会委员。社会兼职: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省政协九届常委,教育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
  擅于写小巷间的人情琐事,颇具人情味道。著有长篇小说《裤裆巷风流记》、《个体部落纪事》、《采莲浜苦情录》、《锦帆桥人家》、《天砚》、《老岸》、《误入歧途》、《无人作证》、《费家有女》、《城市民谣》、《百日阳光》、《范小青文集》(3卷),中短篇小说集《在那片土地上》、《看客》、《还俗》、《飞进芦花》,散文随笔集《花开花落》、《怎么做女人》、《贪看无边月》、《又是雨季》、《平常人生》等。其作品曾获省政府第二届文艺大奖等。
  
  
  池莉(1957~ ) ,当代著名女作家湖北仙桃人,1957 年生于湖北仙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74 年高中毕业,为下放知青;1976 年就读于冶金医学院(现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1979年毕业后在武钢职业卫生防预站工作三年,担任流行病医生。
  1983 年参加成人高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成人班,就读于汉语言文学专业,1987 年毕业,任武汉市文联《芳草》编辑部文学编辑。 1990 年调入武汉文学院,为专业作家。 1995 年,任文学院院长。 2000 年,任武汉市文联主席。 2007年9月22日下午闭幕的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代表大会上当选省文联副主席。2007年被评为武汉大学第五届杰出校友。
  池莉1979 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著有《池莉文集》(七卷)、小说《烦恼人生》、《不谈爱情》、《水与火的缠绵》、《有了快感你就喊》、《看麦娘》、《写到飞的境界》等,长篇小说《来来往往》、《小姐,你早》以及散文随笔集多部。散文作品《怎么爱你也不够》、《真实的日子》、《给你一轮新太阳》、《老武汉》等,作品集《池莉小说精选》、《一夜盛开如玫瑰》、《生活秀》、《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等。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首届鲁迅文学奖、红河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大家”文学奖、湖北屈原文学奖、金凤文艺奖,以及《人民文学》、《十月》、《当代》、《小说月报》、《上海文学》、《中篇小说选刊》等刊物等各种文学奖 50 余项。有多部小说被改编为电影、电视,有各种文字译本。
  湖北女作家池莉在我国当代文学界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其代表作《来来往往》、《口红》、《小姐你早》等作品一经搬上荧屏就成为观众热烈追捧的收视热点,均取得了艺术和市场的巨大成功。池莉的作品关注市井生活,文字能够与读者坦诚相见。其新作《生活秀》一问世,便同时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电影《生活秀》获得多项大奖,充分展现了池莉作品影视元素的独特魅力和市场价值。 2003 年 12 月,池莉签约世纪英雄电影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池莉影视工作室”。“池莉影视工作室”是继“海岩影视工作室”后世纪英雄吸纳优秀影视创作人才的又一举动,使“海岩”、“池莉”等著名“作家品牌”,拥有更强的电影产业影响力和号召力。再次证明在优秀文学作品基础上改编的剧本往往会成为精彩影视剧的先声,这样的例证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作品
  
  1.《化蛹为蝶》
  2.《来来往往》
  3.《你是一条河》
  4.《让梦穿越你的心》
  5.《午夜起舞》
  6.《预谋杀人》
  7 .《白云苍狗谣》
  8.《霍乱之乱》
  9.《不要与陌生人说话》
  10.《云破处》
  11.《滴血晚霞》
  12.《凝眸》
  13.《青奴》
  14.《细腰》
  15.《有土地,就会有足迹》
  16.《说与读者》
  17.《不谈爱情》
  18.《太阳出世》
  19.《烦恼人生》
  20.《一去永不回》
  21.《城市包装》
  22.《熬至满水成珠》
  23.《买酒记》
  24.《所以》
  25.《上海的现实主义》
  26.《从每个视角无限接近》
  27.《我们是否应该结婚》
  28.《女人与花事》
  29.《一颗自己的心》
  30.《生命是用来挥霍的一》
  31.《假墙的秘密》
  32.《盛夏之妖》
  33.《一个人的火车》
  34.《别听女人讲故事》
  35.《不仅仅是左手》
  36.《不是谈古玩》
  37.《不是谈女人》
  38.《不是谈享乐》
  39.《不敢信罗素》
  40.《好日子怎么过》
  41.《中国工人》
  42.《晒月亮》
  43.《想念一种喝酒的方式》
  44.《开会》
  45.《一个自由灵魂和细腻多情的生活者》
  46.《沉下去浮上来》
  47.《十年识得范用字》
  48.《闻香识小说》
  49.《怀着夏日母性的心肠成为一棵树》
  50.《缓缓通过生命之廊》
  51.《向棉花学习》
  52.《怀疑台湾》
  53.《看麦娘的意思》
  54.《我与<上海文学>》
  55.《读我文章若受兰仪》
  56.《生活本是一场秀》
  57.《一夜盛开》
  58.《多种宿醉样美丽》
  59.《永远的浪漫》
  60.《金色的收获》
  61.《写作状态实录之一》
  62.《写作状态实录之二》
  63.《来吧,孩子》
  
  彭学明,男 1964年11月11日 土家族 湖南湘西保靖人。1987年毕业于湖南吉首大学外语系。历任古丈县第一中学教师,保靖县文化局干部、政府办公室干部,《张家界日报》编辑、记者,《旅行家》杂志编辑记者,主任编辑,张家界市人大常委,张家界市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湖南省第七届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副主编等职务,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全国第九届人大代表,全国第十届人大代表。
  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散文集《祖先歌舞》、《我的湘西》、《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等,其中以湘西为题材的散文《湘西女人》、《边边场》、《踏花花》、《祖先歌舞》、《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住进城来的老母亲》、《秋收散板》、《脊背上的轿歌》、《白河》、《赶秋》、《阳光》、《打亲家》、《吊脚楼里的人物》、《挑葱会》、《走凤凰》、《石头上的歌谣》、《流水》、《跳舞的手》及中篇小说《龙船水》等30余篇,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新华文摘》、《中国文学》、《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等多家刊物转载。散文《鼓舞》、《白河》、《跳舞的手》分别入选教育部初中第三册、初中第五册、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散文《湘西女人》、《祖先歌舞》、《踏花花》七篇入选入大中专院校教材,并译有外文在国外发表出版。 散文集《我的湘西》获中国第十一届图书奖,散文集《文艺湘军百家文库彭学明卷》获中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鉴于其个人文学成就,湖南省于1994年授予其青年文学奖,张家界市委市政府于2003年授予其特别成就奖。
 
  阿成,原名王阿成。1948年生于黑龙江省,1985年毕业于黑龙江科技职工大学中文系。曾就读黑龙江大学比较文学硕士班。1966年参加工作,历任哈尔滨市电车公司工人、炼油厂工人、城建局工人、纺织印染厂干部,哈尔滨文艺杂志社《小说林》总编辑、社长,编审。哈尔滨市作协主席、市文联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哈尔滨市第四届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说集《年关六赋》、《良娼》(有法文版)、《空坟》(有英文版)和长篇小说、随笔集等30余部。《年关六赋》获1988—1989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赵一曼女士》获首届鲁迅文学奖,《良娼》获1991年东北三省优秀作品奖,《东北人,东北人》、《小酒馆》等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工程奖等。其作品分别被译为英、法、日、俄、德等多种文。
 
  贾平凹(jiǎpíng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落叶》收入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其作品《读书示小妹十八生日书》也被收入华师大版高二上册。
  贾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 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另外,《我不是个好儿子》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他的《延川城》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被选入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第9册课本内。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先生发表获奖感言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能授予我,我感到无比的荣幸!
  当获奖的消息传来,我说了四个字:天空晴朗!那天的天气真的很好,心情也好,给屋子里的佛像烧了香,给父母遗像前烧了香,我就去街上吃了一顿羊肉泡馍。
  在我的写作中,《秦腔》是我最想写的一部书,也是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书。当年动笔写这本书时,我不知道要写的这本书将会是什么命运,但我在家乡的山上和在我父亲的坟头发誓,我要以此书为故乡的过去而立一块纪念的碑子。现在,《秦腔》受到肯定,我为我欣慰,也为故乡欣慰。感谢文学之神的光顾!感谢评委会的厚爱!
  获奖在创作之路上是过河遇到了桥,是口渴遇到了泉,路是远的,还要往前走。有幸生在中国,有幸中国巨大的变革,现实给我提供了文字的想像,作为一个作家,我会更加努力,将根植于大地上敏感而忧患的心生出翅膀飞翔,能够再写出满意的作品。
  谢谢!
  
  主要经历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
  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
  《商州》 《浮躁》 《妊娠》 《美穴地》《废都》 《白夜》 《土门》 《高老庄》 《州河》《黑氏》《怀念狼》 《病相报告》《秦腔》 《高兴》《情劫》《秦腔》
  中短篇小说集
  《兵娃》 《姐妹本纪》 《早晨的歌》 《山地笔记》 《野火集》 《腊月·正月》 《小月前本》 《新时期文学名著丛书 贾平凹卷》 《天狗》 《丑石》 《祭父》 《好读书》 《静虚村记》 《故里》 《商州散记》 《晚唱》 《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 《贾平凹自选集》
  散文集
  《月迹》 《爱的踪迹》 《心迹》 《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坐佛》 《朋友》《我的小桃树》
  其他
  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
  诗集:
  《空白》,《平凹文论集》
  相关评论
  《学活着》 《造一座房子住梦》 《平凹与三毛》
  获奖情况
  《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浮躁》于1988年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废都》1997年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
  《秦腔》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06年4月获得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第四届年度杰出作家;
  曾获得全国文学大奖三次,“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二00五年度杰出作家”及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那文学奖、法兰西文学艺术最高荣誉和“红楼梦”文学奖。以英、法、德、俄、日、韩、越等文字翻译出版了二十种版本。
 
  蒋子龙,男,当代作家。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1958年初中毕业后进天津重型机器厂工作。1962年毕业于海军制图学校。1960年应征入伍,历任海军184部队制图组组长,天津重型机械厂车间主任,天津市作家协会专业作家,天津市作家协会主席,编审。天津市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团委员,第五届副主席。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198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任中国作协理事,中国作协天津分会主席。1965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新站长》。善于写工业题材。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大量优秀小说。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后在全国获奖),产生很大影响。短篇《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和《拜年》,中篇《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和《阴错阳差》均在全国获奖。其作品题材重大,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风格刚健雄浑。 著有长篇小说《蛇神》、《子午流星》,《蒋子龙选集》(3卷),中篇小说《锅碗瓢盆交响曲》,短篇小说《三个起重工》,《蒋子龙文集》(8卷)等。
  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记》、《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拜年》分别获1979年、1980年、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开拓者》、《赤橙黄绿青蓝紫》、《燕赵悲歌》分别获1980年、1982年、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从《阴错阳差》开始,蒋子龙把思考视点投入到人物性格与历史文化的碰撞上,力图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心理奥秘,从而描绘出一个立体的全景社会,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性意向,笔墨愈见沉着老辣。
  
  
  郭文斌,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县,先后就读于固原师范、宁夏教育学院中文系、鲁迅文学院。现为银川市文联主席,宁夏作协副主席,《黄河文学》主编,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天涯》、《钟山》、《北京文学》、《上海文学》、《长城》、《雨花》、《作家》等刊发表作品一百余万字。作品先后多次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新华文摘》、《作品与争鸣》、《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中华文学选刊》、《青年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核心选刊和选本选载。有多篇被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散文集《空信封》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一版再版。小说集《大年》受到好评,《小说选刊》杂志社等单位为其召开专题研讨会。纪实长篇《第三种阳光》被多家媒体报道,缩发,连播,改拍。短篇《大年》、《水随天去》等引起争鸣。
  
  
  关仁山,满族, 1963年2月生于河北唐山丰南县,1981年昌黎师范学校毕业后当过教师、乡文化站长和县政府秘书。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主席,创作室主任,与作家何申、谈歌被文坛称做河北“三驾马车”之一。
  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天高地厚》、《白纸门》、《风暴潮》、《福镇》等六部,中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关仁山小说选》、《野秧子》等8部书(集)。中短篇小说《大雪无乡》、《九月还乡》、《蓝脉》、《红旱船》、《落魂天》、《平原上的舞蹈》、《红月亮照常升起》、《苦雪》等,七百余万字。作品多次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转载。2004年获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长篇小说《天高地厚》荣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小说集《关仁山小说选》获中国作协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奖,两次获《人民文学》优秀小说奖,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两次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两次获河北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河北省十佳青年作家称号。小说《船祭》获香港《亚洲周刊》第二届世界华文小说比赛冠军奖等,部分作品翻译成英、法日文字。作品多次改编拍摄成影视作品或话剧等。
  
  高洪波,笔名向川,诗人,散文家,1951年12月生于内蒙古。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69年应征入伍,任陆军四十师炮团战士、排长。197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78年转业后历任《文艺报》新闻部副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办公厅副主任,《中国作家》副主编,《诗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主任、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干过行政工作,编过大型期刊。先后出版过儿童诗集《大象法官》、《鹅鹅鹅》、《吃石头的鳄鱼》、《喊泉的秘密》、《我喜欢你,狐狸》、《种葡萄的狐狸》、《少女和泡泡糖》、《飞龙与神鸽》,散文集《波斯猫》、《文坛走笔》、《高洪波军旅散文选》、《司马台的砖》、《人生趣谈》、《为二十一世纪祈祷》、《柳桃花》、《避斋走笔》、《高洪波散文选》,评论集《鹅背驮着的童话——中外儿童文学管窥》、《说给缪斯的情话》等。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我想》获全国第一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其中,《我想》这首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和张继楼的《童年的水墨画》一起进入了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第九课。
  散文集《悄悄话》获全国第三届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奖。 鲁迅文学院七期、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198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创联络部主任、《诗刊》主编。作品多次获奖,曾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及冰心、陈伯吹、庄重文文学奖等奖项。鲁迅文学院七期、北京大学首届作家班毕业生。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创作联络部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
 
  雷达,1943年生,甘肃天水人,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在全国文联,新华社,《文艺报》社任编辑,后任《中国作家》副总编,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正司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当代文学的研究与评论。现任社会职务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第四届、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第一届、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兼任母校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
  多年来,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文艺研究》《文艺报》《文学报》《当代作家评论》《小说评论》《小说选刊》《文汇报》等专业性报刊发表大量论文和评论,约三百万字。出版论文集七部,散文集二部,并获得多项奖励。现将主要著作、获奖情况及相关评论开列如下:
  
  一、 论文集《小说艺术探胜》22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第一版,同年12月再版。此书包含对王蒙,高晓声,陆文夫,张贤亮等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35篇。由孔罗荪先生作序《评论在发展——序小说艺术探胜》。
  二、 论文集《文学的青春》24万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此书含“报告文学的勃兴与嬗变”“短篇小说的时代声音”等论文评论家33篇。此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奖(附证书)
  三、 论文集《蜕变与新潮》30万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年2月出版,此书含“论创作主体的多样化趋势”“演变中的小说观念”“人的觉醒与把封建主题的推衍”等论文和评论35篇。该书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奖(附证书)
  四、 论文集《传统的创化》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34万字。含“现实主义的发展”“对文化背景与哲学意识的渴望”“动荡的低谷”等论文和评论44篇。
  五、 论文集《民族灵魂的重铸》,35万字,中国工人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95年6月再版。此书含“民族灵魂的发现与重铸__新时期文学论纲”(此文曾被《文学评论》编者按称为“一家之言”)“灵性激活历史”(此文曾获《上海文学》奖)等论文与重要作品评论40篇。此书获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表彰奖(附证书)。(已寄样书)
  六、 论文集《文学活着》25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8月出版。系陈荒煤、冯牧主编的文学评论家丛书之一种。内含一组集中评论重要长篇小说的论文,如关于《白鹿原》《古船》《废都》《少年天子》《平凡的世界》《红高梁家族》等的论文。此书获当代文学研究会表彰奖。
  七、 论文集《思潮与文体__20世纪末小说观察》,四十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5月出版。此书收90年代后期的论文80余篇。
  1.从生存相到生活化(1993、5期新华文摘转载,12000字)
  2、《转型中的文学》(《中华文学选刊》95、2《新华文摘》95、4期转载,15000字)
  3、论当今小说的精神走向(中华文学选刊96、2,新华文摘96、5转载,20000字)
  4、人文精神质疑(光明日报95、7、19新华文摘96、1转载,8000字)
  5、思潮与文体__对近年小说流向的一种考察(文学报2001、7、5,11000字)
  6、强化时代体验(光明日报96、10、24,5000字)
  7、关于现实主义品格(光明日报98、3、26,8000字)
  8、现实主义冲击波及其局限(文学报96、7。855期。6000字)
  9、渴望精神的飞翔__对新世纪文学的几点思索(文汇报2001、1、22中华文学选刊转载)
  10、《第三次高潮__90年代长篇小说述要》(《小说评论》2001、3期,18000字)
  
  创作情况:
  著有论文集《小说艺术探胜》、《文学的青春》、《蜕变与新潮》、《传统的创化》、《民族灵魂的重铸》、《文学活着》,散文集《缩略时代》,散文杂文《清贫颂》、《甘海热血谱青史》,散文《圣果》、《乘沙漠车记》、《洮河纪事》、《河西行》、《王府大街64号》,评论《给爱情以应有的位置》、《刻在心上的弹孔——谈谈第十个弹孔》、《高晓声小说的艺术特色》,访问记《春光唱彻方无憾》、《春天的信息——女作家近况一瞥》,报道《短篇小说的新气象、新突破》,传记文学《泥土和石油的歌者——记诗人李季》,电影文学剧本《赵武灵王》(合作)等。
  
  获奖情况:
  近二十年间,有22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裁,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更多,未作详细统计。
  论文集《文学的青春》《蜕变与新潮》《民族灵魂的重铸》《文学活着》均获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优秀科研奖或表彰奖。
  论文《灵性激活历史》获88年上海文学奖。
  论文《植根于湘西大地》获首届“芙蓉”文学奖
  论文《徐怀中风格论》获昆仑文学奖
  论文《四重境界》获钟山文学奖
  论文《北国的活力》获第二届《作家》奖
  论文《寻求超越》获北京日报头条征文优秀奖
  散文《蔓丝藕实》获中华文学选刊一等奖
  散文《依奇克里克》获全国报纸副刊银奖
 
  陆天明:(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石河子大学、原江西大学客座教授。
  生于昆明,长于上海。十岁丧父。十二岁第一次发表作品。十四岁离开上海的家,响应号召,去安徽当“祖国第一代有文化的农民”,曾在黄山脚下的小山村里当过两年小学教员;后因病返沪,病愈后又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在那儿,当过 农工班班长,师武装参谋,老兵连代理指导员,农场场部宣教组组长。七十年代初,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日里,向农场领导请了七天假,躲进一个不能生火的仓库,写了他一生第一个大型作品:话剧《扬帆万里》。一九七五年年底奉调进京,就职于中央广播文工团电视剧团编导组。八十年代初调中央电视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文学部任专职编剧至今。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集《啊,野麻花》;长篇小说《桑那高地的太阳》、《泥日》、《苍天在上》、《木凸》、《大雪无痕》、《省委书记》、《黑雀群》、《高纬度战栗》;电影《走出地平线》;电视剧《华罗庚》(六集)(与人合作)、《不散的军魂》(十集)、《冻土带》(三集)、《苍天在上》(十七集)、《李克农》(十八集)、《闻一多》(七集)、《大雪无痕》(二十集)、《省委书记》(二十集)等等。 一九九九年,在事隔二十多年后,又创作了一个多幕话剧《第十七棵黑杨》,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在北京首演。
  陆天明在终于完成60万字的长篇小说《命运》的一刻,由于连续高烧不退,几乎进入虚脱状态,但他仍拿起笔在书的封底写下这样一句话:“深圳的命运也是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命运就是中国人的命运。”《命运》这部被作者称为“举毕生之功力完成的”长篇巨著,获得了预想的成功,首次印刷10万册,书店已很难买到;以它为蓝本的同名电视剧吸引了李雪健、祝希娟、高明等一批艺术家倾心演绎,目前已经杀青,即将作为中宣部列入的重点片献给2009年深圳特区建立30周年和共和国诞辰60周年。
  
  作品《命运》介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经济特区迅速崛起、沿海城市发展惊人,在这场大变革中,深圳上下领导、人民百姓是怎样扛起一个经济特区的,有着如何不为人知的艰辛、挣扎与困惑?从来自最底层的最原始的生存本能的挣扎到最高层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富强而殚精竭虑,《命运》一书以深圳的崛起为线索,集中描写了在这一场(30年改革开放中)伟大的变革中,上下各层(中央领导,从商人士,地层民众)诸般人等的种种观念各种矛盾之间的激烈冲突。大气磅礴,恢弘壮丽。 这是记录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历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伟大巨著。决策者如何做决策?做怎样的决策?领导怎么做?秘书怎么做?接待办主任怎么做?下属怎么做?领导面对更上级的领导怎么做?商人如何把握商机如何斡旋各方关系?《命运》一书里各类人物都有极为精彩的表现。 此书很好的反映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各阶层的奋斗历程和高层决策的影响力与渗透力,是华文俪制献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大礼!
  作品曾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飞天奖、金鹰奖等多种国家级大奖。作为有特殊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被评为中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2003年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的金鹰突出成就奖。在第十九届金鹰节上荣获全国最佳编剧奖。2003年被财经时报评为该年度十大意见领袖。
 
  李存葆,男,1946 年2月19日生,山东五莲人。汉族 ,中共党员。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64年应征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新闻干事,济南军区文工团编导,济南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及全国委员会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1986年曾作为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率团出访日本,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著有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散文《云自舒卷风自狂》等。
  其小说译有英、美、法、日、俄等国外文版本。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分别获全国第二、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与王光明合作)分别获中国潮和全国报告文学奖,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第一届韩愈杯一等奖、全军八一新作奖一等奖,散文《鲸殇》获第六届《十月》文学奖,《大河遗梦》获第二届韩愈杯一等奖,电影文学剧本《高山下的花环》获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及最佳编剧奖、《百年老屋》(均已拍摄发行)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大河遗梦》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1983年,全国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揭晓,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创作员李存葆以绝对优势当选。随后,荣誉和桂冠又接踵而至。中国作协理事、中国影协会员、全国六届青联委员、山东省六届人大代表、 《山东文学》首席顾问、 《中学生作文》、 《语文报》等7家全国性报刊的顾问。1986年夏天,赴美参加中美作家第三次对话会议……
  
  生活经历
  
  人们在推崇这位过去名不见经传而今陡然享誉海内外的部队作家的同时,很想更多地了解一些李存葆其人其事,当然也包括他的创作情况。
  1946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十八),李存葆出生于山东省莒北县淮河区(现为五莲县于里镇)东淮河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他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
  存葆五周岁进本村小学念书,童心正浓,难免顽皮。但他百练不厌,有一个字写不好也不放过。 于是,小小年纪居然练出了一手“好字”。后来上中学时,老师用其所长,让他担任了板报员。1959年7月,年仅11岁的存葆考入管帅中学。此时的存葆已不满足单纯地练字,而是广泛地涉猎各类书籍,常常把在课外读物上学到的写作手法和词汇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去。 因此,他的语文成绩之优秀常使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他编出的黑板报也常常因为词汇丰富、文采生动而受到老师、同学们的啧啧称赞。
  三年的初中生活,正赶上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初中毕业后,家庭已无力支撑他再读高中,所以14岁的李存葆不得不下学务农。他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锄地、割麦、晒瓜干、推车、挑担、打石头,样样都干。在温饱难求的情况下,从事重体力劳动,对于年纪轻轻、求学似渴的存葆来说,遗憾当然是很多的。然而,弥补他遗憾的方面也很多,那便是练体力、找书读、听老农讲故事……
  生于战乱、长于新旧交替时期的 李存葆,就这样在和父老乡亲们一起同困难的搏斗中,在粗茶淡饭和人生知识的双重营养下,度过了他的童年。他过早地介入了社会,熟悉了生活,也及早地从政治上、知识上成熟起来,为他以后的创作储备了第一座素材仓库。
  李存葆参军后,历任战士、班长、排长。繁忙的训练之余,他还想“舞文弄墨”。他先是悄悄地在小本本上写诗继而公开向战友们请教,并“故伎重演”,大胆地把自己的诗作“发表”在营区的黑板报上。在战友的鼓励下,他将诗作寄到报社去碰“运气”,居然被报社采用发表。随着大量诗歌、歌词、乃至散文、小说的相继问世,他也引起了上级首长的重视,先被调到团里担任新闻干事, 1970年,又被调到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队(即前卫歌舞团前身)担任创作员,正式走上了创作路。
 
  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近千首(篇)诗歌、歌词、小说、散文和大中型剧本,虽然大部分作品发表或上演,并有作品获过奖,但是,没有特别的建树。他不甘心平庸的生活,他期待着有所突破。1979年初春的一天,他同济南部队的几个创作员奉命奔赴云南前线采访。 同年八月,他又一次到广西前线参战部队深入生活。这使他的灵魂经受了一次战火地洗礼。自卫还击战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他们可歌可泣的业绩感染着他、震撼着他、也鼓励着他去大胆地如实地写英雄,写英雄的个性,写英雄心理历程。在潮湿的猫耳洞中,在丛林的帐篷里,在跳动的烛光下,他含着热泪写出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这一个”。
  正是这种满腔的创作激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他已有的文学修养有机地契合, “孕育”出了他十几万字的战地报告文学和散文,并全部在军内外的报刊上陆续发表。他,人受了锻炼,荣立了三等功。作品也像“淬”了火的钢铁一样,有了力度和硬度: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荣获自卫还击战全军征文一等奖。
  
  《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对已有的创作成绩并不满足。他认为发表的那些作品.还远远没有反映出那些生活素材中所蕴藏的丰富内涵。全面深刻地反映自卫还击战全貌的创作冲动变得越来越强烈。他数次同军内外年轻的同行们口头谈过想创作一部《高山下的花环》 (以下简称《花环》)的想法和具体结构,得到了同行们的一致赞同。 1982年4月,他去北京参加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座谈会,听了军委有关领导的讲话, 听了同行们的议论,对如何反映军队内部的矛盾,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因为《花环》中的人物在存葆的脑子里存活已久,情节也成竹在胸,他没有将结构落在纸上,只是列了一个人物表,便一气呵成了后来面世的出乎他自己意料之外,产生了强烈轰动效应的中篇力作《高山下的花环》。
  《花环》首先感动了当代文学评论界的泰斗冯牧先生。他在一个星期六的黄昏一口气卒读了《花环》的原稿后认定:这“确实是一部好作品,一部充溢着崇高的革命情愫、能够提高和净化人们思想境界的作品,一部真实地挖掘和再现了我们英雄战士身上所赋有的那种瑰丽又宝贵的精神品质的作品……”冯老独具慧眼, 《花环》果真轰动。小说一版再版,并被搬上银幕、屏幕和不少剧种的舞台。小说《花环》在全军、全国获奖,并被翻译出版;他参与编剧的电影《花环》,在第五届电影“金鸡奖”中获编剧奖,并在美国、 日本、意大利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上映……
  广大读者和观众以及专家普遍认为, 《花环》的成功,除了其他因素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品的真实性非常突出,而真实的具体体现还在于他正视并大胆地揭示了部队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在军事题材文学创作上有着突破性的贡 献。
  《花环》成功后,李存葆先后担任了济南部队创作室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但是,他从来没放下手中的笔专事“做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笔耕不辍,不断地有力作问世。1985年,他的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发表后,再一次引起人们的瞩目。他或他和别人合作的中、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沂蒙九章》、《沂蒙匪事》和《丹青十字架》、《祖槐》等,均在全国报刊发表或出版社出版,得到普遍好评。特别是最近出版的《大河遗梦》面世后,在文艺界引起很大反响。《文艺报》、《齐鲁晚报》等5家报刊均发表了整版评论,许多著名文艺评论家都对他的大散文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麦家,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曾从军17年,辗转六个省市,历任军校学员、技术侦察员、宣传干事、处长等职;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任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编剧;2008年调任杭州市文联专业作家。
  1986年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中短篇小说集《紫密黑密》等五部,随笔集《捕风者说》等二部,电视剧《地下的天空》《暗算》(编剧)等近百集。作品多次获奖:《解密》获中国小说学会2002年中国长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提名;《暗算》获第四届四川省文学奖,第七届成都市人民政府金芙蓉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风声》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人民文学》2007年度最佳长篇小说奖;《让蒙面人说话》获《小说选刊》2003—2006年最佳中篇小说奖;《两位富阳姑娘》获中国小说学会2004年度中国短篇小说排行榜第一名。作家本人曾被评为2003年度中华文学人物·进步最大的作家;第三届风尚中国榜·2007年度风尚作家;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编剧;第三届电视剧风云盛典最佳编剧;四川省十佳电视工作者;四川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等。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和编剧的电视剧《暗算》一开中国特情影视剧的先河,深得观众喜爱。
  当代中国谁还相信英雄、理想、天才? 在麦家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确实存在。一部书的前半本令人惊叹::李宁玉竟然有如此智慧?看完全书再想,历史竟是如此错综复杂扑朔迷离……《人民文学》全文刊载了此书,创下了58年不发长篇的纪录。
  
  所获奖项
  《暗算》于2008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陈华南笔记本》获新加坡「华语文学奖」
  
  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
  小说集《紫密黑密》《地下的天空》《让蒙面人说话》《充满爱情和凄楚的故事》
  随笔集《捕风者说》《人生中途》
  中篇小说《陈华南笔记本》
  短篇小说《两位富阳姑娘》
  
  主要作品展示:
  《暗算》
  早在柳云龙的电视剧《暗算》走俏荧屏之前,麦家就凭借小说《解密》被文学圈看好。他小说的语言流畅诡异,却又与独特的内容完美结合,除文字被形容成“清瘦”外,他还被冠以“中国的丹·布朗”的美名。
  《暗算》是一部反映无线电侦听与密码破译的作品。“这样的内容很枯燥很专业,在很多人看来平淡无奇,写不出东西,但是他能写得很有声色。”杨扬称麦家的小说体现了南方写作特有的风格。“他的写作有韧劲,虽然《暗算》、《听风》一度在市场不被看好,但在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上,麦家的作品好几次名列前茅。生活经历,给了他创作的质感,虽然故事的背景和题材是虚构的,但是不得不说他虚构得比真实还真实。”
 
  李锐,男,1950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自贡。
  1966年毕业于北京杨闸中学,
  1969年赴山西吕梁山区底家河村插队落户,
  1975年分配到临汾钢铁公司做劳力工,
  1977年调入《汾水》编辑部。
  197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出版有小说集《丢失的长命锁》,曾获“山西文学优秀小说奖”、“赵树理文学奖”。他的《厚土》在文艺界和读者中反响强烈。曾获第八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第十二届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曾任《山西文学》副主编。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6年3月5日出生于山东省高密市大栏乡一个农民家庭。极左路线从50年代末期造成了农村社会的普遍贫困,他家是上中农成分,连领救济粮的资格都没有。他曾在某一年的大年三十到别人家讨饺子。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歧视给他的少年生活留下了惨痛记忆,父亲过于严厉的约束也使他备受压抑。这种心理特征直接影响了他后来的小说创作。6岁进校读书,曾因骂老师是“奴隶主”受警告处分。小学三年级时读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作品,受到文学启蒙。12岁时读小学五年级,因“文革”爆发辍学回家,以放牛割草为业,闲暇时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无书可读时甚至读《新华字典》。
  莫言在18岁时走后门到县棉油厂干临时工。1976年8月参加解放军来到渤海边上,站岗之余依旧喂猪、种菜。1979年秋调至解放军总参谋部,历任保密员、政治教员、宣传干事。1981年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1984年秋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文坛注意。
  此后的创作明显受到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和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影响。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反响强烈,被读者推选为《人民文学》1986年 “我最喜爱的作品”第一名。同年从军艺毕业,到解放军总政治部工作,开始有报告文学作品问世。1989年秋入鲁迅文学院研究生班学习。中国新一辈极具活力的作家之一。自八十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虽然早期被归类为“寻根派”作家,但其写作风格素以大胆见称,小说中总是充满进攻型的语言。例如成名作《红高粱家族》里,不断出现的血腥场面中充满着强烈的感情控诉,但在“屎尿横飞”的场景之间,其实正是演义着一段现代革命的历史。故事中那片广袤狂野的高粱地,也被描绘成一个把历史、传统、城乡纵横交错的辽阔炫丽空间。
  在经历《红高粱》的写作高峰后,莫言继续寻求突破,创作了大量中短篇作品及数部极具份量的长篇小说如《酒国》及《丰乳肥臀》等,不少的小说集如《红耳朵》及《传奇莫言》亦先后在台湾推出。由于童年大部份时间也在农村度过,莫言自谓一直深受民间故事或传说所影响,故乡高密的一景一物就正正是他创作的灵感泉源。小时在乡下流传的鬼怪故事的,也成为莫言许多荒诞小说的材料。《十三步》中出现了神秘的南美洲魔幻写实,描写一个人的“变身”,以华丽的语言带出一浪接一浪的神秘。《酒国》则以充满浪漫色彩的描写,绘划出一个盛产名酒地方的故事。《红树林》实现了小说题材的时空转换和创作方法的探索更新,是对自己的一大超越。
  无论故事的情境气氛是华丽炫目、荒诞无稽还是鬼灵精怪,莫言的丰富想像空间与澎湃辗转的辞锋总是能叫人惊叹不已——诚如张大春在为《红耳朵》作序时所言:“千言万语,何若莫言”!
  
  学习情况
  
  1986年 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
  1991年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1997年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1997年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2005年 再次失手于茅盾文学奖
  2006年 出版第一部章回小说《生死疲劳》
  2007年7月14日 出版《说吧,莫言》。这套书分为三卷,约100万字,全面展示了莫言的心路历程。
  
  莫言作品年表
  
  1981年 开始创作生涯。迄今有长篇小说《红高梁家族》、《天堂蒜苔之歌》等,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等。另有《莫言文集》五卷。
  1981年秋,在河北保定市的双月刊《莲池》第5期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春夜雨霏霏》。
  1982年,在《莲池》第二期发表短篇小说《丑兵》、第五期发表短篇小说《为了孩子》。
  1983年春,在《莲池》二期发表短篇小说《售棉大路》并被 《小说月报》转载。秋,在《莲池》五期发表短篇小说《民间音乐》,此文得到老作家孙犁赏识。孙在一篇短文中说这篇小说有一种空灵之感 。
  1984年春,在《长城》双月刊二期发表小说《岛上的风》、五期发表《雨中的河》。秋天,得到军艺文学系主任、著名作家徐怀中先生赏识,进入该系学习。
  1985年春,在《中国作家》二期上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引起反响,《中国作家》组织在京的作家与评论家在华侨大厦举行讨论会讨论该作。是年,在多家刊物上同时推出中篇小说《球状闪电》(收获)、《金发婴儿》(钟山)、《爆炸》(人民文学)、及短篇小说《枯河》(北京文学)、《老枪》(昆仑)、《白狗秋千架》(中国作家)、《大风》(小说创作)、《三匹马》(奔流)、《秋水》(奔流)、等。
  1986年,春天,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在《人民文学》第三期发表中篇小说《红高粱》。该作一发,引起轰动。随即发表系列中篇《高粱酒》(解放军文艺)、《高粱殡》(北京文学)、《狗道》(十月)、《奇死》(昆仑),同时还发表中篇《筑路》(中国作家),短篇小说《草鞋窨子》(青年文学)、《苍蝇、门牙》(解放军文艺)等。夏天,与张艺谋等人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
  1987年春,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中篇小说《欢乐》在《人民文学》一、二期合刊发表,受到批评,事过多年,始有作家和评论家对该作得新评价。秋天,中篇小说《红蝗》发表([收获]三期),该作因强烈的个性风格和大胆和亵渎精神,连号称新潮的评论家也不能接受,纷纷著文批评。也是多年之后,才有评论家对该作发出了另外的声电影红高粱实景基地音。
  1988年,春天,电影红高粱获西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引起世界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在《十月》杂志发表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同年四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青年文学》第十发表《复仇记》、《马驹横穿沼泽》(这两篇收[食草家族])。秋天,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在故乡高密联合召开“莫言创作研讨会”,有关论文汇编成《莫言研究资料》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8)。九月,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创作研究生班。小说集爆炸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1988年,秋天,长篇小说《十三步》首发(文学四季)随 即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书出版后,大概只有一个名叫林为进的人,在河北的(文论报)发表过一篇评论文章。后来又有港台的几个人写过评论。作者认为此书是一部真正的“先锋”之作。
  1989年三月,小说《白狗秋千架》获台湾联合报小说奖。四月,中短篇小说集《欢乐十三章》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六月,在《人民文学》发表中篇小说《你的行为使我恐惧》。冬天,开始创作长篇小说《酒国》。
  1990年,中篇小说《父亲在民夫连里》在《花城》发表。继续创作《酒国》。
  1991年春,在高密家中创作中篇小说《白棉花》(花城)、《战友重逢》(长城)、《怀抱鲜花的女人》(人民文学)、《红耳朵》(小说林),夏天,创作《神嫖》、《夜渔》、《鱼市》、《翱翔》等短篇小说十二篇。秋,中短篇小说集《白棉花》由华艺出版社出版。
  1992年,创作中篇小说《幽默与趣味》(天津小说家)、《模式与原形》、《梦境与杂种》(钟山)。
  1993年,二月,长篇小说《酒国》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月,中篇小说集《怀抱鲜花的女人》由社科出版社出版。十二月,长篇小说《食草家族》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十二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神聊》。
  1995年春节,在高密创作长篇小说《丰乳肥臀》。秋,五卷本《莫言文集》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冬,《丰乳肥臀》在《大家》连载,并获首届“大家文学奖”。单行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电影《太阳有耳》获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7年创作话剧《钢琴协奏曲.霸王别姬》(与人合作)。
  以长篇小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脱离军界,转至地方报社《检察日报》工作,并为报社的影视部撰写连续剧剧本。
  1998年,发表中篇小说《牛》([东海]六期,[小说月报]九期、[小说选刊]九期转载)、《三十年前的一场长跑比赛》([收获六期],短篇小说《拇指铐》([钟山]一期,[小说选刊]转协)、《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钟山]五期)、《白杨林里的战斗》([北京文学]七期)、《一匹倒挂在杏树上的狼》([北京文学]十期 )、《蝗虫奇谈》([山花],[小说选刊]五期选载)。十二月,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散文集《会唱歌的墙》。
  1999年,发表中篇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收获]二期)。作品讲述一个下岗的老工人在湖边的僻静处开了个“黄色小屋”,专供人男女野合……这就是《师傅越来越幽默》的梗概。张艺谋用这个故事进一步编开去,就有赵本山和董洁主演的电影《幸福时光》,几个名人一煽惑,电影和小说都赚钱。小说集《师傅越来越来越幽默》由解放军文艺社出版。
  《我们的七叔》([花城]一期),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作家]一期),另有中篇小说《野骡子》、《司令的女人》[收获]、 《藏宝图》[钟山]发表,短篇小说《儿子的敌人》[天涯]、《沈园》[长城]发表。三月,海天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红树林》。十二月小说集《长安大道上的骑驴美》人由海天出版社出版
 
  苏童,男,1963年生。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伤心的舞蹈》、《妇女乐园》、《红粉》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等。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种文字。
  
  李敬泽:1964年生于天津,祖籍山西。 少时随父母先后移居保定、石家庄,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1984年毕业后在《小说选刊》工作,1990年调至《人民文学》杂志,现为《人民文学》主编。
  90年代中期开始批评写作,曾获中华文学基金会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
  著有《颜色的名字》、《纸现场》、《河边的日子》、《看来看去和秘密交流》、《冰凉的享乐》、《读无尽岁月》、《见证一千零一夜》等多部文集。
  作品《见证一千零一夜——21世纪初的文学生活》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文学理论评论奖。
  
  刘庆邦,著名作家,河南沈丘人。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农村。1967年毕业于河南沈丘第四中学。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河南新密煤矿工人、矿务局宣传部干事,《中国煤炭报》编辑、记者、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主席,《阳光》杂志主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著有长篇小说《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多篇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德、意大利等外国文字。
    
  梁晓声,男,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城市泊于镇温泉寨。汉族。原名梁绍生。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文学专业。
  当过知青,1968年下乡赴黑龙江省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年毕业后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艺术厂长。2002年调至北京语言大学,任人文学院教授。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文章《慈母情深》被选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册。现在儿童电影制片厂任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短篇小说集《年轮》、《浮城》等。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今夜有暴风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小说《为了收获》、《学者之死》、《一只风筝的一生》、《双琴记》分获《小说月报》百花奖。
  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短篇小说《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中。
  他创作的作品为我国文学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66年初中毕业于哈尔滨市第二十九中学。1968年插队北大荒,先后当过农工、小学教师、报导员。1974年被团木材加工厂推荐上大学,进入复旦中文系创作专业。1977年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任编辑,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当编剧。现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梁晓声的创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至1994年初已发表六百余万字。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他的名字被收入到英、美、澳三国“世界名人录”。
 
  王剑冰:全国鲁迅文学奖二、三、四届评委,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散文学会会长,中外散文诗协会副主席,《散文选刊》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出版著作有诗集《日月贝》、《欢乐在孤独的那边》、《八月敲门声》;散文集《苍茫》、《蓝色的回响》、《有缘伴你》、《在你的风景里》、《远方》、《绝版的周庄》、《喧嚣中的足迹》、《王剑冰散文选》;理论集《散文创作谈》、《散文时代》、《散文散文》;长篇小说《卡格博雪峰》等。
  其散文《绝版的周庄》入选上海高中语文课本,并被刻碑于周庄,被周庄授予荣誉镇民;《喧嚣中的足迹》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收藏;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全国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全国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中国文联理论奖,河南省政府文学奖,中国散文诗90年重大贡献奖等。
  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解放军艺术学院等近百所高校及重点中学作过专题演讲。
  
  
  王树增,北京人。1952年出生于北京市,中共党员。1991年毕业于北师大研究生院作家研究生班,硕士研究生。1968年赴临汾市乡村插队务农,1970年应征入伍,历任空降兵某部战士、班长,武汉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专业作家,鲁迅文学院教师,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编剧。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199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现供职于武警部队政治部创作室。大校军衔,国家一级作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全军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
  1983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说《红鱼》、《黑峡》、《鸽哨》等;长篇纪实文学《远东朝鲜战争》、《1901年》、《长征》等。
  作品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曹禺戏剧文学奖”、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04—2006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于2008年10月1日在百家讲坛讲《长征》。十分生动,形象,受到广大听众的青睐。
  
  
  王蒙,男,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河北南皮人,祖籍河北沧州,1934年10月15日生于北京。194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附属小学。1945年入私立平民中学学习,上中学时参加中共领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地下党员。1950年从事青年团区委工作。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56年9月7日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由此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后在京郊劳动改造。1962年调北京师范学院任教。1963年起赴新疆生活、工作十多年。期间学会的维吾尔语。1978年调北京市作协。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同年6月任文化部部长,1990年卸任。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共中央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共第十二届和第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八和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人民文学》主编等职。现任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2002年4月任中国海洋大学顾问、教授、文学院院长等职。
  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暗杀—3322》、《季节四部曲》、《恋爱的季节》、《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季节》)、《青狐》、《尴尬风流》,中篇小说《布礼》、《蝴蝶》、《杂色》、《相见时难》、《名医梁有志传奇》、《在伊犁》系列小说,小说集有《冬雨》、《坚硬的稀粥》、《加拿大的月亮》,诗集《旋转的秋千》,作品集《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王蒙中篇小说集》、《王蒙选集》、《王蒙集》,散文集《轻松与感伤》、《一笑集》,文艺论集《当你拿起笔……》、《文学的诱惑》、《风格散记》、《王蒙谈创作》、《王蒙、王干对话录》,专著《红楼启示录》、《王蒙评点红楼梦》、《王蒙话说红楼梦》、《王蒙讲稿》、《王蒙新世纪讲稿》,自选集《琴弦与手指》以及10卷本《王蒙文集》、23卷《王蒙文存》(2003年)等,2006-2008年出版了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有多篇小说和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被译成英、俄、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王蒙在国内首开新时期国内意识流小说创作先河,倡导作家学者化、学者作家化,掀起人文精神大讨论,是中国当代文学走向现代写作技巧的开拓者。
  
  王蒙主要创作年表
  
  1955年: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发表短篇小说《小豆儿》。这是第一次正式发表作品。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春节》、《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冬雨》。
  1957年:散文诗《新年》、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在上海《文汇报》上连载。另有诗作《错误》、《洗礼》、《春风》等。
  1962年:发表短篇小说《眼睛》、《夜雨》。
  1963年:发表散文《春满吐鲁番》。
  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队长 书记 野猫和半截筷的故事》、《最宝贵的》(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光明》;报告文学《火之歌》等。
  1979年:发表中篇小说《布礼》;短篇小说《歌神》、《友人如姻》、《悠悠寸草心》(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夜的眼》、《表姐》。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万岁》(1981年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最喜爱的十本书之一,并于1986年获人民文学奖)。
  1980年:发表中篇小说《蝴蝶》(获全国第一届1979一1980中篇小说奖);短篇小说《说客盈门》、《买买提处长铁事》、《春之声》(获1980年全图优秀短篇小说奖)、《风筝飘带》(获短篇小说北京文学奖)、《海的梦》。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冬雨》。
  1981年:发表小说《杂色》、《如歌的行板》、《湖光》;短篇小说《深的湖》、《温暖》、《心的光》、《最后的陶》;散文《浮光掠影记西德》、《别衣阿华》、《旅美花絮》等。出版评论集《当你拿起笔》、小说及评论集《“夜的眼”及其他》和《王蒙小说报告文学选》。同年日本出版中篇小说《蝴蝶》日文版。
  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相见时难》(获全国第二届1981-1982中篇小说奖)、《莫须有事件——荒唐的游戏》;短篇小说《惶惑》、《春夜》、《听海》;综论《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谈我国作家的非学者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深的湖》、散文集《德美两国纪行》和《相见时难》单行本。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英、法文版。
  1983年:发表中篇小说《风息浪止》、《淡灰色的眼珠》、《虚掩的土屋小院》;短篇小说《青龙潭》、《黄杨树根之死》、《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好汉子伊斯麻尔》、《葡萄的精灵》(获第一届1983-1984短篇小说百花奖);创作谈《漫话文学创作特性探讨中的一些思想方法问题》(获首届上海文学奖)。出版评论集《漫话小说创作》。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英文版。
  1984年:发表中篇小说《逍遥游》、《鹰谷》;短篇小说《爱弥拉姑娘的爱情》、《边城华彩》;综论《对于现实生活的反映、反应和呼唤》(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一等奖);散文《塔什干晨雨》、《访苏心潮》(获全国第三届1984-1985报告文学奖)。 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系列小说《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散文集《橘黄色的梦》。牡丹江民族出版社出版《青春万岁》朝文版。匈牙利欧洲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说客盈门》匈文版。罗马尼亚书籍出版社出版短篇小说集《深的湖》罗文版。
  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高原的风》、《无言的树》、《冬天的话题》、《临街的窗》;诗作《柏林墙》等4首。出版《王蒙中篇小说集》、中短篇小说集《妙仙庵剪影》、评论集《王蒙谈创作》和《创作是一种燃烧》。墨西哥学院出版社出版《王蒙短篇小说集》西班牙文版。新疆青年出版社出版《相见时难》维吾尔文版。
 
  1986年:发表中篇小说《名医梁有志传奇》(获全国传奇文学奖,并被《中篇小说选刊》评为优秀中篇小说);“新大陆人”系列小说之一《轮下》、之二《海鸥》、之三《卡普琴诺》之四《画家“沙特”诗话》、之五《温柔》;短篇小说《致爱丽丝》、《失去又找到了月光园的故事》;诗作《诗的幽默》(11首)、《纽约诗章》(3首)等32首。翻译并发表德国俳句专家萨比妮·梭模凯普所作《德语俳句十二首》(英译汉)。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报告文学散文集《访苏心潮》、中篇小说集《王蒙集》。出版《王蒙选集》。
  1987年:发表短篇小说《来劲》、《庭院深深》;中篇小说《要字8679号——推理小说新作》、《选择的历程》、《虫影》,并发表一批诗作,累计62首。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评论集《文学的诱惑》。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德文版。东京德间书店出版中短篇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在伊犁》日文版。瑞士第三世界对话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夜的眼》德文版。意大利米兰赛维勒书局出版长诗单行本《西藏的遐思》意文版。
  1988年:发表中篇小说《一嚏千娇》、《球星奇遇记》;短篇小说《没情况儿》、《夏天的肖像》、《十字架上》、《组接》;散文《苏州赋》;杂文《诬告有益论》;综论《文学:失却轰动效应以后》;诗作《访日俳句》(14首)、《阳朔行》(18首)等。出版诗集《旋转的秋千》。台湾远景出版实业公司出版中短篇小说集《蝴蝶》。台湾新地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加拿大的月亮》。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王蒙小说集》俄文版。
  1989年:发表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获第四届1989—1990短篇小说百花奖)、《初春回旋曲》、《神鸟》、《纸海勾沉——尹薇薇》(获第四届1988—1990《十月》文学奖)、《我又梦见了你》;评论《何必悲观:对一种文学批评逻辑的质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刍议———个笔记式的提纲》;发表《王蒙、王干对话录》的主要内容;发表诗作《游》、《雨天》、《蓬莱》;散文诗《落叶、树及其他》;有关《红楼梦》的文章《蘑菇、宝玉与“我”的探求》、《时间是多重的吗?》。新疆少年出版社出版系列小说集《淡灰色的眼珠》维吾尔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维吾尔文版。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相见集》、
  《雪球集》(均为小说集)英文版。华盛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英文版。巴黎人道报出版社出版中篇小说《布礼》单行本法文版。韩国中央日报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朝文版。米兰加尔赞蒂书局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意文版。出版新诗集《旋转的秋千》。
  1990年:发表短篇小说《我又梦见了你》、《现场直播》、《阿眯的故事》、《话、话、话》、《济南》;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搜捡大观园评说》、《贾宝玉论》、《红楼梦二题》、《天情的体验上——宝黛爱情散论》、《变奏与狂想》;关于李商隐的文章《一篇〈锦瑟〉解人难》、《再谈(锦瑟〉》、《雨在义山》、《通境与通情——也谈李商隐的无题七律》。翻译并发表了美国作家约翰·契弗的短篇小说《自我矫治》和《恋歌》;德国东方学家萨比妮·梭模凯的爱情组诗《短歌十二章》(俳句,英译汉)。出版中短篇小说集《球星奇遇记》。德国波鸿布洛克迈耶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工蒙小说集》德文版。民族出版社出版中短篇小说集《心的光》
  
  维吾尔文版。
  
  1991年:发表短篇小说《室内乐三章》、《小说瘤》;中篇小说《蜘蛛》;微型小说《成语新编》系列;散文《海的颜色》、《无花果》、《宰牛》、《我们大队的同事们》、《我爱喝稀粥》等;杂文《作家书简与友谊》、《话说这碗粥》等;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伟大的混沌》;关于李商隐的文章《对李商隐及其诗作的一些理解》、《〈锦瑟〉的野狐裨》。翻译并发表了新西兰作家帕·格丽斯的短篇小说《天地之间》、詹·傅瑞姆的短篇小说《天鹅》、伊恩·夏普的短篇小说《白雪公主》和《天赐马》、弗朗西斯·庞德的短篇小说《简明三联画》和《八角形》、詹尼弗·康普顿的短篇小说《费伯镇》。出版关于《红楼梦》的专著《红楼启示录》、文学评论集《风格散记》、中短篇小说集《中国当代作家选集丛书·王蒙集》、中短篇小说和翻译作品集《我又梦见了你》。
 
  1992年:出版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这是“季节”系列长篇小说的第一部。发表短篇小说、微型小说13篇;综论《漫话文艺效果》、《再说文艺效果》、《题材与作家》、《建设与文艺》、《为了民族的生机》、《钗黛合一新论——兼论文学人物的评析角度》。出版随笔集《欲读书结》、中短篇小说集《坚硬的稀粥》、文艺评论集《王蒙、王干对话录》。东京白帝社出版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日文版。 ˉ
  1993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
  1994年:出版《王蒙文集》(10卷,500万字)、长篇小说《失态的季节》、长篇小说《暗杀——3322》。台湾风云时代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红楼梦启示录》中文繁体字版。台湾出版《淡灰色的眼珠》中文繁体字版。纽约出版《坚硬的稀粥及其他》英文版。
  1995年:出版长篇小说《踌躇的季节》、短篇小说《玫瑰大师及其他》。发表文章《我心目中的丁玲》。
  1996年:出版短篇小说《满涨的靓汤》、《短篇小说之谜》;古典文学论集《双飞翼》、《红楼梦评点本》;散文集《宽容的哲学》。
  1997年:出版中篇小说《春堤六桥》。发表文章《革命·世俗与精英诉求》。
  1998年:出版意大利文版小说集《不如酸辣汤及其他》、《坚硬的稀粥》。
  1999年:出版长篇小说《狂欢的季节》、论文集《王蒙说》。
  2000年:出版《王蒙旧体诗集》、《王蒙代表作》(该书被列入教育部2000年制订并通过的“高等学校中文系本王蒙科生专业阅读书目”)。出版散文集《王蒙散文》、中篇小说《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演讲集《王蒙讲稿》、新诗集《雨点集》。发表玄思小说《笑而不答》150则。
  2002年:出版散文系列《印度纪行》、《访日散记》与《我爱非洲》;古典文学论集《心有灵犀》。
  2003年:出版《王蒙文存》(23卷,700万字),出版《王蒙自述:我的人生哲学》,出版论文演讲集《接纳大千世界》。
  2004年:出版《青狐》。发表论文《语言的功能与陷阱》、《〈红楼梦〉中的政治》等。
  2006年:出版《苏联祭》
  2006-2008年:出版三部自传《半生多事》、《大块文章》、《九命七羊》。
  2008年:出版《老子的帮助》。
  王蒙200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青春万岁》被改编为电影。
  徐贵祥 ,笔 名: 楚春秋,性 别: 男,出生年月: 1959/12/27 ,民 族: 汉族。安徽霍邱县人。大学毕业。1991年又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78年12月应征入伍,历任班长、排长、连长,集团军组织处干事、师宣传科科长,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任编辑、解放军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现为解放军出版社科技编辑部主任兼副编审。199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仰角》、《历史的天空》,中短篇小说集《潇洒行军》、《弹道无痕》、《决战》、《天下》等。
  中篇小说《弹道无痕》获1991年-1992年《解放军文艺》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潇洒行军》获1991年-1992年《昆仑》优秀作品奖,中篇小说《决战》获第七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电影文学剧本《弹道无痕》(已拍摄发行)获第二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政府电影华表奖,长篇小说《仰角》获第九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第十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改编拍摄32集同名电视连续剧)、《明天战争》等。
(责任编辑: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