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移动版

主页 > 文坛资讯 > 文坛资料 >

中国现当代文坛夫妻作家

  1、鲁迅和许广平
  
  许广平(1898-1968)也是一位作家,生前出版过四本书:《欣慰的纪念》、《关于鲁迅的生平》、《鲁迅回忆录》和《遭难前后》。1998年,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许广平文集》(三卷),内收许广平1917年至1966年间的作品389篇,共98万字,涉及诗歌、散文、杂文、剧作、书信、回忆录等多种文学体裁。
  
  鲁迅、许广平的结合,是一首冲破世俗的绝唱。鲁迅的原配朱安,属于母亲包办的婚姻,有名无实。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由敬仰到爱慕,经过无数磨难,于1926年走到一起。用许广平的话说,他们是“为了爱而同居”。生活在上海的10年间,许广平不仅精心照料鲁迅的饮食起居,还替他查找有关资料、抄写稿件、校对译著等。鲁迅后期的著作成绩超过了前期的20年,与许广平的支持和帮助密不可分。 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后,许广平为保存和出版鲁迅著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2、巴金和萧珊
  
  巴金的夫人萧珊(1917-972)是在巴金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的,为著名翻译家,译著有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屠格涅夫《阿西亚》、《初恋》、《奇怪的故事》等,与巴金合译《屠格涅夫中短篇小说集》、普希金的《黑桃皇后》。
  
  萧珊1936年到上海读中学时结识巴金,那时她才19岁。她读了巴金的小说,给巴金写信,后来见到了这位仰慕的作家,于是对他产生了爱情。1944年5月,二人在贵阳结婚。萧珊逝世后,巴金深情地回忆:“她陪着我经历了各种艰苦生活。”
  
  
  3、丁玲和陈明;丁玲和胡也频
  
  丁玲的丈夫陈明(1917-),剧作家,1945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剧本《老少心》、《窑工》(与丁玲等合作)、《生死仇》(合作),民间评书《平妖记》、《夜战大凤庄》等;改编电影文学剧本《六号门》。
  
  丁玲大陈明13岁,二人属于“姐弟恋”。1937年5月,陈明从上海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学习。不久,西北战地服务团成立,丁玲任团长,陈明为宣传股长。工作中,二人的感情逐渐贴近,1942年2月结合(这是丁玲的第三次婚姻)。此后,陈明一直陪伴与守护着丁玲。
  
  丁玲的第一位丈夫是作家胡也频。
  
  胡也频(1903-1931),“左联五烈士”之一。1924年开始在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后来创作了长篇小说《到莫斯科去》、《光明在我们前面》。1931年2月被国民党秘密杀害。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胡也频选集》、《胡也频小说选》。
  
  丁玲是1924年到北京后与胡也频相识、相爱的,1925年与其结婚。丁玲后来回忆:“那时我们真小,我们像一切小孩般好像用爱情做游戏,我们造作出一些苦恼,我们非常高兴地就玩在一起了。”丁玲当时最想做的是演电影,当电影明星,而胡也频已踏上了文学创作之路。两年后,丁玲也闯入文坛。二人可谓中国现代较早的夫妻作家。
  
  
  4、萧军和萧红;萧红和端木蕻良
  
  萧军、萧红,均为东北现代著名作家,人们俗称之“二萧”。
  
  萧军(1907-1988),1932年初从沈阳到哈尔滨,正式开始文学生涯。1933年秋,与萧红合印短篇小说集《跋涉》。1934年6月离开东北,辗转到上海。1935年7月,在鲁迅帮助与支持下,出版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一举轰动文坛。后来,又创作了长篇小说《第三代》、《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等。
  
  萧红(1911-1942)非常有才华,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0年,她因对封建家庭和包办婚姻不满,离家从呼兰河出走到哈尔滨,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1932年同居。萧红也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和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此后,还创作了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二萧”携手到上海,同时闪亮于文坛,感情却逐渐出现了裂痕,1938年初在西安无奈分手。同年5月,萧红与端木蕻良在武汉结婚。
  
  端木蕻良(1912-1996)也是东北现代著名作家。1932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9年出版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被视为30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曹雪芹》等。
  
  
  5、罗烽和白朗
  
  罗烽、白朗也是东北现代作家。
  
  罗烽(1909-1991),1933年在长春《大同报》编辑《夜哨》文艺周刊,同年又在哈尔滨《国际协报》编辑《文艺》周刊。此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35年在上海出版短篇小说集《呼兰河边》。后来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横渡》、《粮食》,中篇小说集《归来》、《莫云与韩尔漠少尉》,剧本《国旗飘扬》、《台儿庄》、《总动员》等。
  
  白朗(1912-1994),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牺牲》、《伊瓦鲁河畔》、《牛四的故事》、《北斗》、《老夫妻》,中篇小说《为了幸福的明天》,长篇小说《在轨道上前进》等。
  
  罗烽和白朗是姨表兄妹。他们的父辈是连襟,均在黑龙江督军吴俊升的军医处供职,在齐齐哈尔驻防期间,两家住在同一宅院。白朗的母亲很喜欢罗烽,向罗烽的母亲提出,将与罗烽同龄的大女儿许配给他。不料这个大女儿因患肺病早逝,随后又把白朗许配给了罗烽。罗烽、白朗从小在一起长大,青梅竹马。二人于1929年结婚,相伴终生。
  
  
  6、邵荃麟和葛琴
  
  邵荃麟(1906-1971),文学评论家、作家。1936年前后开始文学写作和翻译,早期作品有《糖》、《车站前》等;40年代有短篇小说集《英雄》、《宿店》,独幕剧集《喜酒》等。与文学创作相比,他在文学评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更大,重要论文有《论主观问题》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邵荃麟评论选集》。
  
  葛琴(1908-1995),1932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总退却》,引起很大反响。此后创作有:短篇小说集《总退却》、《生命》、《伴侣》、《一个被迫害的女人》、《结亲》,电影文学剧本《女司机》、《三年》、《海燕》等。
  
  邵荃麟、葛琴都是在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邵荃麟参加过1925年的五卅运动,葛琴参加过1927年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共同的志向与追求,使二人于1937年走到了一起。
  
  
  7、沈从文和张兆和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张兆和(1910-2003),现代女作家。在上海的中国公学里,张兆和本来是沈从文的学生,因张聪明可爱,沈给张写了大量情书,经过校长胡适、巴金等人的撮合,二人终于在1933年的北京中央公园喜结连理。
  
  
  8、冰心和吴文藻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吴文藻(1901-1985),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吴文藻与冰心同去美国留学认识,1929年6月二人结为伉俪,吴时任燕京大学教授。
  
  
  9、傅雷和朱梅馥
 
  傅雷(1908-1966),上海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朱梅馥(1913-1966),上海人。1932年,她与傅雷在上海结婚。朱梅馥女士性格温柔,文静随和,贤淑豁达,被友人亲切称之为“菩萨”。婚后育有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傅聪生于1934年,留居英国,钢琴家;三子傅敏生于1937年,教育家。1966年9月3日,她与丈夫在家中从容赴死。有《傅雷家书》传世。
  
  10、冯亦代和黄宗英
  
  冯亦代(1913-2005),原名贻德,笔名楼风,浙江杭州人。散文家,文学翻译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创办《中国作家》(英文),主编《电影与戏剧》,曾任重庆中外文化联络社经理。代表作品有《书人书事》、《潮起潮落》、《龙套集》、《水滴石穿》等。黄宗英(1925-),浙江瑞安人,著名电影演员,作家。著有报告文学《特别姑娘》、《小丫扛大旗》、《天空没有云》、《没有一片树叶》以及散文集等。冯亦代和黄宗英夫妇属于黄昏恋,他们早年就相识,冯亦代和黄宗英前夫赵丹也是多年的好友。90年代初,两人都痛失伴侣,于1993年结为伉俪。
  
  
  11、陈西滢和凌叔华
  
  陈西滢(1896-1970)曾留学英国,获博士学位,26岁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作为散文家,他主编过《现代评论》,和鲁迅打过笔仗。主要作品有《西滢闲话》《西滢后话》。凌叔华(1900-1990)出身北京书香官宦人家,自小爱好绘画,曾在《现代评论》和《晨报》副刊上发表她的成名作《酒后》等作品。后出版作品集《花之寺)(女人》《小孩》等。陈与凌于1926年喜结连理。
  
  
  12、徐志摩和陆小曼
  
  徐志摩是“新月派”著名诗人,代表作有《再别康桥》等,出版过多部诗集。陆小曼擅长诗文、小说,绘画也极有灵气。
  
  
  13、孔厥和袁静
  
  孔厥(1914-1966),江苏吴县人,抗日战争时期到延安,进鲁迅文学院学习,曾一度去前线实习。解放战争时期参加过土改斗争,解放后长期从事编剧和编辑工作。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受苦人》、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其妻袁静合作)、话剧《红旗漫卷西风》等。袁静(1914-1999),毕业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1940年赴延安,曾在陕北公学学习。主要作品有剧本《刘巧儿告状》,中篇小说《血尸案》(与孔厥合作),长篇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与孔厥合作)、《淮上人家》等。
  
  
  14、田汉和安娥
  
  田汉(1898-1968),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1920年,开始创作剧本。田汉一生著作等身,最有影响的当是《义勇军进行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聂耳作曲)。其他代表作有:独幕话剧《获虎之夜》、三幕话剧《名优之死》、独幕话剧《乱钟》、三幕话剧《回春之曲》、多幕剧《丽人行》和多幕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等。另有京剧剧本:《金钵记》和《谢瑶环》。1983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田汉文集》(16卷)。
  
  安娥(1905-1976),也是词作家。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诗歌创作。1934年,为歌剧《扬子江暴风雨》作《卖报歌》(聂耳谱曲)、为影片《渔光曲》作同名主题歌(任光谱曲),流传甚广。其他主要作品有:诗集《燕赵儿女》、诗剧《高粱红了》、歌剧《洪波曲》和《孟姜女》、神话歌舞剧《海石花》等。
  
  安娥1929年在上海南国社时与田汉相识,不久双双相爱。二人历经多年的情感波折,于1946年最终结合。
  
  
  15、钱钟书和杨绛
  
  钱钟书(1910-1998),著名文学研究家、作家。1937年,开始从事文学研究,后来有一段时间热心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专心文学研究工作。作品有:散文随笔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其中《围城》1947年出版后,颇受欢迎,1980年重印,再次引起较大反响。文学研究著作有:《谈艺录》、《旧文四篇》;《管锥编》、《也是集》等。其中《管锥编》在学术界评价甚高。
 
  杨绛(1911-),著名作家、翻译家、剧作家、学者。1933年,发表第一篇散文《收脚印》。40年代创作喜剧《称心如意》、《弄真成假》,在舞台上演出后反响热烈。1978年,翻译的外国名著《堂·吉诃德》出版。其他译作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小癞子》、《吉尔·布拉斯》等。创作小说《洗澡》等。晚年以散文创作为主,有《干校六记》、《隐身衣》、《我们仨》等。
  
  1932年,杨绛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与钱钟书相识,二人一见钟情,1935年成婚。不久,一起出国留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同时回国,携手终生。
  
  
  16、贺敬之和柯岩
  
  贺敬之(1924-),著名诗人、剧作家。1939年,开始发表作品。1943年,在延安创作民歌《南泥湾》(马可谱曲),传唱至今。1945年,与丁毅执笔、集体创作歌剧《白毛女》,影响深远,被视为中国新歌剧发展的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了《回延安》、《放声歌唱》、《桂林山水》、《《三门峡歌》、《十月颂歌》、《雷锋之歌》、《西去列车的窗口》、《中国的十月》、《八一之歌》等著名诗篇。
  
  柯岩(1929-2011),儿童文学作家、诗人。1947年,在中学校校刊上发表处女作小说。1956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65年以前,主要从事儿童文学创作。1976年以来,创作了大量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其中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主要作品还有:诗集《小兵的故事》,报告文学《船长》、《永恒的魅力—— 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长篇小说《寻找回来的世界》等。
  
  1950年,贺敬之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介绍《白毛女》创作经验,该院编剧冯恺(后改名柯岩)与其成为好友。1951年,贺敬之深入河北农村,后因病回北京医院治疗。柯岩专程前去探望。患难中见真情,1953年,二人喜结良缘。
  
  
  17、秦牧和紫风
  
  秦牧(1919-1992),著名散文作家。1941年从事写作,生前留下61部作品、500多万字,有散文、小说、戏剧、诗歌、文学论著等。主要作品集有:《秦牧散文选》,散文集《花城》、《潮汐和船》、《长河浪花集》,中篇小说《黄金海岸》,文艺理论集《艺海拾贝》,童话《巨手》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秦牧全集》(10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秦牧全集》(增订版12卷)。
  
  紫风(1920-),散文作家。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散文集有:《团年夜》、《写在泥土上的诗》、《樱桃和茉莉》、《渔歌飘荡的时候》、《这里有一条爱河》(散文小说集)、《花神与雷神》、《海姑娘》、《紫风作品选萃》。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出版“紫风自选集”三卷:《锦绣山河赋》、《船家姑娘》、《我和秦牧》。
  
  1942年,紫风在桂林广西日报社工作,与秦牧相识、相爱,并结合在一起。秦牧逝世后,紫风参与了《秦牧全集》、《秦牧儿童文学全集》、《秦牧散文精华》等书的编辑出版工作。
  
  18、杨益宪和戴乃迭
  
  中西合璧的婚姻典范,出色的夫妻翻译家。
  
  杨宪益(1915-2009),1936年入英国牛津大学学习。戴乃迭(1919-1999),英国人,1937年考入牛津大学,并结识杨宪益,产生爱慕之感。1940年,杨宪益回国,戴乃迭结伴而来,不久在重庆举行婚礼。从此,两个人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半个世纪以来,杨宪益、戴乃迭紧密合作,翻译出版了《楚辞》、《史记选》、《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长生殿》、《儒林外史》、《红楼梦》、《鲁迅选集》、《白毛女》、《暴风骤雨》、《芙蓉镇》等百余种中国文学作品。
 
  19、吴祖光和新凤霞
  
  吴祖光(1917-2003),著名剧作家、导演。1934年,发表处女作小说《宫娥怨》。1937年,创作话剧《凤凰城》。一生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花为媒》、《三打陶三春》、《闯江湖》、《三关宴》等30多部剧作,编导了《国魂》、《莫负青春》、《山河泪》、《春风秋雨》和《风雪夜归人》等故事片,导演了《梅兰芳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艺术片。
  
  新凤霞(1927-1998),著名评剧演员、作家。13岁拜师学习评剧,15岁开始担任主演。主演的评剧《刘巧儿》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还主演了评剧《祥林嫂》、《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几十出剧目。6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作品,创作出版了《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我和皇帝溥仪》、《艺术生涯》、《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等作品。
  
  1949年,新凤霞结识吴祖光,于是产生好感。按照新凤霞的说法,她跟吴祖光结婚,“是要你教我文化,教我唱戏”。
  
  20、罗门和蓉子
  
  罗门(1928-),作家,原名韩仁存,海南文昌人,台湾十大著名诗人之一。他强调诗是美与“精神深度”的结合。作品多写战争、死亡题材,重视人性的真诚与尊严,批判机械的文明,致力于人类心灵的探索。
  
  蓉子(1928-)女,诗人。本名王蓉芷,江苏涟水人。1948年去台湾。1951年开始写诗。1955年与诗人罗门结婚,以“伉俪诗人”多次出访各国。曾出席在菲律宾举行的第一届世界诗人大会与罗门获“大会杰出文学伉俪奖”。
  
  
  21、陈桂棣和春桃
  
  陈桂棣(1942-),1959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品有:散文集《相思草》,报告文学集《五月的微笑》,长篇小说《挣脱十字架的耶稣》、《共和国警长》、《裸者》,报告文学《主人》、《不死地土地》、《悲剧的诞生》、《淮河的警告》、《双轮霸业》、《走近文明》等。
  
  春桃(1963-),本名吴春桃,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发表过《失忆的龙河口》、《民间包公》等作品。
  
  1991年,陈桂棣与春桃在一位作家的工作室中相遇。不久,二人步入婚姻的殿堂。此后,二人创作的报告文学《中国农民调查》发表于《当代》2003年第6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报告文学《小岗村的故事》2009年10月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再次引起轰动。
(责任编辑: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