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救贫传奇
时间:2023-01-31 23:36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次
唐文宗太和八年三月(公元八三四年),有一个出生在现今江西宁都县钓州地方的人,这个人姓杨名益,字筠松,别号长茂,父亲杨叔贤,弃文从贾,往来于闽西赣南粤东等地;其曾祖是在唐天宝年间从山东徒迁至虔州的,而再移在虔化县的。
在杨益九岁那年,一个人玩耍到一个叫"天子地"的地方,结果迷了路三天三夜才转出山林,回到家中,家人却以为他给山上虎狼吃了,见他回来喜出望外,而他回来却不言不语,躺在床上,就象得了大病,不吃不喝,其父母请来医生,百般医活,均不见好,几天以后,看无一丝希望,叫人准备后事。这时,来了一位鹤骨仙风的老者,自称是竹管道人,说与这位小吾有缘,要收他为徒,他父母见状惊得说不出话来,只是紧抱着杨益不放,还是他祖父出来说:"只要大师能起死回生救治我这个孙儿,你要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竹管道人说:"好"。只见他走到杨益身前,用剑指指天划地几下,又在杨益耳边哝哝几句,杨益打开眼珠,注看道人,点了三下头就又闭上了眼睛;竹管道人叫他父把杨益平放在床上,说:"我已传他龟息之法和元神出窍之术,你只要用心守护,六年之后,他自然醒过来。"随后道人在杨益头上拍了几下,走出了杨家不见其踪。
就这样,等到了第六年的一天,杨益的身体居然转动起来,长长地呼了几口气,慢慢地睁开了眼睛,举目四望,见到父母,兄长及家人环绕四周,高兴异常。他忽地坐了起来,觉得长大了许多,当他问众人为何全在这里时,他才记起似乎自己做了一场大梦,并且时间很久。他向家人叙述他梦中的见闻时,全家人不禁又惊骇,又奇异。他走下床来,拜了父母,又同二位兄长见过礼,要了一杯水喝完后,坐在他祖父身边,这才叙述他的经历,他说:"当年他师傅竹管道人在他头上拍了几下,他好象自个儿好起来,跟着他走出家门,你们都不跟我告别,只觉得自己身轻如柳絮,飘飘扬扬,跟着师傅飘向空旷的苍穹。后来,落到了一座高山上的庙前,走了进去,只见师傅躬身站在一位女神仙的一边,师傅示意我向女神叩拜,尔后授与天书符录和一支七节竹杖,说着他走出门外,拿了一个包袱进来,打开来真有一部天书和一支竹鞭。他接着说,他的师傅就在他迷了路转不出来的山林中,日夜习文,学武,他稍一翻阅这部天书,便能学颖觉悟异常。倏忽间,他似乎神游了天下名川大山,各地古迹名胜。他师傅说,他以后要到京城,在山西作县令,去朝中当国师,尔后回来带徒传艺,造福民间,名流千古。今天一早,师傅便送我回来,并对我交代说:"你今后要潜心学道,必有成就,尤其是堪与一术,将要受到朝中大臣和皇帝的尝识"。于是把我一推,就跌了下来,豁然而醒。
杨益自从醒来之后,习性大变,整日闭门不出,只在房中醉心钻研名书占卜之学,而且心镜灵通,所看之书,瞬息领悟,牢记于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堪与道术日益精通,占候卜数,可谓为百占百中,于是声名远播大江南北,无人不知。
十七岁那年,他辞别了父母兄长,只身奉旨上京,依依不舍,一一上前拜别家人。他向父母行三叩礼,特别走到父亲眼前,父子情深,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父子二人命中注定客死他乡,此别为永别,他最后与叔叔(叔坤)告别,请他多多照看他的父母……。在这之前,杨益从未离开过宁都这个地方(古时称虔化),当其醒来之后,却对三山五岳,大河名川,名胜古迹了如指掌,这使得全家人及远近乡邻亲朋都惊诧不已。多少年后,杨益外出,到了上杭兰家陂这个地方,当他经过"老祖祠"的时候,一看周围四面景物,清楚地想起来,这是他龟息后元神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于是上前向"老祖祠"主事行礼说:"四年前,是不是有一个青年曾经骑马从这里经过到西边去,那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那人从"老祖祠"大门前经过时,没有下马对"王禅老祖"表示敬意而亵渎了鬼谷子仙师。因此,当他骑着马过了大门没有多远,就在那桥头从马上坠下来掉到河里死掉了,而那河没有多深,桥也不算很高;有这样一件事情吗?张主事心里很惊奇;不由的说:"四年前的夏天,确实有这样的事,当时无人在场,只有我一个人看到了,过"老祖祠"不下马一事,兄弟是怎么晓得这样清楚的?"杨益只是笑而不答,张主事非常客气地请他到一旁茶馆坐入,招呼泡了茶,一再说明那个时并没有看到你在场出现过,难道你是神仙不成;杨益一件一件地述说了当时的许多件事,一一准确无误,把那个张主事惊讶得如入云雾,目瞪口呆。
唐朝自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宪宗李纯为宦官(太监)陈弘志所杀以来,是为宦官当权朝廷纲纪伦乱,苛政捐重,百姓苦不堪言,而穆宗李恒在位不到三年,仅三十岁,亦被宦官施药而薨,其子李谌为敬宗亦在位不到三年,被游击军将苏佐明等所杀,年仅十八岁;父宗李昂坐皇位仅六年,亦莫明其妙而薨,年三十三,公元八四○年宦官仇士良等又杀太子李成美,立颖王李炎为帝,是为武宗,而武宗是傀儡,终日饮酒淫乐,不思朝政,终于在公元八四六年(会昌六年)三月一天淫欲过度,身体透支,死于妃子床上。宣宗李忱即位,年号大中,这个李忱是三十七岁当上皇帝,经历较多,比较精明干炼,热衷于国事,他一方面疏远宦官,另外又招选贤才,选拨新人,充实到朝廷,在祝丞相、叶尚书等忠臣建议下,整顿了钦天监,并下密旨征召杨益进京;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五月杨益在赴京(长安)途中,经临安(今抚州)到西湖,看到西湖已经淤塞,留下钳记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而后(到嘉兴、金陵牛头山说:"此城王气未尽,还有二朝帝都之命。"到达京城后,即被引见宣宗皇帝;宣宗见他年轻就享誉江南,就叫他在钦天监任职,并着他到三原妈神泉乡张村相卜武宗瑞陵,然后降旨令他带人到径阳县仲山相卜皇陵(贞陵)。虽然宣宗李忱一心想励精图治,但必竟积 重难返,宦官仍然有一定势力,而且骄奢淫佚,民怨沸腾,杨益仍然得到皇帝器重,由于他年少气盛,不肯依顺宦官势力,因此受到一些毁谤和攻击,杨益知道皇室已百孔千疮,不久将来天下要大乱另有他姓真命天子出现,天意难违,所以向皇帝要求辞官回归山林,不准,由于祝丞相、叶尚书一旁周旋,皇帝下旨放杨益陕西韩城当县令。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据名资崇《创建文星塔》记载,旧时陕西韩城县有个文星塔,其修建目的是为了补形势。杨公(筠松)来韩城(今名为澄城)为官,上任后就游览了韩城县的山川名胜,对韩城的风景极为喜爱。但有感不足的是东北方向的文不是耸拔,故文峰不显,出不了人才,遂与本地乡贤绅士商议,修建浮屠(风水塔)一座来弥补它。塔上闻塑有一个魁星像人,塔北建有一座文昌庙。于是韩城风水更美了。文人学士也就有出了。
大中十三年,宣宗李忱在病重时,下旨召回杨益进京,为他做皇陵,封钦天监博士。九月李忱驾崩,时中元四运,七赤值年。懿宗李漼即位,年号咸通,封杨益为钦天监监正,在富平县紫金山相度监做皇陵(简陵)。公元八六二年二月杨益请求回乡省亲,给假十个月(咸通三年,岁次壬午),同时奉旨到信州给祝夫人相卜下其祖母坟地;(卯山酉向、癸亥亡命,葬下批明:得此地葬后半纪出官。缘阴符病申又与亡命合年,吉日但有一伤无妨。课为天干三朋格:壬午年火、戊申月土(坐山阴府)、戊午日火)。杨益收拾行装带了仆撩曾求已(江西虔州章水人,上京赴考落榜不弟而盘缠又空,流浪长安街头以卖字糊口,遇杨益同为乡人而收留在家)。出得长安城外,见一山顶门眉匾上写着"藏梅禅寺"四字,景致非一般;但见琉璃灯光不明、隐约有鬼气,杨益心想我佛慈悲,何来鬼气?走上山去,只见一名叫法明的长老出来恭侯,施主有何高见。杨益说,我见此寺灯火不明,分明有鬼气遮掩,不知何故。法明长老说,不瞒施主,这几天小僧同众徒夜添灯油,未及二鼓,灯油忽然不见,故灯火不明,请施主指点。杨益用竹杖一量大门,掐指一算,即知其中奥妙,就对法明长老说,此寺山门艮向艮字为鬼门,院中老树已空心,寺中又有鬼气,请记住在下一个新皇登基之年,当有一帝王之象者来寺中开刀祭旗起事,只要你同众僧徒走出寺门外或可免此兵火洗劫,性命保全。但天意若此,此树要挨刀,此寺要兵火烧。法明长老自此烦恼不已,每日都叫一僧徒在山门外待消息。
杨益同曾求已离开了梅藏寺,下得山来,到了河南曹州冤句县赤墙村,碰到世代为盐商的黄宗旦,恍惚当年曾经此处见过此人,于是上前就对他说:十五年前,你同你老婆田氏,有一天从外家回来,从一片巢林经过时见到一个小孩席地而坐,身穿黄衣服,看到你老婆就叫娘,你老婆田氏惊吓得张大了嘴巴,就见那小孩化作一道黄气冲进你老婆嘴里,钻进肚子里,你老婆回到家中就身怀六甲、怀胎二十五个月才产下一男,身长二尺,眉横一字,鼻生二窍,左臂生有白蛇一条,右臂生肉隋球一个,背上有八卦,胸前有七星,形容怪异,才生下来就会走路,喊娘叫爹,你老婆当时就惊得昏了过去,你想,可能是头生八世造的恶。生了这么个连累家人九族的怪东西,因此,就用了一件长衫把他包捆起来,丢到一棵大巢树下。回到家里,你老婆醒来,问你要人是也不是;黄宗旦惊奇不已,心想此事只有天知地知我和老婆知,你怎么也知道此事,杨益接着说,过了一天,你和老婆心中翻然悔悟,一同去巢村寻找,到了那棵大巢树下,不见踪影,忽然树上有小孩喊爹叫娘,一看乃是日前所丢小孩,遂之抱将下来一同回家,现来已有十五岁了;黄氏夫妇一时感到杨益不是神也是仙了,问他为何如此清楚,杨益只是笑而不答;曾求已叫黄氏夫妇一边说,快把你那个怪胎儿子叫出来一见,田氏即进去叫出拜见杨益大人,并请杨、曾二人住下,热情款待,并请杨益为他取名,杨益就说,他在巢林投胎,在巢树逃生,就叫黄巢,字巨天,此子乃天上煞星下凡,有帝王之像,就在他们家住了三天,指点黄巢文功武略。
那时,朝中渐渐为皇后贾氏专权。一切政令全出自贾后与其父贾丞相之手,懿宗整日沉浸酒乐之中,夜夜笙歌;由于政治腐败,朝廷昏乱,佞臣当道,有钱重任,无钱不用,因此,曹州反了王仙芝;仆州反了尚君长。唐遣令孜领兵围剿,不想起越剿反民越多。唐懿宗糊里糊涂当了十多年的皇帝,最后被贾皇后用被套活活闷死于床上;这些虽是后话,由于杨益就生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中,所以有必要交待一下。
杨益回到京城述职后,京城内外王公大臣不断的请他为他们占卦,相地,改风水,门前车水马龙,名声日噪。是年秋天,杨益被僖宗封为钦天监光禄金紫大夫,加封二品。公元八七○年(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十一月,杨益奉旨到严州奉城给叶尚书家下祖坟;坐东向西,是卯山酉向,日课为隔支三格,庚寅年戌子月(阴府,庚寅日,庚辰时(克山)。课中批明有戊土逢庚为泄气,然有辰、寅鬼煞及枭金见火则制向灾;断此地葬后能出卿相之贵;后叶之孙郎果贵为尚书。
咸通十四年(公元八七三年岁次癸巳)四十一岁的懿宗皇帝李漼在一天晚上实然死在龙凤床上,葬在富平县紫金山中,为前陵。
懿宗传至十七代僖宗即位,僖宗叫李儇,为懿宗少子,为当时权高文武的宦官刘行深、韩文约一派所立,年仅十三岁,改都长安,改元为乾符元年(公元八七四年);由于佞官当权,选嗣不当,继承唐十八代皇位的李儇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皇朝历史上,像唐僖宗这种皇子,可能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绝无仅有,在他做皇子时,当他一次在皇家花园花林园游玩时,听到青蛙叫声不同,居然问身边太监宫女说:它们是为公家叫呢,还是为私人叫呢?太监宫女知道有点呆傻,就故意开玩笑回答说:它在为公家叫就为公,为私人叫唤就为母。而唐僖宗不明就理,竟然十分高兴地说:这下我明了,回答正确有赏。当时由于天灾人祸,许多人在艰苦度饥荒,不少地方连树皮草根都吃光了,当大臣们向其启奏天下百姓缺粮饥饿而死时,他居然在朝中当着上朝的各诸位爱卿面前说:为什么不叫他们来吃御膳呢?然后,他又问:"天下甚荒,黎民反乱何以不治之?还没有讲完,就有总督佞臣田令孜上前启奏说:"臣闻天下荒乱,贼寇蜂起,男子插刀枪而种田,女子披甲面馈只因我朝近年来文无清,武少勇将,乞成主开文武二科选场,严格选取天下文人勇士,教他为官为将,讨贼安民,则太平可之致矣。帝准奏,即命次日黄门官出榜招贤,天下举子,尽集咸阳。
僖宗乾符元年,公元八七四年四月,封杨益为国师,六月杨益奉旨为江州叶二郎家改门放水,课为平分阴阳格年戊午,月辛未,日癸丑,时壬子。年月日时加催官,用凤辇、天宝、御游星与帝星出门天河转运,批明做后三年,定有皇上赐宝曰作旌表门。
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八七七年,天大旱连年,饥民遍野,曹州的王仙芝,仆州的尚君长聚众作乱,无数饥民加入乱军,破武昌,攻襄阳,声势浩大,这时领十万军平乱的高骈驻军扬州。有一天,高骈派人专门把杨益请到军营,恭恭敬敬地对他说:"国师用卦爻于方丈之间、决祸福于千里之外,神机妙算,名满大江南北,朝野钦佩。今我奉唐主之命率军平乱经于此地要冲,扼落漕运之开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今四方乱起,盗贼纵横,不才肩负漕运重任,屏障京几,稍有不虞,事关天下安危,社稷大局,故乞请杨国师运蓍筮之玄妙,卜敝州之吉凶"。杨益于是布卦作阵,卦成,对令孜说:令将军,近来我时观天象,火星进了南斗星座的区域,与刚才所卜的卦象相同,所以可以断定,八月份将有一场大洪水,九月份将有一支乱军从西南而进犯本州,希望将军早作准备,然而卦中凶兆,有贵人可解,故本州难免水患和兵灾。但不久,乱军当败走,将炽在年后阳春之时,还居扬州。高骈听后,立即按照杨益所说,加固堤防,修筑城干墙,准备兵甲,训练兵将。果然,到了八月暴雨成灾,江水暴涨,不仅冲垮了堤坝,而且冲塌扬州城墙多处;江水刚退,王、尚已率大军从武昌攻破江州、安庆、苏州、南京、大军直抵扬州城下,高骈虽奋力守城,但大水冲毁的城墙守备工事一时无法修复,无险可守,加之大水之后,辎重丧尽,粮草紧缺,军心涣散,于是扬州失守。令孜只好率军突围,退安他处。扬州失陷后,王、尚二军势浩大,军心振奋,长江运河沿岸重镇均为乱军所占。大有北上中原,侵犯京城的样子。高骈按照杨益计划,退守扬州西面不远的战略要地秦春城外按营。
却说,王仙芝、尚君长二军攻下江州、扬州西府重地,已拥军数万,越士气旺盛,扬言准备不久进兵攻取秦春(今安微省秦县)。当时驻守秦春的是朝中宦官刘行深的侄子刘淮,刘淮这个人虽然身居都督要职,但是靠叔父刘行深的面子上去的,所以胸无文墨,怯懦无能,而且胆小如鼠,而对悍贼大军压境,只急得手足无措,抓耳挠腮,亲自请高骈进城商议守城破贼之计。高骈对刘淮说,为今之计只有重尝之下才有勇士,我跟都督各出五万银子,如果有谁能领军一万破得王、尚贼军、克服扬州、可尝十万大银,并可保奏朝庭封为右将军。告示一出,当时刘淮帐下有一统军叫程闷的生得高大壮猛,作战强悍,出来揭榜,进帐对令、刘参见说:高大将军、刘都督,现贼军虽估势大众多,但他们连续作战,没有休整和严格训练,均系乌合之众,军心已涣散,胜则如虎狼,败则为绵羊。而且他们多系襄一带人,久离乡远,军心不固,一败即溃。未将愿领一万精兵先挫其锐气,再乘追击,贼军指日可破。如果假延时日,坐以待毙,我等将有负皇恩。刘淮听了觉得有理,就转问令孜说:程闷将军说得有理不知令大将军意下如何。高骈心想杨益真是神人,又给他算对了,他说我到秦春有贵人相助,刘淮、程闷不就是贵人么,当下就表态好,尝程将军白银十两,给一万精兵,专攻尚君长,在下带领人马专打王仙芝乱军,明早同时出发,刘都督就坚守秦春和接应。程闷率兵从右路向扬州府出击面对成十倍于己的敌军,他首先攻击尚君长最弱的部将尚、张所统率的十万饥民,一战告捷,而高骈也出其不意对王仙芝所率三军进行大规模的出击,一举成功,形成了局部优势,敌众丧胆,于是连战告捷,直抵扬州,果于第二年(乾符二年)五月攻克扬州,王仙芝战死,尚君长率残军逃往徐州方向。冷孜上报朝庭,封程闷为扬州府右将军,并令其率军二万击灭徐州乱军洪英,高骈回朝复命,而程闷顷立大功,又不辞辛劳,扫荡王、尚余部,朝庭褒奖屡加,真是平步青云,官位已和刘淮平起平坐了。
转眼到了乾符三年,天下荒旱,改年号为广明元年,庚子岁,唐僖宗为了改变朝运,于长安大开武试,招募英才。黄巢辞别父母,竟赴长安入考得中武举状元。入朝晋帝,僖宗一见黄巢如此模样,唬得魂不附体,大怒之下,把黄巢革退不用,昏君失政,宠用奸邪,朝荒杂乱,文武无能,因唐僖宗有眼无珠,见贤才不能擢用,把一个有帝王之才的黄巢逼得写下"唤出扶桑日,重教天下明。但得马前三千卒,敢奇唐朝四洲"的反唐诗。后来逃到长安城外的藏梅寺的后花园中得到一口宝剑,于庚子年壬申月甲申日庚午时,试剑起手,因有愿在先,不杀寺中一个僧人,就对着院中一棵大树起手开刀,不想树倒下一颗人头也落了地,鲜血啧天,原来是法明老志躲到树洞里,不想天意如此,大数不过。僖宗以貌取人,失之黄巢,致令官逼民反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囵囵一个天下分为五代此乃后话。
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杨益自乾县岑阳乡鸡子堆监造靖陵,回长安,由吏部尚书程敬思一起奏,有钦天监金紫光禄大夫加国师杨益回京,有本启奏万岁,钦天监杨益要带严从盖、唐岩仙等上昆仑山步龙,准奏,即日起程;杨益即乘机启开御林禁库,把秘书中天机、玉函二部挟出,同曾求己与僚友严从善(赣县人,乾符元年钦奉勒封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监),唐岩仙(南康郡)等乘乱出长安,到陕西的韩城,筹集了部分盘缠,一行经川入青海断发上昆仑山,坐石室,参拜九天玄女,后来步龙过云贵经两广到湖南,与沅江县里彭县令下祖坟,乙山,下后三十六年始出官贵甚众;批明初下半纪)吉,后贵,初损二丁,后果有一一如验。乙亥(年)乙亥(月)丙子(日)丙子火(阴府一克山),戊子时,为平分阴阳格。果然,时过不久,黄巢于藏梅寺起兵,中国大乱。黄巢斩了法明,离了藏梅寺,途中收一伙不及第的举子,反上金顶太行山,杀到宋州。不到半年,收了朱温、尚让、柳彦章、柳彦随、葛从周、对天王、孟绝海等文士猛将,聚饥夫百万兵。命葛从周为总兵,尚让做军师,朱温为先锋大将,一举夺了东南州郡,经兵直至潼关,击败了李芪、朱真二个守关将领,浩浩荡荡直奔长安城而来,在八里桥安营扎寨。僖宗闻及大惊,急问田令孜此事怎么办了?令孜急奏:事情如此紧急,不如前往西祁州避兵;当日,帝即传发,田令孜同文武保驾,只带皇后一人,离开长安急急迳上西祁州而去。
却说,王仙芝、尚君长二军攻下江州、扬州西府重地,已拥军数万,越士气旺盛,扬言准备不久进兵攻取秦春(今安微省秦县)。当时驻守秦春的是朝中宦官刘行深的侄子刘淮,刘淮这个人虽然身居都督要职,但是靠叔父刘行深的面子上去的,所以胸无文墨,怯懦无能,而且胆小如鼠,而对悍贼大军压境,只急得手足无措,抓耳挠腮,亲自请高骈进城商议守城破贼之计。高骈对刘淮说,为今之计只有重尝之下才有勇士,我跟都督各出五万银子,如果有谁能领军一万破得王、尚贼军、克服扬州、可尝十万大银,并可保奏朝庭封为右将军。告示一出,当时刘淮帐下有一统军叫程闷的生得高大壮猛,作战强悍,出来揭榜,进帐对令、刘参见说:高大将军、刘都督,现贼军虽估势大众多,但他们连续作战,没有休整和严格训练,均系乌合之众,军心已涣散,胜则如虎狼,败则为绵羊。而且他们多系襄一带人,久离乡远,军心不固,一败即溃。未将愿领一万精兵先挫其锐气,再乘追击,贼军指日可破。如果假延时日,坐以待毙,我等将有负皇恩。刘淮听了觉得有理,就转问令孜说:程闷将军说得有理不知令大将军意下如何。高骈心想杨益真是神人,又给他算对了,他说我到秦春有贵人相助,刘淮、程闷不就是贵人么,当下就表态好,尝程将军白银十两,给一万精兵,专攻尚君长,在下带领人马专打王仙芝乱军,明早同时出发,刘都督就坚守秦春和接应。程闷率兵从右路向扬州府出击面对成十倍于己的敌军,他首先攻击尚君长最弱的部将尚、张所统率的十万饥民,一战告捷,而高骈也出其不意对王仙芝所率三军进行大规模的出击,一举成功,形成了局部优势,敌众丧胆,于是连战告捷,直抵扬州,果于第二年(乾符二年)五月攻克扬州,王仙芝战死,尚君长率残军逃往徐州方向。冷孜上报朝庭,封程闷为扬州府右将军,并令其率军二万击灭徐州乱军洪英,高骈回朝复命,而程闷顷立大功,又不辞辛劳,扫荡王、尚余部,朝庭褒奖屡加,真是平步青云,官位已和刘淮平起平坐了。
转眼到了乾符三年,天下荒旱,改年号为广明元年,庚子岁,唐僖宗为了改变朝运,于长安大开武试,招募英才。黄巢辞别父母,竟赴长安入考得中武举状元。入朝晋帝,僖宗一见黄巢如此模样,唬得魂不附体,大怒之下,把黄巢革退不用,昏君失政,宠用奸邪,朝荒杂乱,文武无能,因唐僖宗有眼无珠,见贤才不能擢用,把一个有帝王之才的黄巢逼得写下"唤出扶桑日,重教天下明。但得马前三千卒,敢奇唐朝四洲"的反唐诗。后来逃到长安城外的藏梅寺的后花园中得到一口宝剑,于庚子年壬申月甲申日庚午时,试剑起手,因有愿在先,不杀寺中一个僧人,就对着院中一棵大树起手开刀,不想树倒下一颗人头也落了地,鲜血啧天,原来是法明老志躲到树洞里,不想天意如此,大数不过。僖宗以貌取人,失之黄巢,致令官逼民反杀人八百万,血流三千里,唐家囫囫囵囵一个天下分为五代此乃后话。
乾符二年(公元八七五年)杨益自乾县岑阳乡鸡子堆监造靖陵,回长安,由吏部尚书程敬思一起奏,有钦天监金紫光禄大夫加国师杨益回京,有本启奏万岁,钦天监杨益要带严从盖、唐岩仙等上昆仑山步龙,准奏,即日起程;杨益即乘机启开御林禁库,把秘书中天机、玉函二部挟出,同曾求己与僚友严从善(赣县人,乾符元年钦奉勒封金紫光禄大夫,判外台司天监),唐岩仙(南康郡)等乘乱出长安,到陕西的韩城,筹集了部分盘缠,一行经川入青海断发上昆仑山,坐石室,参拜九天玄女,后来步龙过云贵经两广到湖南,与沅江县里彭县令下祖坟,乙山,下后三十六年始出官贵甚众;批明初下半纪)吉,后贵,初损二丁,后果有一一如验。乙亥(年)乙亥(月)丙子(日)丙子火(阴府一克山),戊子时,为平分阴阳格。果然,时过不久,黄巢于藏梅寺起兵,中国大乱。黄巢斩了法明,离了藏梅寺,途中收一伙不及第的举子,反上金顶太行山,杀到宋州。不到半年,收了朱温、尚让、柳彦章、柳彦随、葛从周、对天王、孟绝海等文士猛将,聚饥夫百万兵。命葛从周为总兵,尚让做军师,朱温为先锋大将,一举夺了东南州郡,经兵直至潼关,击败了李芪、朱真二个守关将领,浩浩荡荡直奔长安城而来,在八里桥安营扎寨。僖宗闻及大惊,急问田令孜此事怎么办了?令孜急奏:事情如此紧急,不如前往西祁州避兵;当日,帝即传发,田令孜同文武保驾,只带皇后一人,离开长安急急迳上西祁州而去。
广明二年,僖宗在西祁州命吏部尚书程敬思前经直北沙陀,宣诏封李克用为忻伐石岚破巢兵马大元帅雁门关都招讨,遂赐金宝十车,金银牌五百面,空头宣五百道,龙衣一套,玉带一条,更遣健将八员,官军五百名,金宝敕书;一面遣人调取二十八镇诸侯,到河中府会齐,好同李克用破巢。不到四年将黄巢逼出长安,损兵折将,最后同其侄黄勉败走到巢山的鸦儿谷,黄巢自刎而亡。
当时杨益一行被邀在覃州节度使邵升昌府衙作客,闻听黄巢兵乱长安、僖宗入西祁州调取二十八镇诸侯到宫中的消息,这覃州邵升昌原在陈州任太史,身患无名之病、百般医治不见效。正好杨益奉旨到富平紫金山监造皇陵,就派人到紫金山请杨益。到了县衙,邵升昌扶病相见说:当今宦官为权,内忧外患,下官本应驰马沙场,效命皇上,然天降灾殘,六年不愈,整日忧心如焚,不知所以,乞望先生卜示天意以便下官免除灾危,重振帝业。当杨益问明邵升昌生辰八字以及有关情况后,即对邵升昌说:太守日后将有调动长迁,庚子年后肩负匡扶社稷重建朝纲的重任,一生荣禄降厚,宠信无比。区区微恙,转瞬即愈。大人只需将官府稍迁驻地即可。邵升昌正要开口问明原因时,杨益摇头阻止他说:大人暂且不必多问,稍侯病愈,下官再说明所以然不迟。
于是,邵升昌立即下令给东沿县令,叫他将太守府迁出东沿地方。当邵升昌驻地转迁之后不久,所患六七年的病痛不药而愈。邵升昌喜不自胜。设宴招待杨益。酒席间,邵太守问曰:尚希大人阐述幽妙,以聪耳目。杨益回答说:下官浅学,有愧盛誉。大人本命在申,申为土地之主,而你驻居东冶,是为申上冶炼,火光照天,此为金火相烁,所以造成相害,风水避凶,药物是不可解的,只有离开它,就相安无事了。邵升昌听了这番解释,连连点头,惊叹之余,诚心和杨益结为异姓兄弟。不几年邵升昌就荣调覃州任节度使。这次听到杨益来到属辖沅江县,就派人请杨益来潭州相会,正好生发庚子之乱,邵升昌请杨益公分析形势出主意。杨益说:目下黄巢之乱,只是反映朝庭腐败的一个方面,观天象,不出四年,巢军将灭。僖宗还朝,将改年号。又是四年,僖宗被令孜所害,饿死山中。新皇帝登位也是短命。李家天下气数将尽,将有五代十国代替。一个甲子之乱,当有明君。邵兄不日当有奉令北上助王堪乱之举,前程远大,你好自为之。邵升昌问杨兄弟将何往,不如随军北上,杨益回答说:兄弟早已弃官,现适逢乱世,当隐迹山林,行觅民间,把一生所学造福苍生,各有天命,你我兄弟从今后各奔前程,如若有缘当再相会,就此珍重。
不几天,邵升昌果接到北上助王灭贼之命,广明四年,黄巢于巢山兵败自刎,僖宗接回长安,改年号为光启,邵升国勤王有功封兵部尚书,僖宗欲召杨益,令邵升昌派百胜军孙誗、李迈、加都监仆则巍统兵南下,明为追剿黄巢残部,暗为追缴杨益及其挟带二部禁书,光启四年,僖宗果被令孜所谋害,死于宝鸡山,僖宗因为荒淫暴虐,昏庸相继,祸乱相仍,民愁盗起,不可复发,为天人之所共愤。太子李晔即位,是为昭宗,年号景福,成化三年被朱全忠所杀,哀帝李祝,天祐四年,(公元九○七)年让位于朱全忠,唐亡,立国二百七十六年,朱称帝,国号梁,为开平元年,此为十国五代六十年,一一为杨益所说。
杨益等和邵太守分别后,即由湘江乘船,进入衡山,转攸县,经茶陵,而儒县到桂东,上五指峰,在营前位谭家大院,结识了谭全播,认为他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就对他说:"谭兄弟不久当飞龙在天,当今天下大乱,时势造英雄,尔当抓住机遇,择时而出,以天下为已任、为天下百姓出定尽点责任。"此时,杨益已改名为筠松,字九平。经虔州(今赣州),住在赣县水墨洞(后居扬洞,地属茅店乡内。其地形独特,后有高龙岽,左有丫机岽,右有象岽)。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黄巢率从自浙东转入江西。破虔、吉、绕、信等州。那是杨筠松,严天民、唐岩仙和曾求己等避乱居住在水墨间的第二年,不久,他们见避害地豫章之虔州他们的家乡,连年兵乱,而官员无能,百姓困苦,面对这样兵荒马乱的年月,决定各奔前程;严天民仍住水墨间,后于公元八九五年迁虔化县太平乡兴教里密石严坊栗树下居住。而杨筠松却心如静水,决心把风水这一门学问,从皇宫搬出来走向民间,倚身于广裘的山山水水中,真是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想自己并不是什么钦天监博士了,也不是什么狗屁国师了,他要把自己作为一个先生,溶入民间,向民众宣传山清水秀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风水文化,用这门学问和技术传播大江南北;使得广大百姓知道风水,相信风水学问的作用。杨筠松仰望着浩瀚的星空,思绪万千。昔东晋郭璞得青乌子此一术,因不肯与王敦谋反合仿,于公元三四二年时被敦车裂死,英年早逝,所著葬安遗世。四百年后(七二八)出邱延翰又为玄宗所逼以"八字"、"天机"等书进屋,终老皇室。今我杨筠松时逢乱世,熟读郭璞葬经,又喜得邱公二部天书于身边,定要将此术发扬光大,用于百姓谋得好风水,实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矣。第二天,就与严唐二友告别,与曾求己一同上路,走进了大自然神奇的山山水水之间,他要拿起师父竹管道人传授给他的九天玄女赶山神鞭,呼龙赶山,挠天地入怀,寻觅一个个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的风水宝地,造福百姓,多出人才,能为子民、为百姓谋利益。
二人出得洞间,到了茅店对岸一叫汶潭的地方,潭边二山叫龙吟山(后改名杨仙岭),沿汶潭逆水而上有江口、南塘、龙口、龙沙、龙潭上是称潋水,古称潋水为镜水,因水清澈如镜,能照人三生。有马秀才徒京赴考,途听往照非己之形,乃现一猛虎也。一老翁公与人闲聊时常说:自己每次往照都是现作美女,而且云环霞帔。漳中有时现开莲花,瓣瓣皆为青色。更奇者,每至中秋之夜月华正圆时,潭底现出一金色犀牛抬头望月,哞哞连叫三声,杨筠松围着汶潭,山上山下转悠了三天三夜,认为这里是一个天子地,有神鬼守护,记下了穴位,想得下次中秋日来此寻觅。
此时,杨筠松已然道装穿着,曾求己亦道童跟随杨之左右,离开汶潭,行至江口,乘船逆贡水而上,过峡山入于都境内,一路尝山观水。一日来到黄龙禅寺,在山门前看一众人围着一卜卦人,看那人长有异像,星眸灿灿,岳狱严严,胸部不宽广,正向众人口若悬河,不觉怦然心动,此人莫非就是我要找的传业弟子乎?待他为人卦完,突然从右樟下走出,向卜摊行去,喝一声卜卦的,卜卦者抬头看见一著折角折绉的道人,步履不堪,走来招呼不打,就一屁股坐在木椅上,岂料刚落下屁股,其椅顿折,卜卦者忙一把挂住其双手,才不至跌倒,周围观众皆笑之散去。道人抱拳转身欲行,卜卦者忙抢出卦摊婉留之。卜卦者诣道人膝前一跪到地,口称仙师请受徒儿一拜!道人说:予一游方之士耳,何所见而仙师予?卜者说:弟子早已批定卦数,请仙师观那坐坏之椅背底;即将那坐坏椅背底翔转,请道人观看,见上面写着"辛丑年,癸巳月,辛酉日,癸巳时,此椅当为仙师坐折"。那道人见那椅背之字,不禁哈哈大笑道,我杨筠松也!卜者一听忙说:仙师莫非虔化钓州的当朝杨国师那;杨筠松说:正是!原来那卜者考生曾名文展,是于都崇贤里人,小时习孔孟之业,三考未竟,奉父命弃儒而贾,缕缕不窥其经,每至血本无归;偃蹇半生,一无成就,无颜见父母妻儿,乃与然游荡,于黄龙寺栖身,一僧见文展眉清目秀,谈吐清雅,是斯文人,不似池中之物,便与其亲近而传其五行八卦推行之法。文展于困苦中似看到了光明,便昕宵研精,寒暑不辍,足不出寺门一步,整整三易春秋,终于恍然大悟,对僧师说:道在心意中矣。僧喜而说。施主以术可示人矣,当今朝乱无纲,帝已避地百卿州,尔于寺山门前主市垂帘卖卜,日后当有奇遇。文展于是在寺门前设卦摊,专等仙师降临,因诣之者,所决之子,皆当无误,一时名噪城乡,故实怃虚日。今见实验无误,仙师已降,心中狂喜,急忙上前说:师父在上,请再受徒儿一拜!杨筠松说:"孺子可教哉!惜费聪明,于无益之地,子既拜称我为师父,请先说你拜师何求?文展说:"求师赐予仙丹,度脱凡主,相随门下"。杨又一笑,你枉聪明一生,糊涂一世,如此俗见,观你先学习业儒,而又学习贾道,曾作文欲投明师。道家丹药,犹儒家笔墨。你能否吞墨举笔,即成名家乎?曾答:不能。杨筠松心喜不露,要再提几个问题考曾文展。就对曾说:"我现在再提几个问题,你能回答我么?"答:"可"。杨问:"你能使师入尔心腹,代你著作乎?"答:"不能"。杨道:"我知道汝不能也。仙道如儒道,必须专心致志,历阶而进。断无饵一粒丹即飞升天上者。此皆好事者托词书之以谈世也。吾视你聪明善悟,略有慧根,故不远万里寻徒至此,我先示你于丹青头,见杨筠松从袖中出一轴屉之,中间大书一"诚"字,上书一"真"字,下书"妄"字,右书上"实"字,左书一"幻"字。指着几个字对曾文展说:"此即大丹原委,成始成终,尽在此中是矣。"曾再拜说:"弟子愚昧,恳请师父明示"。杨说:你仔细听好,这几个字的道义在于:上求其真,下辟其妄,右依其实,左依其幻,如为人之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者无愧,是即诚也。天岂有弃此八字之仙乎?是故入道之始,曰真人,言真能克尽人之道也。一有不然,即流于妄。纲常不明,则人且不成,何有仙乎?能右明此八字,敬慎勿失即实,实则德明,无物不明矣。故曰"至诚前知"。左此八字即幻,幻则生狂妄,荒诞不经矣。故曰:左道惑众;你能一心安真实,去经幻妄,诚在其中,自然入定。定则静,静则精,气神三室之光王自见,见而团聚之忽散,此即为内丹,道在是矣。曾文展说:"师父适才所云理学为常谈也,儒、释、道尽在止乎?"杨说;"儒、释、道三教同源,其流则去。儒在明明德,释在波罗密,道在清静头:古今成圣佛者,无不从此入门也。就像你苦苦悟之神卜,亦是从庸所论五行入手,能辟去浮游而存精实,非由一诚之德乎。大小一理,你何信其小者而略大者乎?正在此时,寺内有僧拍手出来,高唱"啊弥陀佛,善哉。杨施主真高论也"。即向曾贺其拜师学艺。杨筠松说:"吾既收汝为徒,即以所挟秘书以传,用风水一术,随师行走江湖,扶危济困,救贫于世,二位以否,师徒缘至。于是曾文展拜别寺僧,随杨筠松寻龙觅穴于大江南北,山水内外留下仙踪。
唐僖宗广明三年(八八二年)三月,受五华神光山张万三员外邀请(张父任侍郎之职,曾与杨筠松同朝为官)同曾文展一同前往,为其卜吉地鉴造华厦。日月比和格吉日良辰动工:批明尊帝星方出月用谷将加生门天河转运吉星方,用之后三年举家封侯,仕官不替。
回虔途今会昌经盘山登山顶,走羊角过馒鱼岭上"虔南第一山"游汉溪岩,相传那汉溪岩,因为杨国师到过堪卜风水,原来只有三十二景,后来加上了"龙头石草长差须,鞠躬门两山巧会;舍命烧香有深渊,祖师庙前望得远。又传宋时杨筠松后裔杨文广兄妹率兵征南蛮,在羊角扎营,有杨八妹巧斗馒鱼精的传说和杨文广把一千七百斤重的大铁钟双手举钟送上了盘山顶。又因为杨文广兄妹打败了南蛮王后,在带兵休整后到汉仙岩,杨文广兄妹游览了汉仙岩,后来又添上了,龙洞幽经四处通,万年峰前文广像二处景致成为今天的三十六胜景。"杨公师徒离开了筠门岭在周田的紫云山的凭虚阁歇脚,凭卢阁的一殿宇,汉代所建在岩中可容纳几百人的内穴有石关,石仑、石床等,相传齐武帝曾在此避过难,梁武帝亦曾读书其中,杨筠松看到挑水要到山下,很是辛苦,便跃上岩顶用赶山鞭插入岩中,拔出神鞭,即涌出一股清泉,从数十丈的岩顶倾泻而下,宛如一匹白绸垂挂在上面,解决了住阁僧人饮用水之难,接着又在右侧的绝壁悬崖上插上了一棵桂花树,历经了千余年,每当秋月花放,远近闻香,沁人心肺,仙迹犹在。杨筠松师徒寻龙捉脉,叫曾文展记下有:回龙顾祖、美妇踏车、官帽、狮子滚球、象牙、猛虎下山、黄龙挂珠、蟾蜍望月、九龙聚首、乾坤相会、海螺吐珠、凤形、等三十六形吉地;当时尚未有会昌县,地属于都县所辖,古称九洲镇,因此镇座落合手风水,以后可为州县治地,便用赶山鞭于贡水出口处,赶成鹅形,锁紧水口,又叫曾求已在坎方(壬子癸)埋下十二口刻有会昌二字的唐武宗年号的地砖(于太平兴国八年设县,适逢镇人挖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杨筠松同曾文展师徒一行逆贡水而上至于都东北五十里的禁山,上仔童山,此为于之祖山;后奔崇贤里曾文展家中盘缠数日,文展拜别父母兄弟妻儿,随杨筠松入虔化莲花山。耸秀如莲瓣,势向虔化为其祖龙。而山背属于前为天子山,若垂幙然,势与九山嶂竟丽,在金精山金精洞有廖伯王禹者,号金精道人,原家住虔化肖田见到杨筠松投缘至极,即拜杨筠松为师,叫曾文展为师兄。游览了翠微峰后,到达钓州,此为杨筠松故居,但已为兵火所焚。在天子地林中凭吊尊祖竹管道人结庐遗踪。乘舟达璜溪中坝,见其河中有一巨石,上尖下也尖,而腹巨,腰细足陀;杨喜赞其为璜石,顺循水之流向可分为上中下三坝,尤以中坝形如平垣,而拳似昂伏,纵横错降,有若星拱,此地可以说是旺气攒积,而旁叱背溢逐成佳致辞。数七陀巧为北斗七星合可取名为:富屋陀、竹闵陀、百福陀、社坛陀、龟钱陀、观音陀、蜇头陀。双可依峰岭之麓奠厝修居,负山潋萦涧,真形完气聚,实可建村立圩,为一姓百世不拔之基。
时廖瑀听得杨师观形穴如此精僻透徹,心中暗喜,如能说动族公徙迁居此,真乃上好风水宅地也;就请杨公和师兄等到肖田黄泥排,见过家中父老,随即引来族公廖銮拜见杨筠松师父,席间言及要造宅地之事,请杨老先生指点,杨筠松心知此为廖瑀揽合之故,乐得顺水人情,只好说在璜溪的中坝是为立百世不拔之墓的吉地,丁财贵均可大发,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秋,廖銮看顾肖田黄泥排举族徙璜溪于中坝河畔建村。沿岸筑堤坝,此后繁衍兴旺分居闽、粤、浙、赣各地。明代成为县内唯有十日四圩集的圩场。
而璜溪因杨筠松赞石得名,有廖銮徙居而扬名,自杨筠松喝形唱名有:陀列七里,白虹又绕,廖銮的璜石枕流及廖三传的白石仙踪(牛形),其后又添江东钓鱼,璜溪古市,合流砥柱,溪院书声,合为八景,而载入清河郡廖氏谱中,以供后人寻踪。璜溪亦在元时改名为黄陂至今。
杨公师徒离开璜溪,一路寻龙觅穴,考证风水,传授阴阳天机秘诀,揽天地入怀,溶自然一体穿越于青山绿水之中。师徒忘形得意,来到于都五湖潭的僚溪(今兴国三僚村)只见群山绵绣,绿水抱情,四周山峦圈成似一太极度,左右,前后,上下,远近,真是山水有情人难舍,师徒一行好致趣,今天在陈家,明天在刘屋,后天来到沈村。天天山水结伴行,寻得真龙在僚溪。第四天,杨筠松对曾文展,廖金精说;这个地方有哪些形胜呢?曾文展说"东方震卦有经吸石",廖金精说:南方离卦有天马水向东流出。曾说:西边太乙有御屏山,山上有长庚水到戊已中央与天马合流、廖说:北边壬子癸有廉幕相应御屏为后龙,可出白衣奉诏上朝为师。曾说:艮寅向上有蜈松出土形,有虎形,廖说:两水相会为阴阳水,曾说有龟蛇相会。廖说:水口那边可惜太过狭长缘油槽。曾说:有狮象把水口,加五虎下山不怕它独狭又长。杨筠松说:好!这个地方十分的适合为师心愿。我们就在此选地居住,开辟万世基业。就这样,曾文展选在龟蛇相会,廖金精选在猛虎跳墙,杨筠松选在罗经收石;随后曾文展向沈姓买了地方,廖金精向陈姓买下地方,杨筠松向刘姓买下地方,各自搭起寮棚居住。广明元年(公元八八○年)杨筠松叫曾文展去于都崇贤里小涸今曲洋地名接其父曾德富、母胡氏、兄文遄、弟文迪一家迁居僚溪并给曾文展写下地钳记铭:僚溪山水不易观,四畔好山峦;甲上罗经山起顶,西北廉幕应。南方天马水流仙客拜朝中;出土蜈蚣艮寅向,十代年中官职旺今卜地为尔居,代代拜皇都。初代钱粮不兴大,只因丑戊相弄害,中年富贵发如雷,甲木水栽培。免乌生人多富贵犬子居翰位输今钳此记付文展,三十八代官职显。
廖瑀(金精)因修道未娶,而其父母远在福建,后于五代末宋初时,把叔父廖明一家徙迁僚溪为一世祖至今已传至四十世了。
相传三僚先有陈、刘、沈三姓居住,后有高(杨)曾、廖迁入,自杨筠松、曾文展、廖金精入住建寮筑房不知以后情况有了异常,陈姓人原住上下寮、中寮为廖金精所居,渐渐办什么事好像不顺了,六畜发瘟,男女多有生病。族长一只猪婆二三年都不生猪崽,有一天,这只猪婆突然咬坏栏门冲出,咬住一根建房屋梁西向而去,族长看到不妙,就叫全族人跟猪婆走翻山越岭到了一个叫黄沙和睦坑的地方,就停下不走了,怎么打它、吆喝它,它都不走,族长就叫族人于四周搭棚安家定居下来,以后人丁兴旺。刘姓人也怎的十几户人,今天死一个,明年折二个,几年功夫就没有青少男丁了;而沈姓人较多,但到了宋初,曾姓人用三年功夫做了一个大砂手(青龙),沈姓人认为影响了他们的风水,一夜间就把曾姓人那只青龙砂手挖掉了。曾姓人不服气,告到衙门,然后到华山找到师叔陈搏、写了几个字到赵家皇帝,就派了一个太监来调查处理,不想到沈姓那里过了一夜就死了,这下害怕了,就连夜带着族人逃逸到瑞金定居了。还有一个姓高的多年了没生男丁就请杨筠松改门楼风水,第二年就生下一个男孩。姓高的很高兴,就把他一个大龄闺女嫁给杨筠松做老婆,后来给杨筠松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杨名山,后来迁到福建太宁将乐的洪巷,宋时在永春太宁一带做风水很出名。
杨筠松在三僚教徒传道侨居二十多年。为了补充三僚天地灵气,便在帘幕山山腰狮形边种了一棵杉树,后来生出九枝尾,又名九尾杉,成了全村的风水树,至今已有一千多岁树龄了。叫曾文展在坎方和卯方建北斗庵,东华寺,令廖金精在离方,酉方筑南极度庵,西竹寺;又于天马、长庚二水汇合处建石桥连接阴阳两水;并在龟头上用起山鞭扦插沙井一口;又造东郭朝云、南极晴翠、西山晓照,北浦渔歌。九尾松,话龙脑,多士石,甘泉井等八景,而杨筠松写给曾氏的世居地钳铭,后世也一一验证无误。杨筠松在江南进行客家风水活动的踪迹很多,其中出风水人才最多影响最大的就是今天的兴国三僚村,这个村现住村民均系杨筠松亲传第子。曾文展、廖瑀的后裔,他们师承家传祖训,于风水一学代代相传不兴不灭。现在曾氏自文展二传起至四十二传人,而廖氏自廖瑀(前廖)之叔廖明公也已传四十三代了。
公元八七九年末,有当朝金景光禄大夫拾校户部尚书爵封会稽子者谢肇、字景初,赣南最早获得要职的武职人才,衣锦还乡。谢肇家乡在今兴国县的樟木(唐属赣县或于都)改名衣锦乡,谢肇出身武勇之家,僖宗时,随父领义军"征蛮"有功,封任安抚江岭都护 ,乾符年间(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授虔州刺史,广明元年(八八○年)改任韶州(今广东韶关)刺史;后拔谢肇为工部尚书,并充为胜军防御使,率军平息动乱;随后又督兵平定闽粤容管隶卒之乱子。谢肇返乡后,听说国师杨杨隐居僚溪,就前往拜访。闰将现兴国的古龙岗、兴江、梅窖和今宁都的青圹等纳入衣锦乡范围,僚溪也因杨、曾、廖的侨居更名为三僚。杨筠松为感激谢肇关怀情义,特地为其相卜阳宅吉地。并批明,年内史君将有调动应在南方。果然,调为岭南韶州刺史。
行别前,杨筠松拿出僖宗赐吉州青原山安隐寺"七祖弘济禅师归真之塔"谥号圣旨。拜请谢刺史派专人送吉州府知府去青原山宣读。谢刺史即安派师爷带领 八名军士前往吉州府送发完毕。
光阴似水,斗转星移,转眼间到了八八○年春。京城不断传来消息。黄巢义军已攻破洛阳,不到半年进入长安称帝。僖宗西避祁州,天下大乱人心惶惶,大量难民南下逃离战乱。杨筠松师徒在虔化僚溪隐居,一日,杨筠松忽然对曾文展、廖瑀说要去福建太宁省亲。你们在此日耕夜读,不能松解,求已留守,说完,飘然而去。原来杨筠松想赶几座江西的山(龙)去福建使他父母亲、兄弟叔伯有好风水。就到吉水赶了一座军旗山到太宁。见过母亲兄弟叔伯,全家倾诉别离之情。一日,忽然邵武故友黄知良一行来造访,一别十年,故友相见,是乃有缘。
黄知良拉过一个十六七岁的小青年,引他先拜叩杨母尊师婆婆,再向杨筠松行三跪九拜大礼,尊杨筠松为师父。杨筠松问这是何意,黄知良说,前二年兄弟就给杨伯母来信,说我有一侄要来拜你为师;这时杨母叫人拿出书信,说是二年前收到此信,因为音信渺茫,未曾联系。杨筠松见母亲如此说,就答应下来。这时黄良知又把一个十来岁的小孩拜见杨婆,又到杨筠松跟前行礼说:这得感谢杨兄弟,二十年前到蔽陋居查看风水,帮我修改门楼,为我父卜葬牛眠吉地,按照杨兄弟所批钳记已有应验,此子名叫峭山,于公元八七○年四月十五日酉时出生。国师交待他诞生时我在屋门前亲手植下一棵小松树说:"若你长大,则吾宗蕃衍"。自他出生后,已一连生五子。真是感激不尽,杨兄,你的风水学问太神奇了。杨筠松把黄峭山拉到跟前,仔细端详了后,对黄知良说:此子骨格清奇,绝非凡品。临走时给黄知良一个风角锦囊,叫他在峭山长大后给他,在紧急关头照锦囊行事。几十年后,黄知良在峭山出生时栽的这棵树果然长得高挺拔,枝繁叶茂,极度非寻常。而当年那个被称为神异圣婴的黄峭山也已长大成人,当他父亲去世后,依照杨筠松的锦囊计划,在一天内同时娶了上官、吴姓和郑氏三位妻子,生了二十一个儿子、一百个孙子、十三个孙女、三百三十四个曾孙、一百一十六个曾孙女。创造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这个人就是黄峭山。当他在一百岁生日时给他二十一个儿子每人一本江夏堂房谱,一百两银子、一匹马、一首刻印的上马诗曰:(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外境犹吾境,久住他乡旧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妆荐祖宗香;根深叶茂同府庆,三七男女总炽昌)。当众宣布三天内,除了长子不离基业,其它儿子带着家眷子女离开到外州外省去发展事业,光宗耀祖。此后,邵武和平里坎头村黄氏一脉逐渐蕃衍国内各地和海外诸国,成为江夏堂黄氏中以峭山公最为荣耀和最有声望的一支族。
杨筠松送别黄知良父子后,即朝夕侍奉母亲,以尽人子之道。同时悉心教诲黄妙应,以天机、玉函之要理传授。转眼过了三月,一天,杨筠松向杨母兄弟提出父亲骸骨入土寄存已二十年了,当时因时间紧迫只好以速法之地安葬,现在时间快到了,虔州赣县龙潭有个犀牛望月形,是个天子地。有神物宗保护,只有每年中秋之夜才显出穴形,只要母亲和兄弟同意,这次我把父亲骸骨带回江西安葬。杨母说:益儿如此孝心,当感动天地,你兄弟怎么能不同意呢。
杨筠松辞别母亲兄弟,背着父亲骸骨,同徒儿黄妙应经宁化,石城进入虔化,一路寻龙觅穴指点山河于五月端阳节前回到僚溪,师徒欢聚,畅谈别后之情,黄妙应拜过曾、廖二位师兄,曾文展对妙应这位师弟特别亲热,带着他在僚溪转游山水,对杨师所定形胜一一解释;廖瑀亦对这个小师弟倍加亲迈。不时授以修道之要决。转眼到了仲夏六月末,一天,杨筠松叫曾文展、廖瑀同往赣县汶山,留下黄妙应同曾求已在三僚,习练功课。汶山,即赣县汶山坛岭,在城东三十里,一名升仙峰,相传唐太历中(代宗李豫七六六至七七九年,代宗广德二年。)司天监杨景风注"宿矅经"并有康居五星之音译),女道士邱真升仙于此,巨石盘亘,受十邑之水,汇而为潭,广数十丈,深不可测。旧传有渔父于潭中得大小铜龙五个,今存其四在观中。其东南沙阜特起洪涛不灭,号曰浮洲。世传有仙女竹仙娘墓,或隐或见,时著灵异岭西有响石壁立十余丈,过者辄长啸高呼相应答,溪流其前,恍惚如缘竹之声。又西北为马眷岗,山脊类马首,鬃鬣俱肖。又清潭底有神兽犀牛,每年于八月中秋之月圆时,潭中水分两边,底现出犀牛望月吐纳吸收月阴之华,三汲而隐,水复原状又西北二十里有曰回军岭,为里人方氏率众却巢兵故名。杨筠松师徒三人上得汶山住入观中。觅得山下赵姓会水者,能潜入潭底一日一夜,给予银两约定十五中秋夜送骸骨于潭底犀牛口中,不想姓赵者非待闲之辈,冥冥中似有人指点他,把他母亲(母亲避害黄巢之乱,从河南逃难至此不幸病故)骸骨用几片大菜叶包捆随身带着,是夜,杨筠松师徒于潭边静候,赵大哥抱着用棕衣包好的杨父骸骨两眼注视潭中,只等杨仙示意就跃下潭中,正交子进,月圆光华,但见潭中银波翩舞,水分两旁,缓缓的走出金色犀牛神兽对着月华张嘴吐纳,杨公挥手,赵大哥一跃下到潭底,把杨父骸骨送进犀牛口中,不料犀牛,口一张把棕包吐出来。赵大哥接到一楞神,忙从腰中把用大菜叶包的母亲骸骨送入犀牛口中,被它一口吞下,见如此,赵大哥把杨父骸骨挂在了犀牛独角上,这时,潭水涌入,犀牛悠忽不见,上得岸来,杨筠松拜拜赵大哥,说明:这潭中是个天子地,有神兽把守,今后你赵家能出天子,几百年江山。惜我杨家只能出将了。天意也。后世有俗传云:赵家天子杨家将,即此。然赵家建立大宋朝,坎坎风雨三百余年,而杨家将的一门忠烈,保家卫国的事迹却演绎了近千年。成为有影响的一种文化在各朝代人的心中生根开花。
当年杨筠松师徒登上的汶潭岭,后人改名杨仙岭。住过的邱真观亦改名杨公庙了。
唐末,虔化县的清泰方麻田村,(今宁都县洛口乡麻田,以村后山林长麻竹而名)这里山清水绿的,一条溪流向西北,山尾流出村中转了一个大弯,出东南去注入梅江,在大湾里,有几十亩的大鱼塘,长满了荷叶莲花,一千多年前,这里却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有一个叫卢光稠的人出生在这里,他的父亲曾任过虔州刺史,因受宦佞陷害而辞官,卢光稠就迁到这里。一共有九个儿子;传说,卢光稠他娘怀了他十二个月才生下他来,出生时满天红云,不少喜鹊在他屋周围叫个不停,人们都在议论这个小子以后不是凡人。他的哥叫光睦,他排行第二,以后是他的弟弟,叫光赞、光辉、光肃、光照(幼夭折)、光蕴、光谦、光淮。卢光稠字懋熙,别名十七郎(八四○至九一一年)。少年就天资聪颖,喜爱骑马射箭,舞刀弄棒,臂力过人。长成后,身材魅伟,仪表堂堂,为人耿直仗义。虽胸无笔墨,且能结交朋友,甚得乡人好评。广明元年,京城被破,唐帝西逃,天下大乱,大批难民和中原人南下避乱,是年终,其南康郡牛田里卢阳洞(今上犹双溪卢阳村)表兄弟谭全播领一班好友黎球,李房国等来麻田。卢光稠家商议聚兵之事。过了春节,议事未果,等待时机;一天,他们习武之余,满身热汉,几十人全都脱光衣服到莲池塘中游泳,你追我赶嬉戏不已,正值午时,阳光突变,阴云滚滚,且有似雷鸣之声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的响声,在西北空中传来,两朵乌云飞快前进,突然在他们上空飘落下,一左一右,原是两座山峰,他们惊讶不已。急忙上岸穿好衣服,这时只见远远三人似流星快速前来。原来是杨筠松带着曾文展,黄妙应二徒赶山去福建太宁,来到这里,杨筠松在山上远远看见莲花塘中一条金龙上下翻滚端气直冲云霄汉,塘里不少虾兵蟹将在纳喊,声振长空,不觉走下山来,赶来的两座山,一座落在球村叫旗当山,一座落在麻田叫龙马山。谭全播看到是国师杨筠松来了,忙叫卢光稠等上前拜见;又见过了曾文展和黄妙应。原来,四年前谭全播在老家双溪卢阳洞时见到杨筠松,并且受过恩泽,这次来球田下是受到他当年的指点而来的。杨筠松见卢光稠身高八尺双手过膝,两眼有神,大智若愚,有王者风仪,就对谭全播说:"此人可至王侯之位,但缺少一好风水相佐,你引吾见他母亲,待我给她点明。当时就一行到了卢光稠家,见过卢母后,卢母听全播介绍杨筠松乃钓州人,是当朝钦天监国师,大喜过望,就请杨筠松上座,叫他九个儿子向杨国师行拜礼。杨筠松指着卢光稠对卢母说,此子有王侯之像,当今天下汹汹,时势造英雄,无徒守此贫贱,目下尚缺一好风水助他,现机然巧合,山人今巧赶一旗当山、一龙马山至此就留于此地,旗当山有一旗门吉穴可用,卢母就说,一切由杨国师安排。当下就选下良辰吉时,将卢光稠父亲骸骨改迁到旗形山,此山山形奇特,就像一面迎风屈开的大旗。其墓穴坐西向东,北水南流,玄武垂头,朱雀翔舞,青龙仰天长啸,白虎盘伏,墓碑刻有:"葬八都球田江坳塘长含里旗形旗门穴酉山卯向,杨救贫卜"。墓完工之后,杨筠松就对卢母和卢氏兄弟及谭全播等说:二十四天明堂中会有一朵莲花,那是真龙真穴灵气萌支,到时可聚兵直下虔州为王,果上一棵草那只能先聚兵为盗。不想卢母心怀疑虑,怕真的出了莲花只有一个王位,九个儿子你争我夺必自相残杀,那不就坏事了,因此,隔二天就到坟墓观看。过了二十三天却末见动静,心想你杨国师也只是吹牛讲大话也。不想当晚突起狂风下暴雨,风卷雨势把莲花塘中一支莲花带叶随藕卷了起来,随风吹上旗形山上空,随后落在了卢氏墓明堂中,正好根藕叶花稳稳地在明堂里像长出来一样,第二天,卢母一早就起身叫上全播同她先上坟地看莲花。一看真的是莲花带叶随藕;真是国师大手笔之杰作也。继而一想心中骇怕,忙叫全播下明堂捞起那支莲花,丢到远远的地方,再拔起一棵芦韦草丢到明堂里,不想丢下去就像坐了根一样笔直不倒,卢母又是奇怪,心想此真天意也,这时卢氏兄弟一齐来到坟地,看见一芦韦草笔挺立在明堂内,忙下跪叩拜,愿父亲在天之灵,保佑儿等心想事成。
回到光稠家中,只谭全播心中起伏不定。想到杨筠松风水术真神也,不如叫在于都上牢的表弟刘江东拜杨为师学其神术,再叫自已儿子元谟拜江东为师岂不甚好。原来刘江东同他父亲也来到麻田,不想间江东看到杨筠松如此神术,也就有了拜杨筠松为师的决心。当谭全播向他一说此事正合心意,商量在适当的时候,由其父亲向杨筠松提出来。
是日上午,杨筠松同徒曾文展、黄妙应、廖瑀来到球田,看到卢卓坟内明堂中立一棵芦花,杨说,可惜无天子福份,只能是一个草头王了。来到卢光稠家,谭全播请杨筠松占算,举事时间,占出辛丑年午月寅时出师大利。当时,虔化于都、南康已是杨、吴势力,只有虔州、赣县仍为唐管。剌史为谢肇。乙已年朝号更改谢剌史也会调动,是时可取下虔州,建功立业。
当时卢光稠极立挽留杨公师徒到五月举义成功后再离开:另外,刘江东父亲请求杨筠松收下其儿为徒(刘江东时十六岁),四书五经熟读无遗;杨筠松不大愿意,时卢光稠极力推荐,杨筠松只好答应,选定的拜师吉日,就在卢府举行拜师仪式,刘向师兄曾、廖、黄一一行礼毕;宴席上大家举杯祝贺,欢笑一堂。杨筠松师徒只好静下心来单等五月五日到来。谭全播、卢光稠兄弟同杨筠松谈论国运兵事,议定卢为主师、谭为军师。其余义弟为将等。时卢光稠已是四十二岁,其大儿卢延昌也二十多岁了,像他父亲一样,身高力大,练得一身武艺但有勇无谋,他听说曾文展有卜算神术,就同其它叔叔请曾文展给自已算命运,而廖瑀带黄妙应、刘江东返金精山至逆水安福见马迹有一美女仰睡形吉地,有咽喉,两乳三穴。
一天,曾文展暗中对杨筠松说:卢光稠以后对我们会有帮助,而其子延昌八字上有被人杀的知折之迹,黎球会暴病而死。李彦国也是跌死之相,因为这些人对卢光稠的事业有帮助,所以徒弟没有对他们说破。杨筠松说,好,这是造反的事,我们以后要敬而远之。
转眼到了唐广明二年(公元八八一年)四月;有一天,一颗大流星从西北向东南方向划过长空,将夜空照亮得像白昼,长长的落到岭南方向。杨筠松就对卢光稠、谭全播说:"星象显示,你们起事地点须向东南方移动,据流星附落的位置当在谭君住居境内,时间,将在本年(辛丑)甲午月甲戌日丙寅时为大吉大利,可马到成功。第二天上午,南康双溪卢阳洞、谭全播兄弟派人来报,那边已串通周边二千多兄弟,随时可听号令。卢光稠同谭等密谋后,就安排兄弟各自负责联络于都、虔化,准备定于端阳节就向双溪卢阳集结。
杨筠松向卢光稠辞行,带着刘江东等诸徒回转僚溪,静观风云变化。
杨筠松师徒回到僚溪。曾求已等迎接到家见过刘江东等,知其祖一世刘诏,字宗臣大学士,曾任虔州知府,祖籍于都上牢(今于都葛坳上垴村),祖父后为卢光稠参政,曾求已向杨筠松报告说:今有吉州姓刘、毛、欧阳、文姓者来请杨师安排时间前往吉州(今吉安)吉水一游。不久,谭全播派人和刘江东父前来告知卢阳起义胜利,诸友聚兵为盗,已忣几千人马,分布在各处隐蔽行动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军粮,一切胜利。刘江东父特前来邀杨筠松师徒前往于都上牢做客,相卜风水;杨筠松欣然应允;带着曾文展、黄妙应来到上垴,只见四周群山锦绣,绿水环绕有情,来龙清楚砂水分明,地故幽僻,树木葱茂,但听樵斧叮叮,与岩寺午钟相问答而雨山居其前,彦如屏幛,苍翠溢眸,真是佳处也。一日,曾文展偶获一佳地,说与杨公曰:坟前更鼓响叮吵杂,代代儿孙读书郎。杨筠松即曰:此乃是虎形望江王字穴也。刘江东听了即往观之,果然是饿虎形望江王字穴,心中大喜,请求杨公把此穴留给他祖父,杨筠松应允。同曾文展说明此事,曾文展想到刘师弟进步神速,但锐气太盛凌了,就私下又前往细观之,回来又对杨公说:坟前更鼓叮响,饿虎半夜咬新郎。杨筠松笑而谓江东曰:尔后用此穴当邀汝文展师兄方可无虑。江东点头唯唯。半月后,刘江东父对杨筠松说:吾上祖一世宗臣为虔州知府时曾游金精山到虔化安福马迹喜其山水遂购地而居,吾祖父为五世时迁徙此上老,今请杨师偕徒寻安福一走好佳穴请杨师相卜。马迹相传古代兵家常扎营于此,马迹斑斑故名。刘宗臣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七八六年)从虔州(今赣州)徙迁于此建村。(谱载)一世祖刘宗臣号石坡先生,唐贞元二年八月,受诰封银青荣禄大夫,赐虔州剌史,复诏入朝,敕号宗臣御书"忠厚廉明"。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司农兼侍讲大学士。后与龙骧将军引游金精胜境,复朝平山(今凌云山)汉太祖陵,旋至安福神速,见山水环秀,遂目卜居马迹营。后卷敕赐王礼奠是尊安福村后。土名护木塘。唐以前朝廷有禁令,葬墓等级森严,只有有官位的或有钱出钱捐了官的才可以按等级安葬,平民百姓是不可以请风水先生安排墓葬的,而风水文化自唐末从皇室传入民间使百姓能够共享风水文化,应归功杨筠松,故后世尊称杨筠松为杨救贫誉称当之无愧。因墓葬起于北方中原大都是挖深井起一坟堆,围砖鉴碑,而平民百姓禁止鉴碑。刘宗臣虽为敕封,仍效古制,围堆只立一碑。杨筠松师徒一行来到马迹,护木塘,左右前后寻龙格穴确证。宗臣墓于仙女仰人咽喉穴上。乾亥发龙远大,座北朝南,作壬山丙向正针,丁水自右朝来归库巽堂,百步长流青龙阳河山居左昂(天乙),白虎石子峰居右伏(太乙),各为天乙相迎……奕为上乘吉地。杨筠松心中有数,便要几位徒弟各抒己见。曾文展曰:尚有胸前两奶头山可插扦;廖瑀曰:后胸襟多植松柏,使秀发葱茂,黄妙应曰:两位师兄说的对,我想在两大腿三角地要栽杉,堂水淌流下阴处要围成塘,堵住堂流使之入库。杨筠松转对刘江东父子及其诸叔伯公辈说:他们都说的对。尔祖宗臣正配李氏当改和迁左乳穴继室曾氏改迁右乳穴上下发己植被,堂水入库,当用生铁熔斗封其坟,改为形势葬法,外用石挂面,立柱树碑,左右肩圈成围城,肩颈上加护宝顶,明堂内外不当见土,碑上刻铭文,柱上刻楹联,世号铁坟记。今墓仍在,为明末清初重修墓面,今记碑文联字如下:宝盖顶文;龙蟠虎踞;墓正梁文:大唐敕封金紫光禄大夫刘韶佳城。墓碑文:唐敕葬大司农进金紫光禄大夫刘讳韶赐号宗臣公三墓;柱根联:石上奇花开吉地(左),坡前瑞气绕佳城(右);门楣横联:祖德流芳。左乳穴李夫人坟柱联:铁丘紫气灵光复,墓遗青只扬美名;右乳穴曾夫人坟柱联:宗英护唐居一品。臣维辅弼彪千秋。
唐中和二年(公元八八二年)阳春三月,杨筠松带领曾文展与黄妙应、刘江东诸徒离开僚溪,寻龙捉穴。自黄陂入招携,经云盖进入吉洲庐陵一个叫住岐乡黄狮村龙埯山结庐住下(后世称此山为杨公岭,是为唐末杨公在此修练得道之地)。隋朝时在江西境内设洪州、江州、绕州、表州、吉州、虔州。因州文水在吉水县城南赣江与永丰恩江合。中有青湖洲二水绕洲间状若"吉"字,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称。杨筠松师徒并不惊动地方官府,先到青原山观看七祖塔。青原山有"青原之山高入云,螺江之水无纤尘"的特色。山峦蜿蜒,起伏百里,山势高峰凌空,极其雄伟峻观,其势若龙腾虎跃,貌似吞云吐雾。山上有潭、泉、溪、峡、石、岩名胜枚不胜数,处处留下古人记游吟咏的手笔和诗刻,最为著名的是颜真卿篆刻"祖关"为其寺一墨宝。住持对杨十分感谢。当年辗转送唐皇旨赐七祖溢号,并请杨国师对全寺风水详细堪察,按风水要求重新布局,使青原寺名闻海宇,后世有《归真之塔赞》称:"圣谛不为落何阶级,火里莲花雪中红日,星法大机掀翻右辙,千里绳规三宗祖鼻。"《七祖行思弘济禅师,俗姓刘,名行思(六七三至七四一年),合安福县严田乡龙云下村人》。时日至今日,青原法系在日本分化为十五小支派,拥的信徒六百八十余万人。日本佛教界多次组团到青原山参拜祖庭,研究行思和曹洞宗法的学者撰源流多部禅宗佛学名著,此外,曹洞宗还传入了朝鲜和越南。
杨筠松认为青原山七祖佛场文峰显现,如果建立书院可以出很多名人。不久果于七祖佛场建青原书院,成为江西著名书院之一。吉安的历代名人,如周必大、文天祥、杨万里、刘辰翁、解缙等人,都先后在青原书院求学或讲学,或隐归此间。杨筠松师徒离开了青原七祖寺,一行往吉州府驿站,寺内早己派僧人报知府衙,彭剌史已在驿站迎侯,彭剌史乃庐陵赤石洞(今吉水县白水镇)人,他儿子彭轩亦随同迎接杨筠松师徒进了驿站。酒席间,彭剌史请杨国师明两天堪察州城风水闰请到赤阳洞相卜祖地。第二天杨筠松相度了州城形势说:吉州要成为江南名城,首先要充分利用青原山神岗、螺子、天华诸山风水,象众星捧月环朝吉州城,白鹭洲分赣江为二水,吞波吐兰,砥柱江心;州北建门曰嘉禾、南门兴贤、东临赣水、建门二曰迎恩、广丰,西门为永丰,但目前时候未到,二十年后,你的后任可以实行。随后到了赤石洞,相度其祖地,卜一虎形改葬其祖父地,时为僖宗中和二年(八八二年),岁次壬寅三月下课为日月比和格。壬寅(金)年,甲辰(火)日,丁卯(火)时兴工,用后三年剌史高升,举家仁官不替,二纪时,此子(鼓轩)为吉州剌史。届时可广筑州城关。后果在唐天祐元年(九○四)彭轩升任吉州剌史,按杨筠松当年钳记"广筑池城,围九里十一步,东凭浙江、西、南、北浚濠濠深三丈五尺,长一千四百七十一丈二尺,门五:南兴贤、西永丰、东迎恩、广丰、北嘉禾,门有楼,城有舍"。直到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年)城门池才被毁,彭筑城功不可灭。
在离开赤石洞,彭剌史向杨筠松介绍其外甥李曲脚拜他为师,杨筠松观其人,虽名曲脚,却一表人才文底深厚,实为我辈中人,当即应允,行过师礼,见过师兄,杨公喜得佳徒,停留一日后,即告辞彭剌史父子,带领众徒离开赤石,到了庐陵龙城(今吉水八都溪村)给毛氏鉴建阳居(毛氏后人丁发达,于此基改建宗祠),明朝出了一个毛太清和毛伯温均为武将,明太祖时随沐王进军去云贵升士官为边将,后解甲定居湖南韶山,而毛伯温于嘉靖年间因战功卓著升任工部尚书后又调升兵部尚书后加封太子大保,后又任为征南大将军,世宗皇帝亲斟御酒饯行,并赠书送毛伯温》诗一首:"大将南征胆气豪,腰横秋水雁月刀。征胞风鼍鼓山河,电穴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种,兵中蝼蚁岂能逃。太平待诏归来日,联与先生解战袍。"的殊荣。杨筠松同诸徒在庐陵黄狮村的龙埯山住了三年,先后在新淦、安福和庐陵风吹罗带形为人相卜阴阳造葬,声誉曰众影响民间,百姓信之如神。此后庐陵吉州人文鼎盛,物阜民丰,自南唐(九三七年)到明(一六二八年)的七百年间,就出了正宰相八个,副宰相九个。而唐以前庐陵吉州进士只一人,至宋朝进士人数猛增到一千零二十四人,明朝更多,出举人三千一百八十二人、进士七百九十人;其中状元、榜眼、探花前五名基本上每科都是庐陵吉州人氏;到了清代因吉州城门折毁,风水破坏仅出状元一人、榜眼一人、进士也寥寥无几。这只是后话。
这一天,廖瑀来到龙埯山,带来卢光稠和谭全播的函信,要杨公接信后务必赶到南康双溪卢阳洞,杨筠松接信后收拾行装,行船经泰和至万安上岸,转入平固县登大乌山,覆司山进入赣县潋江终于在中秋节前夕经衣锦乡回到僚溪。
唐中和四年(八八四年)九月,杨筠松带着廖瑀、刘江东、李曲脚自银坑至于都坐船经峡山出江口对赣县汶潭,登汶山邱真观祀奠父坟后,入南康。由九州镇至双溪卢阳洞(今上犹营前,古称营溪),卢光稠、谭全播等迎接杨筠松师徒入仙人洞内。因卢光稠父坟葬旗当山旗尾穴明堂莲花被卢母拔掉换上芦韦草所以只能初出贱军后出侯王的风水了。
第二天一同登上山峰,见其山势宏伟,灵气溢出,便建议卢、谭于此山建"太傅书院",及字纸塔,为后培育文武人才。尔后上无名岭,岭高近三千尺山练为营溪,岭西为杰坝,一脚踏两地。岭顶平如琴台,宛如平原其中一大坪石,石上有石筋纵横,图形似棋盘,因杨筠松同卢光稠于此下了三天棋,后人称为棋岭,后讹传为举岭。下了无名岭,至上湾村,此为卢驻军一营,前有云水河,河边一古榕树根延入河对岸,可载行人过往,过了树根浮桥不远,杨筠松竹杖赶山神鞭一量定位,叫谭全播令人于此挖一口浅井,不足一米,泉涌清澈异常,晚上常见井中溶有一月亮,冷光四溢,杨筠松对卢、谭二人说:若见此井溶有三个月亮时,便可出兵攻打州府,一举成功,卢光稠便叫其儿卢延昌带一人马日夜监守。一天,谭全播把杨筠松请到自己营帐里,坐定之后,小声问道:"国师屈居敝镇已多日,未单独叙见,乞望恕罪。"杨筠松拱手答礼,将军据守重镇署事烦多没空,其理的当然。君侯如此谦恭真乃仁义之师也。经过一番谦让落套之后,谭全播于是话入正题说道:小人才疏学浅虽与表弟光稠值此多事之秋能以己力,护一方太平,得国师指点,常恐无所作为,愧当大任,今天下大乱,神州腥膻,每一念及,辗转不眠,不禁忧心如焚。眼下卢兄弟,虽居主位,因居南康郡将多有不服之迹,特于无奈何下请先生来军营视察,运筹卜算。试看唐室国运气数如何?而我等于何时出山攻州占县成就气象?杨筠松回答说:近年观审天象,密切注视大齐巢帝兴衰。自从庚子年开始火星就一直在白虎七星中的胃、昴星之间绯徊不去直到上月(八月)中旬;共一千五百余天,昂宿主河南山西一带,故巢贱横行于河洛之间,但从今冬大齐国运逆转,预示黄巢将退出长安,将自刎死于巢村口。唐皇僖宗于明年将从西祁州还驾于京城,年号将改,将军于军前尽树卢光稠神威,暗中做好各种准备,待到明春只要见一井映三个月亮,即是出师黄道吉日,是时,可左右出击韶虔两州。随后进攻福建汀洲和广东潮洲,以虔州作大本营西进事州,昆入抚州。但依天命作事,少杀戳,广积粮。将军之福要待卢史享尽,才是将军之正当应天命大任之……。谭全播听到这里,不等杨筠松说完就抢着拍手称道:"国师剖微折楼,天理若揭,正合小民本意"。说到这里,突发现杨筠松颇有憾意地微叹气时,才意识到自已失礼,忙站起来拱手道歉说:"国师尚有何见教?"杨筠松说:可惜卢将军天命违,难以躬成大业,只好偏安一地。小徒刘江东可暂留于此,我因明年春谭州有约,就此别过。"谭全播听了这话之后,虽然对杨筠松说的天命难违之类的话表示遗憾外,但对把刘江东留下这里十分高兴。当下就和卢光稠设宴告别,积极备战,准备大干一番事业。闲话不提。
却说卢光稠、谭全播于南康卢阳洞为大本营,会聚各路弟兄积极备战,打探消息,不觉迎来戊申猴年。春节刚过,传来僖宗皇驾还长安,当上太上皇,朝中仍是宦官当权,各路州侯各自为王天下仍是乱如丝麻,正值正月十五上元宵灯节时,卢延昌火急燎然向卢光稠报告说:浮潮井里映出三个月亮,卢、谭正帐中议事,听到报告,心中大喜。急忙率人前去观看,果然井中三个月亮,当下传令鸣锣击鼓就在大榕树下升旗立台,各路兄弟率领人马齐立台前,卢、谭二人立于台上。由谭全播宣布:三星高照,定是好兆,从现在起各路兄弟团结一心起兵造反,保境安民。现在推选主帅;众人推举全播,全播说:诸君徒为贱乎?而欲成功也,若欲成功,当得良帅卢公,堂堂真君尊主也。众阳诺之,心中不服。全播见此恕拔腰中宝剑击木三折之。尔后大声说:"不从卢公为帅者如此木"。众将军士害怕乃立光稠为帅。
卢光稠,又名宪国,字茂照。卢卓次子,卢植二十二世孙。虔化(今宁都)人,宁都洛口麻田卢氏族谱载云:卢卓,字命成,号九立(亦称字习时,号泰潜),卢广子,卢植二十一世孙,唐宪宗元和三年(八○八年)任尚书后降虔州剌史,卢光稠生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八四○年)。唐未,天下离乱,邑人谭全播奇其人,于八八○年率乡勇拥光稠为主保土安民。据虔州壁志载:唐僖宗文德元年(公元八八八年)授检校工部尚书充百胜军使,另加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身,兼西南道都指挥使,三年加升太尉,检校司空,范阳郡开国男,寻加检校司徒:加太保太傅,授镇光军卢龙节度使,加五岭开通使,进封开国侯。又据昭宗乾宁四年(公元年)诰命载:诰进爵为王。又据《五代史、卢光稠传》载:授百胜军防御使,兼五岭开通使,又兼镇南军以为留后。后梁开平三年(公元年),一说于乾化元年(九一一年)病无医而寻卒,自缢于房中。终年七十二岁。
是时,探子传来广东王潮攻陷岭南的消息,卢光稠按谭全播计划,分兵三路轻取虔州、韶州,其兄弟光睦一支人马攻取潮州,光稠拥兵数万,自封虔州剌史,谭全播为国师兼军前指挥。而光稠兄光睦因好勇而轻率进取潮州,全然不听谭全播取潮州计谋,谭度其久攻不下,反为潮州兵所击败,乃私下布奇兵一支伏于(梅州)嘉应一带候潮兵追来,一鼓击之,果然光睦败走,潮兵追之,伏兵四起全歼潮兵,遂引兵攻占潮州
一日杨筠松正在凉伞树下给诸徒讲授天机,廖瑀、曾求己带着二个人来见他,杨筠松近前一见,原来母舅老爷和老傅何循辙二舅傅,当杨筠松上前见过礼,并将诸徒五介绍行礼唱诺。这时舅老爷才说,这次是到福建太宁见过你母亲以后,才知道你在这里隐居,并送过母亲给他的信,尔后一行回到杨屋,杨筠松重新行礼。坐下叙述别离境况;原来自杨筠松母兄迁到泰宁后不久,他们亦迁到广东嘉应州兴宁,只留下几位家人和房下一个兄弟看管原来居住在何家段的一切,不想前十来年,孙屋孙家发了起来,渐渐侵占,就是现在兴宁也不好住了。匪盗四起,军阀割居,苛政杂税,苦不堪负,现在想迁回来,不想惧孙家蛮横我怕惹不起,就想请外甥帮助你外公太寻过好风水,另外把老屋拆了,重新兴建新村。当下杨筠松连连答应,对外公老表说,我母亲信中也有交代,我一定尽力帮忙。过了三、五天,杨筠松带着曾文展、廖瑀、黄妙应三徒同外公老表一同来到于都青溪(今宁都青塘)何家段,为外公祖上相度一个叫"黄牛落窝形"吉地。择好良辰安落葬,杨筠松来青溪,看到听到的不少孙氏强蛮霸道的事例和欺侮他外公一姓人单势薄,心里有气,就想做绝他们。在落葬时就喝赞语,呼龙喝彩完,最后二句话是:"留他孙家一枝烟(单传),何家人丁万万千"。曾文展、廖瑀心想我们以后世世代代住在僚溪,和青溪相隔才几十里远,因此心下里想挽救孙姓,就不觉接口唱下来,曾唱:"纵使何家满了贯"廖唱:"不及孙家一条汉"。接着杨筠松又为老表卜定建村地点,并给何家老宅度量步数,加筑了照墙,卜地建了水口寺,和漱泉寺,用赶山神鞭赶来狮吼山作后龙山。挖白鳝井,立砥柱亭,劈稠坡劲,加上原有的更鼓潭和狮子岩构成八景,并把溪字改为塘字,后来不叫青溪而叫青塘之名至今。而孙家在何姓祖坟做下不久果然不断死牛猪或损人丁,甚至无然无故出官讼,心里害怕,就迁到虔化县城去了,而杨筠松老表也遵循杨筠松的指点,直到十几年后的邝天复二年才全家从广东兴宁迁回到青塘居住,而且人丁兴旺、才贵大发,成了青塘旺族。而孙家虽然后来曾文展和廖瑀劝说,并还特地为孙姓做了一座相思门楼,意即只要孙家有何困难和问题只要族领和决策人到门楼下静静思想考虑就可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可化险为夷,逢凶化吉。孙家的虽然造了门楼,也搬了一部份回来居住,但还是心中害怕何家祖坟风水和杨筠松国师定的青塘八景风水。
回到僚溪后,杨筠松修书一封叫弟子黄妙应送到太宁母亲手中,顺便令其回邵武探望亲人,三年后在太宁相会。这是光启元年九月初,这一天早晨,杨筠松同诸徒正在罗经山上,叫徒弟们格龙觅穴,原来这罗经山也是杨筠松在吉水赶过来的,原想用来放在僚溪把水口的,不想阴差阳错落在杨家山边,这山有四个真穴,曰玉兔望月,仰天狮吼,曰马鞍,下山虎等四形,山丰腰有洞叫罗经洞,洞深不可测,洞内有溪水,常年不涸,自山底流出。杨筠松并写下地钳记说:"兔马狮虎四形穴,任是个个出人杰,谁人葬中它一个,亦是文武及皇妃"。师徒正在议论穴情方位,突然地面天空一片赤红,曾文展大惊,忙问杨师这是何凶光如此突然?杨筠松不假思索地说:"这征兆十分明白,晋时郭璞写的专门讲述兆阡吉凶的《河图征兆》书上说的明白:"地赤如凡血丸,当有下反上者,恐怕不出今年,当有兵骑踏梅水岸边,饮马贡江,看来虔化要首当其冲,而矛头直指卢光稠。于是叫刘江东火速去虔州,早作准备并邀请谭全播派兵来虔化以防意外。卢、谭接到消息后,立即领军来到虔化,励兵秣马,修缮防务。组练将士,严阵以待。
果然不出杨筠松所说,到了这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一个叫冯祥兴的,于都人。与二弟祥祯、祥兆皆武勇,且而忠孝礼义。广明间,黄巢陷长安,倾资募兵勤王,二弟皆伐死于阵中,后冯祥兴转战于广丰、赣州一带并于杨吴累界立战功,而被吴封为将军。后奉诏归剿除卢光稠,率二万人马自广昌突然兵临虔化城下。由于卢、谭早有准备,城墙完固,士卒不惊,加之四乡民众及粮草辎重早已搬入城中,祥兴攻城时,战况激烈,当天西北风很猛,冯祥兴命兵士纵火烛攻,一时烈烟冲天,喊杀声如似雷鸣,直扑西北向防城墙下,情况十分危险,卢光稠虽然骁勇,但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感到十分害怕,而谭全播鼓励卢说:"古人说过,飚风不终朝,卢将军不可妄自丧气,要沉住气"。于是卢光稠立即振奋信心,指挥士将拼死坚守,果然,不出一个时辰,风向陡转,冯祥兴军士只得被迫后撤,这样连攻了几天以后,祥兴用尽各种攻城办法,均没有办法攻入城里。这时,因四乡无粮草可掠取,所以很快陷入了人无粮食,马无草料的困境;谭全播早算着了这一着棋,每晚又派出伏在四周山上的精干游击小分队进行偷营扰袭、弄得冯祥兴兵马,夜夜提心吊胆,不得安宁,真是人疲马困;正在此时,卢光稠的三支人马从于都、赣县及九州象湖镇,对冯祥兴军施反包围,于是内外夹攻,大败祥兴军,降之十有八九,冯祥兴单人走脱至罗溪被卢光稠暗中派的将士擒而杀之,并将其尸弃于河中,数月没有漂流后,因干旱遗骸始露仰卧于沙渚之上,须髯怒张,生气凛然,乡人神之,将其尸葬于溪南。
公元八八六年五月(僖宗光启二年)杨筠松同徒刘江东和曾求己与南丰县曾八公下祖坟,辰山戌向,择日为:丙午水、甲午金、甲申水、甲子金。课中为三甲堆干,名曰三朋,曰三召,又名曰三德。申死于年,有申元寅主外孝伤一,批明初月宅毋利,久后连登科甲丁财绵绵,二十四年后果然应验无比。
安葬前,同曾八公商议,收曾求己为义子,并于当地购楼房一栋,杨筠松亲自选定院门方位,同时给曾八公白银三百两,于其亲友中选二八女子一位择吉日成亲,曾求己跟随杨筠松二十余年,此时年届四十有余,十分感激杨国师对他的恩惠,因杨筠松并未收曾求己为徒,但随杨二十余年耳濡目睹,对杨之峦头形势,一学已初窥门户,为己之用已绰绰有余了。因此,曾求己不能带徒弟,而求己后来生的儿子代代亦有传承风水衣钵,但只自用不外传,明清时,也有举荐到朝中白衣承诒封为钦天监博士的。
九月初到虔州府,谭议为卢建王城事宜。《旧赣州府志》载云:"赣州为通天龟形,十县为蛇形,号十蛇聚龟。郡城中狮子两泉,风凤,嘶马,金鱼三池。宋绍顺年间郡守曾造修谯门,掘地得石,民上书识文云:穿开狮子两条泉,九秀回龙出大官,金鲫鱼池赐金紫,风凤池上出名贤。传说为晋时郭璞堪察各处形胜留下的钳记,又传云:塞却三池人粮少,当属堪舆家之言,以三池为一郡人文所系,意思为宜时加以疏导。此为杨筠松留下的钳记文。杨筠松选定郁孤台之东此处为建王城吉地,时卢未封王但不久后可荣擢王位。要卢光稠斥其东、西、南三隅,凿直为隍,三面阻水。旧有十三门,其永平、后津、永通、贡川、安教、巽川、兴贤八门已塞;今新开东百胜门,南镇南门,西西津门,东北建春北涌金等五门,各建谯其上。建光孝寺于马孳巷,寺俗称谓出水寺;东门开井,古称义泉,其源不涸。兴贤门下建真谛庵,妙音庵于左右,前为马营城墙上可建拜将台,为卢光稠讲武处;于阳街左陈家巷巷口开七星井;于池湖巷风建接教庵一座,专为杨筠松母亲何氏遣人送来纹银三百两要杨筠松为其建此庵,庵左出街巷,后人为报杨母捐银建庵之举而更名杨婆巷。
城之北门,卢光稠更其名曰:"朝天门"。意即志在臣服中原有着尉佗(即赵佗,秦末,任嚣噗南海尉,病将死,命赵佗行南海尉事,人因呼为尉佗)朝议台之义,门左则,杨筠松命掘一小井,名曰朝天井也。
当年十二月,杨筠松外公病故,杨携曾文展、廖瑀(留刘江东于虔州谭全播处)赶赴于都青塘何家段为其外祖何太公卜地筑圹,未山丑向,虎形。为旺源地。壬辰水运,未山宜甲戌庚命,否则三伤而后主财丁旺喜月令辛金以生壬运,得其暗制则吉也。
公元八八七年阳春三月,一天,杨筠松师徒刚从于都赖水里女冠(今宁都赖村)谢氏竖造阳居回到僚溪,就接到卢光稠、谭全播的紧急书函,要杨筠松同曾文展、廖瑀、刘江东等到虔州见面有要事相商,并且要带天机、玉函二部原书,杨筠松师徒火急燎燎赶到虔州府衙。原来,卢、谭接到唐僖宗密旨,已派百胜军孙誗将军,李迈,都监仆应天带着兵马已到虔化,一是围剿黄巢余部,安抚卢光稠,二是要卢扣押杨筠松,收缴二部挟带出宫的禁书,仆都监已于前日到达,当下商议只缴书不扣人。因已有另外抄本,杨叫刘江东把书交给卢光稠。谭全播暗中调停,仆原是赣县人,曾同杨筠松同朝为官,在见面中,杨与仆交谈,得知仆应天一行早已到虔化,在暗访中,得知杨的风水造树深入民间,大受百姓拥戴,他们对杨国师勇敢地把帝王御用禁锢之术用以民间,给百姓造福,大大佩服和深深感动,并且此次把书派人送回即可;仆向杨筠松保证在给皇上表奏折中,只讲缴回了书而未见到人,商议后,由仆应天先带书回虔化,卢、谭、杨等可后二天到虔化和孙誗、李迈二人见面。
旧赣州府志和宁都直隶州志有载,杨筠松得府宪荫助,缴回两部禁书后,仆都监事杨为师学习堪舆,五代后成为一代宗师,授徒廖三传,而后传宋朝廖瑀为明师,仆著有《雪心赋》传世。
在卢、谭调解和暗中帮助下,杨筠松同孙誗、李迈成了莫逆之交,而孙誗奏请皇上批准解甲归田,遂居虔化梅江镇,邀杨筠松师徒为其卜地鉴造,这里要交代一下孙誗祖藉为许昌陈留友(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公元八八三年选封为百胜将军,同李迈、仆应天带兵南下,转战南北平巢义军,八八六年,兵驻虔化(今宁都县),因战功封东平侯,为江南孙氏开基祖,其世孙,孙立节,子孙繁衍延绵广布于赣涉闽、粤诸省,孙中山为其二十五世孙。
公元八八九年(唐昭宗龙纪元年)孙誗病殁,杨筠松为其及原配夫人陈氏,继配夫人卢氏卜吉穴牛眼地于虔化县城南效马家坑(今宁都县刘坑乡富当塘)为猛虎过江形。
现孙誗墓是在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纪念时重修落成的,墓苑形为唐武建筑,南北长一百多米,东西宽约三百余米。墓前有墓志一块,宋苏轼诗赞碑一块。筑石阶梯一百二十级;古式牌楼门一座。
杨筠松留下廖瑀令其带仆应天(则巍)暂住于黄陂一段时间。杨即带文展等辞别孙誗、李迈二位将军,回转僚溪。时曾文展已传术于其子曾十七,年后二月有虔化县敕水里的赖澄山前来拜曾文展为师学艺,赖氏自开元间迁赖水里已有一百六七十年,人丁不旺未出高官,其父上年在女冠谢氏家鉴造阳居时听说是当朝做过钦天监金紫光禄大夫的杨益国师,就要其儿赖澄山寻踪前来学习堪舆一术,赖澄山果不负父亲期望,三年后出师行地理于今叫定南一叫凤岗的地方,觉得此乃风水宝地也,又请师父曾文展和师兄曾十七一同前去相度。曾文展父子也认为是块风水上好佳地,同时曾文展又相得一处可出状元国师的阴宅福地,形肖斑鸠双捷形,指给了赖澄山师兄弟看,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各居其位,因此,赖澄山说动父母举家涉迁家居定南凤岗,父死后即扦斑鸠双捷形,安经时,天忽然暗下来,一工匠尿急到左边一大树下拉尿惊醒了树上一对斑鸠,飞了起来,错过了机然,后来赖澄山的儿子赖太素,虽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京赶考途中结识了吉水一个姓刘叫刘绎的举子,拜为结义兄弟,考期中间忽然重病,无奈赖只好代其出考,立科下来,刘绎竟钦点头名状元而赖太素因缺名未考落榜而回,赖澄山、曾文展只叹天意,曾文展把女儿许给了赖太素。后其苦攻风水一学,成为一代明师,其结拜兄弟刘绎,后奏请皇上恩准召赖太素上京封为国师,但赖已看破官场腐败不愿出任,无论其兄弟刘状元怎样挽留,仍然决心回到家中;婚后深居简出,教给其几个弟弟的诗经外,就是钻研天机、玉函和父亲峦头形势理论,熟练操作应用罗经各层要,终于在他五十岁时,别过妻儿父母,出门验证自己堪舆所学之绝技,到了广东南雄珠玑巷一举出名,轰动了整个岭南,现在广东南雄、博罗、南海、佛山、广州甚至港澳一带一提到赣州风水先生赖布衣者,无不敬仰之心而出,甚至妇孺小孩都晓得江西有个风水大师赖布衣。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坟语》云:宋有世,多历布衣所定穴予宗有二焉。谚曰:族有布衣坟,繁昌必有闻。不知所指是否同一人。其传人有丁钰和元末明初时刘基
唐僖宗光启三年岁次丁末(公元八八七年)六月,杨筠松同曾文展、李曲脚师徒三人应吉州庐陵王丞相的邀请前往庐陵吉水给其卜葬祖坟,地肖风吹罗形,乾山巽向,天元一气,择课天地同流格:四丁、四未纳甲。后验果子孙昌盛大,出贵不替。并批明宜甲、戊、庚命人,否则有四伤不免。回转达僚溪已有李迈将军派亲信坐等,相邀杨筠松师徒劳前往赣县水墨洞为其览造阳居,并卜觅阴基。
李迈,字彦超,古居赣县人(宋太平兴国七年划属兴国县衣锦乡),咸通四年(公元八六三年)考中武进士,性刚直。会以宦官为馆驿使,因为台官台练之争,不同意宦官冷孜等到诬见,而抱怨弃使南归。途中从安南(古杨州)节度使高骈军中,在讨伐平叛李涿余党时,因战功卓著,而赐金紫,旋晋光禄大夫。
高骈,唐末幽州(沼所北京西南)人,字千里。世代为禁军将领,屡次率兵驻防西城区南。曾镇压黄巢义军,后因慑于起义军声势,又因时统治集团内部倾扎,坐守扬州时,杨筠松曾被邀军中策谋及风角占卜,为企图保存实力而割据一方。后为其部将毕师铎所杀。时李迈亦在军中,因与毕意见不谋而率兵士离开转投百胜将军孙誗军中。公元八七八年,诏从招讨使曾元裕追斩王仙芝有功,拜封兵部尚书,乞致仁归。遂随孙誗、仆都监一同回到虔州,看到杨筠松将宫中禁书应用于民间百姓如此神乎,怦然心动,在仆应天,孙誗等的极力推劝下,毅然派人专程来僚溪邀请杨益师徒,为其相度觅吉地宫建阴、阳宅基。至一百七十年时,其六世孙李浑,字公初,于嘉佑二年(公元一○五七年)中进士。其兄李潜,字君行,同其子(李迈七世孙)李扑、李格、李揖及李浑子李存,于治平四年(公元一○六七年)同登进士。至淳熙间(公元一一八八年)李扑从孙李谦,字和卿,举进士,官至左司,后与相意见不和自罢官归,筑圃云峰以居。自长白云居士,有文集四十卷遗世。
初,杨筠松为李迈公择三元不败之法鉴造营建,批明要在一个甲子时一门出六七个进士,后果应验如神。杨筠松师徒觅时,见一穴前山头十分秀丽,穴后有三四节入首龙,有一方形尊星(为卯山)玉屏体,穿过心脉,一玉池峡两旁护缠砂紧,开一大帐,随龙缠抱夹送向前,东气处有丙龙入首,旋转达微薄,复微开窝靥,结穴形肖螺,狮吐肉。细观时,此地入首龙金水体格,束气一线过脉,气细而且短;细则气饱,短则力劲。左手玉屋砂两块,右手来龙,有金星开面紧护穴,案似御街天马高金,特来作朝,龙虎外,右水倒左,巽已方来丑艮方去正今酉山卯向。
公元八八八年三月,传来僖宗李环病死驾崩的消息,年仅十四岁,时被宦官令孜等护摇篮坐皇帝十三年,皇陵在陕西乾县东北岭阳乡的鸡子堆,是当年杨筠松作钦天监正时选穴负责营造。其子李晔,即位是为昭宗,龙经年号太顺元年。时杨筠松同刘江东等在赣县白露龚公山之西南的杨梅岭,天南山择地建卢光稠驿亭;接到唐岩仙送来的消息急忙下山赶到虔州,正好仆则巍,严天民、李迈等都在驿所大家见了面,又有谭全播送来新皇帝昭宗李晔发大赦天下,令大家欢喜之余又不禁悄然泪下,天下纷争,皇上无能,宦奸持权,百姓贫苦,何时才能云开日见,天下安定呢?
八月初传来杨母病危的消息,杨筠松安排好诸徒事宜,同刘江东及徒孙谭元漠赶往太宁洪巷,母子兄弟见面叙不尽的离别之情苦。时杨筠松夫人高氏和其儿子杨名山(九岁)己先到达;隔日,黄妙应同其堂弟黄峭山也自邵武赶到太宁,拜见过师父师母和师弟名山及对师祖母行慰问礼,尔后向师弟唐岩仙亲热(古时师兄弟排行以谁先入师门为大,而不是论年纪谁大小之分)。几天过后杨母病势稍有好转,精神充沛,对未谋面的媳妇高氏和孙儿名山倍加亲热。杨筠松同其它兄弟商量,按母生辰来说此次天命大限将至,别期不远了。这二天她病情略是好转,恐是回光返照,理当抓紧时间,为母寻觅牛眠佳地,有备而无患也,兄弟子侄认可无另议。一连三天跑了不少山和水,仍无满意之地;这天晚饭后,杨筠松有些闷闷不乐,坐在院子坪中发闷。这时徒弟黄妙应过来说:不知师父可曾记得前些年师父从江西赶过来的许多龙(山头)中,有一个似璞头案,坐后御伞的地方,没有被他人看中发现,现在可能还在,不如明日早就我同师父去寻觅。杨筠松听到妙应此说猛然想起七八年前确实赶过一回龙山来,记得母亲还说过你赶这么多龙来福建,你又在江西授业传徒,怎么好呢。我回答:不要紧,福建的山是九山一龙(真穴)而江西的山是一山九龙。回想那次赶过来的山有一穴形有珍珠凉伞盖交椅,如果葬到了这个龙穴,可以一门武将为忠烈,世人教作楷模。而父亲葬在江西汶潭犀牛望月可出皇帝的天子地,无奈机缘未至,只挂在牛角上也是出武将忠君保国,而这次母亲佳城也是出武,莫非冥冥中真有上苍在安排人世间的一切吗?忙叫诸兄弟出来商唔。等到大家到齐后,杨筠松就说:我们在这里附近寻龙三天,未有满意结果,适才经妙应徒儿提醒当年我从江西呼龙赶山在洪港的地方留下一个龙穴,记得当时有留下地钳记,是这样的:混港东洪港西,里有池塘外有溪(言两回水夹送真龙而结穴处),里有泉注,外有溪道,如龙子去寻母(意老龙擂嫩枝,盘缠眷恋),又如龙母去盘心(大山包裹小山结穴),远看山断却不断,近着子母不相离(穴星贴着大帐中),满床牙笏笏不断,百万军报唱若齐(言贵之多皆以武出也)。众人听了莫有不赞成者。
转眼间,全家喜庆中秋团圆之节,第二天,杨母含笑阖然长眠,举家上下哀伤,左邻右舍,各亲朋好友前来吊唁劝慰络绎不绝,按当地风俗古传礼制一一进行。至第七天丁酉日干已时出丧还山,作穴于洪港西珍珠凉伞盖交椅,酉山卯向。是地山势麓宏,不见脱却,然而煞气未除廉以僻在万山中,局小且逼窄,无龙虎明堂,不见外洋,不入俗眼,只是穴情一小窝可爱招人喜欢,所谓璞中之玉,非明哲师者莫能辨其真假。
葬后三十六年,杨筠松孙有叫杨信汉者,中武举选为麟州大守,值时乱天下分南北,且路途遥远,盗贼四起,途无安宁,故遂居太原,生儿名继业,俗称杨无敌,超过父学,武功绝世,娶蒙女佘赛花为妻。佘亦身怀绝技,传说新婚洞房之夜,二人还出题目进行文武切磋,后给他生了七个儿子二个女儿,一百岁还挂帅出征。杨继业在十八、九岁时,被高祖刘严看中,收封为游击将军,屡建战功,时号杨无敌,只要见到他的旗号便撤退而逃。宋太宗征太原业劝其主继礼降以保众生。太宗如见,封杨继业为代州大守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郡署,屡与契丹人战,至公元九八六年太宗雍熙三年,杨业父子并提兵三百余人,战死于山西朔县南陈家谷。传说中,杨业知书忠烈武勇且有智谋,与士卒同吃同住共甘苦,故士卒乐为其之用。一子延昭,太宗时以崇仪使知银川,屡败契丹,后为商阳关副都署,智勇善战,一杆杨家枪法神出鬼没,契丹惧之,目为杨六郎延昭即退。延昭孙文广传为穆桂英所出,年青时随从狄青将军南征,为广西黔辖知宜邑二州,英宗时为名将屡迁兴州防御使,秦风刻总管,后徙定州边部军都虞侯,辽人争地界,文广献陈图并取燕第,未报而卒,其后世世为边帅。
后世有许多专程到泰宁洪港,看杨婆墓。其中有明人德兴徐善继、徐善述兄弟(杨公形势理论传人)所记述的较为详尽:庚龙来酉山畲乃山脚倾默自高而下非平田也。地在泰宁,土名洪港口其龙乃南干正条,穿草坪峡后,小带大旺处分正脉,一派巍峨广裘绵亘纡盘数百里,皆极其高大非足力所能及,一枝一叶,亦基长远入局,起涨天水星横列十数里帐之中垂落,一脉欲断不断,复击高鑫巾在帐下;园满光肥两畔,帐带如垂练,串珠若数十条,护从繁华于高金星面微开小窝于土聚处结穴。弦棱伶俐,两栏弯不窝间平坦园整,不深不阔,宛然如燕窝,公可藏车隐马,龙势宏大,穴情巧,真贵格也。
不假外山包果,穴自周密,藏聚天然可爱;穴前又平坦数尺下注嘉泉,广不盈亩,四时不涸不溢,此池即内堂也,堂之前一山,近可攀摘,秀眉方平,不迫不欹,整园端拱,穴间惟见此山,外洋及左右一切山水俱所不见,恬然安静,如坐密室;而后坐大帐高贴有力,不啻端居帏幄之中,俗传珍珠凉伞盖交椅形幞头案,诚切当矣。
从而捡点外面,诸山重重叠叠,拥护罗列,合沓暗拱,有万卒侍从之势。混港洪港两溪夹送龙身,交会于五里外水口,诸山绵大龙交缠,但穴结山腰下铺田畲余气甚长,不免倾跌,势似顺局为异,然山势高多,穴虽高猫犹是山麓间,而登穴则夷坦藏聚,不知高亦不知外面倾跌之患,此所以为美也。但离为贵亦执此,故尔然龙势牵连,然气未净高金结穴,又是武星金旺于西,以庚脉入首作卯向,宜其贵皆以武功且正干分受钟山川正气,主忠贞而悠永不替焉。
因为杨筠松是一个孝子,所以,在他母亲何氏仙逝后,按周礼,尽孝子本份,择日安葬待七七期满,即结庐于墓旁,兄弟守制三年;诸徒弟亦遵循"一日为师终为父"之古训,服丧七七四十九天后,杨筠松,先遣曾文展、仆则巍、李曲脚先行回江西虔化和庐陵吉水,廖瑀携李五乐、王应元先至福建安溪拜见父母兄长,后亦回到僚溪不提。刘江东带着谭元漠和王禄道回到虔化僚溪杨筠松家中读书训徒。只有黄妙应、唐岩仙守在杨筠松身边不肯离去。三年中师徒形影不离,终日玩情山水,觅龙证穴引古论今。根椐杨筠松口授心决,黄妙应戏记录整理《撼龙经》、《疑龙经》、唐岩仙记录整理出《天玉经》《青囊经粤语》。后世称杨筠松这"三经一语"为风水奇书风容明瞭,词句简单,朗朗入口,理法深易。
杨筠松结庐守礼,薄居简出,但是他的声名却不径而走,不少人慕名来到太宁杨家,相邀为之相地觅穴,但都为杨筠松所谢绝。但仍有人租住旁人房屋一心等待,天天为杨筠松轮流送茶酒饭菜;杨筠松见此情景,只好叫徒弟黄妙应和唐岩仙分头安排遣他们去相度吉地,回来禀明,择取吉日营造竖建,如此情形,二年有余,而黄、唐二人在此期间,得益匪浅,进步神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至后来在婺源胡矮倦拜师后,杨筠松留下黄妙应、唐岩仙二人,代理师门三年,而胡矮倦的学术亦非同凡响,他一生来传授弟子光大师门,明师辈出,故自元代以后,全国客家风水文化中心已由江西赣州转到了微州。例如明初时期的二十四位风水名流中,安徽就占去十名,而其中又有七名为微州婺源人(今属江西),而且他们大多数为皇家封为钦天监博士,而他们均为胡矮倦这一传系下来的,有如此众多的专长于相山度水的风水名流集中诞生于这块土地,因而也难怪微派建筑能独得山水灵会,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得那么和谐融洽。公元八九二年仲夏,有闽王王审知派专使和礼物到了太宁,诚恳邀请杨筠松师徒到福州一见,杨筠松只好同黄、唐二人随专使前往福州,一路晓行夜宿,转山涉水。宿南平时,与州守相约回程为其相度陵地,于福州莲峰下改王城门八,并于福州鼓山立塔,在福清建欧各相一吉地,师徒一住半年辞行,闽王再三挽留,杨筠松留下唐岩仙带着黄妙应执意要走,闽王只好派出官员军士送杨筠松师徒回到太宁。唐岩仙留在福州三年,被闽王封为钦天监,后辞官回到江西。
杨筠松一行归途经南平时停留半月,为南平州衙堪察风水,改了进贤和百胜二门,因南平属火形,故又建议于州桥西侧各建风水塔于左右,并留书一封,令州知送福州闽王,令唐岩仙来督造。回到太宁家中,曾文展已令其儿曾十七在家等候半月有余,说是请杨师务必速回江西僚溪有大事相商。杨筠松同二位兄长商量后带妻儿一行随曾十七回到僚溪。原来是卢光稠要建拜将台请他师徒到虔州相地,还有赣县潋水镇吕、钟、欧阳三姓庚戌年五月动工的文塔要三人去参加文峰塔峻工典礼。
此时为大顺三年冬,唐昭宗改景福元年,十月底,到虔州堪卜拜将台地证,因壬子年与卢光稠年合不利,须到丑年丑月方可动工,师徒三人就乘舟逆流而上至龙口,弃舟而行,至埠头十里街沿江崦上入潋水镇吕氏,接着,第二天与三姓共同设席热情款待杨筠松师徒,席间盛谢杨公师徒,塔自动工三年来,一切须利,验收后进行开光典礼。请杨筠松写上塔钳记。按兴国县志明卢柱朱华塔记载云:"兴国唐先无县,而形势可宅,两都壮其祖龙,五岭堤其三驶,经以涉川,抱以潋水,江回流平,遂繁巨镇。其东北浮梁,西南伏泻,师杨筠松瞻之。大顺间,士人曾文展请于西山横石临塔,补缺障空,大光官曜。乃易世,裂赣于宋,升镇而邑。乃风庚戌午月庚宣,拂曙蠲方北告于横石油之丘,居申乘寅,出乾入巽,星亲尊帝,宫旺运龙,是用开基,以昭明德……。献花文槚性于活崖,发瑶块于宝二台,垒石销金,督绳削,层七面八,外直中通……。乃睠目四雇,则青龙俯项于锦野,元龟匿首于兰田,白虎蹲踞于参舍,红鸾朔奋于箕躔。庶几乎金瓯碗,以正冈缺也。是不可储和平富寿之福,兴魁名相业之才乎?又《张志》载文:"朱华塔,在县南横石(今名澄水),为县文笔峰,唐大顺间建。元世纪。明嘉靖二十九年,天口县卢柱建,自为记。清朝嘉庆九年,螝生徐学俨重修"。是日杨筠松师徒一行于横石验塔,留下钳记,原名横石后名朱华塔。原来几年前,杨筠松师徒从吉安庐陵回虔化途经潋水,见此形势可宅,形肖船形,镇山为方山(又名八面山)来龙远大,是可建县府之地,乃因为船形,无锚杆可固定于是相卜于名横石。可建风水塔一座亦可为文峰,一举二用。乃令曾文展沟通吕、钟、欧阳三大姓族长,言明形势利害关系,三姓长辈听是杨筠松国师所度,无不欢欣踊跃,即召各族议程筹款,并请杨筠松择吉日,齐集工匠分派专人购材进料,三年峻工。建塔后于宋太平兴国七年,析虔化、于都、赣县六乡、万安、泰和、吉水、永丰及原平固七县之地立建兴国县,时隔八十二年后至宋吕姓、钟、欧阳、李等诸姓各出有宰相、尚书进士、将军等。元朝初毁,民风顿俗人才凋零,至明嘉靖二十九年重建后,又物丰民阜,人才辈出。
公元八九三年二月(唐明宗景福二年),杨筠松同徒刘江东、黄妙应到抚州董侍郎家下祖坟,形肖仙女侍坐形、乾山。择癸丑年(李兙山),乙卯月(水兙山)辛卯木、辛卯(时)木,地支三朋课,初下二年生贵子,后荣贵。批明乙见辛煞而癸为枭。
同年十月,杨筠松又转到渐江,与范文正公下祖坟亦为乾山巽向。辛亥仙命,虽脉泄气,因四柱水盛,故以泄妙,其课为天元一气格,癸丑(木),癸亥(金将军箭),癸未(木),癸丑(木)。下后仅一纪,文正公即官至相位。
卢光稠知虔州时,拜将台建成筑于百腾,镇南西门中间,朝案为崆峒山,牛辗岭。因赣州形肖龟形,龟尾则在西北闻风而动八镜台与郁孤台处,古有地名曰:龟尾塘,卢光稠王城及州府治所则筑建成于涌金乐西泮两门中,贡江,章水合环禁于桃源储潭。唐咸通六年(公元八六五年)因为中原军隐久戌安岭南,不服水土,死于瘴毒者十之七,于是决定撤掉北方军队,邻江西募兵二万,置镇南军。就兵调度,节制岭南。
卢光稠值虔州原剌史谢肇兼任韶州剌史上京述职升户部尚书之际,一举占领虔州,又值杨筠松为其父葬坟于军旗山挡旗挡穴,出武官王侯之地,卢光稠与谭全播乃精心经略,至兵多将广,且粮草充足,泊丐心归向,为了做封王拜侯梦想,故须建拜将台,以作封拜点将,为其打天下做好准备。
杨筠松师徒早于前几年,就对虔州详细地进行过相山度水,认为虔州之地,它北枕楚豫,南控闽粤,为大江之上一都会。它能以一郡安危系数省之安危,而转其为安者,不独藉人力,实藉山水形胜。因虔州地为江右岩疆,其山川道险闽粤涂中。实为东南亚一带用武之地。虽不能产真天子,但王侯将相为多产也。于时,杨筠松师徒与卢、谭二人一同于相度台址确定于癸丑(唐景福二年)丑月癸酉二日壬子大进时动工,于城东南方建拜将台。中为大门外列屏墙,门左右有旗牌、挂号、鼓亭,将备以下官厅,东西设辕门。大门内为仪门,为大堂厅,两边有楼梯上,二楼为拜将台,大门上书匾曰:名将遗风。堂东有巡捕官厅二,又东有忠武王庙,庙前有比武堂,临小箭道。又东为大箭道,有箭亭,屏墙;又西为关帝夫子庙。又西南为教场上土地祠。一切皆从古人所谓条其纲纪而盈缩,齐其法制而整顿,缺一不可。凡拜将台大门、仪门、左右侧各置官厅,以及土地祠、号房、舆台、皂隶之房,无不位置于得宜。欠后在城东建成贡江二塔,一对七里、一对汶潭,以作风水文峰。又在郡城东为僧道诚建成寿量寺。前殿奉铁佛三尊,后殿奉观音大士,身高丈六。始名"卢兴延寺"寻改"经寿"。宋时改今名寿量,元未兵毁,明洪武年中重建成。自景福二年至三年(八九三至八九五)杨筠松师徒先后于虔州来往于虔化、于都之间。时吉水李曲脚已涉居于赣县茅店之杨坑洞,有谢子逸、肖才清、李邦祥三人拜其门下学艺,因距虔州邻里近,故沓到州郡得杨筠松教诲。公元八九七年中秋后,虔州工程各项已趋峻工毕。适收到唐岩仙师徒来信,说已回到虔化,杨筠松拜访卢、谭诸人,师徒收拾即回转僚溪,师徒相聚畅叙别后离情不题。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杨筠松同曾文展、廖金精、黄妙应三徒在镜州乐平县胡中大家中小住,因于前两年于此给胡大中下祖坟。艮山头,辰丁已土、乙已火、癸酉金、丁已土去课。为隔支三月格。批明下后初二年不见应验为龙运未到时来,后三年子孙吏得县丞。果验,因此胡家请来杨筠松师徒设宴感谢。当时杨师徒四人正在婺源永平乡松严里给朱熹先世下坟。(批明一百二十年后当出伟人;后熹父朱松三十三岁时为福建政和县尉,迁尤溪县。果于一一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庚戌年丙戌月甲寅日庚午时),生出朱熹。传其住地前有文山、公山,生熹之日西山突发火光,现出文、公二字。熹于尤溪,故小名尤郎(即尤水之名)。后家居于建阳,十八岁时(宋绍兴十七年即一一四七年)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进士第一。历高宗、孝宗、宁宗四朝后成为闽首之理学宗师。在镜州二、三年中,曾文展写出阴阳问答二十问。详尽录出杨筠松回答所问。虽问以阴宅为主,得亦适宜阳居,问答十分广泛,答之明了详细。如曾问曰:"荫出名等疾瘦何如"?杨筠松答曰:"穴后有担坳风吹到穴,主瘫疯哑声之疾;穴后有阳窝内有死土堆,主出聋哑之疾;化胎仰慕掌握主缺唇;胎息缺陷亦主缺唇,化胎两角或有小湖小墩方目难产;穴中有气为牢狱;无气为药包或主蟆蛉,在水内则抱同姓子,在水外则养民姓儿。"
此阴阳二十答,后为三僚曾家后裔风水专利秘不外传。廖金精则整理出择日诀要三十题,专论择吉日良辰之法,亦是问之广博答之详尽;据说明朝有廖炳到广东行术于潮汕到兴宁传给了罗氏先祖,后兴宁罗氏通书之集福堂至今。
离开乐平,杨筠松师徒经洪州到达丰城县桐槽徐氏家中,为徐达先祖下葬于桐槽将军出剑形,并留有钳记云:"桐槽大地,邋邋遢遢,炎脚注金头,却似牛轭。帝前后殿,贵人前席,日月捍门,龙虎持戟,有人葬者,王侯两国,百年已后,富贵方得,若间发迹先须江北。"
离开徐家,已近慢年秋仲,经过新淦进入吉水龙川,入永丰东固,上平固肥大乌山,一路上寻龙觅穴绘图作记,留待后世有福人。进入赣县潋江镇给钟、吕、欧阳、李诸族辈挽留,杨筠松只好叫黄妙应先回僚溪;同曾文展,廖瑀二徒滞留半年之久,先后相度钟、吕、欧阳、李等先世祖坟,出居阳宅姓祠各一;杨筠松择地于潋水西南,设建筑城门曰小南门,诸事完备时;刘江东自虔州来见,呈上卢光稠信函,邀请杨筠松为其母相度牛眠吉地。拜别诸人,杨筠松徒回到虔化僚溪小住,安排好诸事,带上曾文展、廖瑀、刘江东去洛口麻田卢光稠老家相卜卢母佳城不提。
唐昭宗光化三年(公元九○○年)二月初九日晚上,有一行四人从于都河轩信峡药口坝上岸悄然离去,而留在船上的曾文展等目送上岸人远去后,也先后上岸,并在船上搬下工具,于坝上堆起几个土堆,尔后点然香火,第二天便传出了杨筠松仙逝的消息。从此赣南大地上失去了他的足迹。
也就是传出杨筠松仙逝消息的第二天,在通往南丰的驿道上有四匹快马,马不停蹄的飞速奔驰,终于在傍晚时,进入南丰的曾家村的一户人家门前停了下来。进了院内,原来这一行四人就是杨筠松、李曲脚、仆则巍和当朝御使胡高戚。年初御使总监胡高戚(江西奉新华林人)奉昭宗皇密令同齐民、安定三公护卫太子李昌翼(年仅八岁)南逃到达微州婺源(今江西)考水一个叫胡三的人家中避居;胡高戚只身南下至虔化洛口麻田找到正在为卢光稠母亲伏墓的杨筠松,当时卢光稠也下在老家,胡高戚宣读了圣旨,三人经过密议,等杨筠松为卢母坟墓完工后,回到赣州,以酒中致毒,杨饮酒假中毒发身亡而潜。定下瞒天过海之计,一切依计而行,便有了刚才这一幕。
据旧府志云:杨筠松谒卢光稠,为卜地云出天子,卢遂改葬其母于虔化洛田麻田下排村龙马山上,地肖龙马形,平山乙向,出墓为明清时重修墓门楣上石梁刻杨公仙迹四个大字。席间卢阴暗置毒于酒中欲毒杨,杨觉预置皮囊袋系于颈中藏衣衫内,佯饮野袖掩口,酒入皮袋中,席后杨携徒曾文展及其之至一处地名曰:"药口"的地方,杨说药到口必死矣,警不可不报,遂令曾文展说动卢光稠于州西磨车湾安一水礁,州南龟颈上开一井,以破坏虔州出天子的风水。后来虔州果然没有出过天子,南明卢光稠使毒害杨筠松罪名也蒙受千年不白之冤。而要破坏虔州风水也是唐王昭宗的密昭。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这时黄妙应、唐岩仙依计先于半月到达曾村曾求已家中住落等候,而曾求已也正赶着二辆马车回来。几人用过早已准备好的晚餐,稍事休息换过行装便上了马车向微州方向驶去,不日到达绕州,下了马车,又轻装步行上路。第二天的傍晚到达婺源考水胡三家中,齐民、安定正在跷首等候,看到杨筠松他们来到,接进家中,见过太子,经过密议后便于考水等地进行相度吉地,终于相得一风景秀丽来龙脉厚远,三面水环,罗城紧锁,一面环山,符合风水要求的地方择日鉴造,历时二年完成工程。史传:唐未,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国无宁日,至昭宗李晔时已完全被军阀朱全忠控制,已经式微的李唐王室子孙怕被群雄杀宰纷纷逃逸。昭宗亦为了保全其一脉,即密令心腹胡高戚、齐民、安定三公保其仅八岁的儿子昌翼南下逃命,在胡、齐、安三公护卫下到了徽州婺源一个叫考水的地方在一户叫胡三的人家里住下,拜胡三为义父遂昌胡姓叫胡长翼。长大成人后,在后唐(九二○年)时参加科考,因中的是明经科进士,故称明经胡氏。后来明经胡氏人丁十分兴旺广泛分布于安微各州府地。后来婺源胡姓奉昌翼为始祖,奉胡三为义祖。而安微胡姓亦大部分是昌翼后裔,其中著名一支在黟县西递,其先祖胡士良看到这里风景秀丽便到婺源老家请来风水先生择地建村,整个村落仿船形而建,寓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在这里还有一件要交待的事;在杨筠松为胡昌翼择地营建村居时,胡高戚侄子胡矮倦自豫章华林赶来考水投靠叔父,这人名字虽叫矮倦,但却长得高大,曾中秀才,他与杨筠松师徒很是投缘,工程峻工之际,胡高戚向杨筠松提出,要其侄胡矮倦拜其为师,杨筠松很是欢喜,收下胡矮倦为徒要他见过黄妙应,唐岩仙,李曲脚师兄之礼;胡三当下重新摆过酒菜,席中,杨筠松叫过黄妙应、唐岩仙要他二人在此住下三年,代行师训带好胡矮倦,二人应允。胡矮倦当下又重新向二位师兄行过大礼。胡矮倦勤奋向二位师兄学习,后来修成一代明师,他带出的不少弟子亦成了明师。许多到朝中封钦天监做皇陵,至明代时,使江西风水文化转移到了微州,成了微州风水文化宗师。
于众水环抱,挺秀丰山,人居阳居,必能兴旺的要求进行空间布局,并改名华林村,整个胡氏阳宅依山傍水而建,座北朝南,靠龙脉山,地势平垣高爽,按照"枕山、环水、面屏"的鸾头风水理论,村落遵循阴(华),阳(林)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易经原理布局;使胡氏于宋以来丁、财、贵源源不断,至今林中仍完整保留着宋末明清时期各色建筑,仅宋代以来就出过进士三十多人,后人至今仍然不解其中风水奥秘。
直到公元九○二年的深秋,整个村落的选址布局和各项建筑仅告段落,在这期间杨筠松师徒还给胡高戚曾祖、祖父、父母的坟墓进行重新选吉地移葬。这时有江州陈旺来华林找胡御史;原来陈旺是在唐文宗年间随同祖父陈伯宣处福建泉州循迹于江西庐山禅林,后居德安太平乡常乐里。早年胡高戚到庐山时成为故交,听说胡高戚建村,请的风水先生是当朝的国师,就亲自打点上门拜访,并诚恳邀请杨筠松师徒能安排时间到江州一趟,堪察坟墓和相度阳宅建村吉地。杨筠松考虑后就说,陈公盛情难却,目前要等曾文展来,此地工程全部建选峻工还要两月,时近年关,到贵地恐怕要到明春以后,不知陈君意下如何;这时胡御史也想多留杨筠松一段时间,就对陈旺说,陈兄若能等待就留下来,在此过了春节待春暖花开后,一同随杨国师前往贵处。此段时间我们可以抽空到洪都游览一些名胜如何?当下陈旺答应留下,打发随从返回江州告知家人。
不几日曾文展一人按杨筠松给己书信所示,悄然一人来到华林胡屋,拜见师父后,同其他人一一见礼。晚上师徒二人单独相叙,曾文展就将师傅走后三年来虔州那边情况一一汇报,特别提到虔州安礁、挖井后卢光稠反而兵马更加强大,并且攻占了福建汀州。还在广东梅州扩大了地方。杨筠松也把情况作了说明,并讲了在婺源收了胡矮倦作徒弟和黄妙应、唐岩仙二人在婺源代师训徒三年的事,曾文展听了很高兴又多了一个师弟,想了想又向杨说,为了慎重临来前向廖瑀、刘江东师弟和家人作了交待,自己要云游他乡,可能不一定回家了。所以请师父放心,那边的人都以为师父不在人世,对卢光稠恨之入骨,你在药口坝上的坟墓,清明、冬至都有不少人去扫墓祭祀呢。杨筠松笑了,对曾文展说,近日夜观天星之象,唐室气运只在这一、二年内就要灭亡了,天下还要大乱,一个甲子后真天子才能出现,那时天下一统,太平世界又有二、三百年。这回对为师担责,害你有家不能回,为师以后会给你一个回报的。过了三日,在胡高戚安排下,杨筠松师徒同陈旺一行到洪都,登上了风景秀丽的滕王阁,饱览了赣江景色。进入优美的百花洲,坐在儒子亭中品尝杏花楼飘香的美味。在神秘的万寿宫看到了为民除害的许真君,同时领略了洪崖丹井的奇妙,寻龙到湾里的龙山。一连几天,众人游兴未尽,一日走在汉时大将军灌婴率人所筑造古老街道上,感到似乎这座古城还缺少什么,随后他们又到将军墓前凭吊一番。在回转路上,经过地名为系马桩时,忽然感到,此城还缺少一支文峰,就停住对胡高戚等说:古城尚缺文峰,如能立塔为峰,会有更多的人才出来,况此城为火星入首,每一甲子将有回禄之灾。胡君能否联络本城乡贤择地筹资建塔立寺,是一大善举,待明年江州之行回到此地,即可实施。胡御史欣然应充不提。
话说光阴似箭,风起云去,转眼到了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杨筠松师徒别过胡大人,同陈旺来到江州(今九江)德安县太平乡常乐里,稍作休息杨筠松师徒便在太平乡周围山山水水中捉脉觅穴终于在常乐里的永清村(今名德安县车桥乡义门陈家村),这里奇峰耸立,古树参天,清溪环绕,城门紧锁,是一个大吉大发丁财贵的建村吉地;陈旺也十分高兴,赶紧邀集工匠,购置各种建筑村料择日准时开工鉴造。在建筑布局上,按照风水要求依九宫八卦阵式布局。清砖黛瓦,飞檐画栋。亭桥楼阁,寺观庵庙祠堂民室,有序地分布在九宫八卦阵中,就是巷溪也曲环穿流于村内各处,构建独特,陈旺的屋宅群主厅堂为坤山坤向坤水流,历时一年才告峻工。
德安在九江之南,两地相距甚远,唐时归九江管辖,九江唐时称江州。因此这一支陈氏称江州义门陈氏。有关义门碑的文字记载:唐大顺元年(公元八九○年)……旌表孝悌,标揭义门,于是陈氏特立义门。义门之始于南唐升元元年(公元九三七年)。据河南淮阳陈氏谱,义门碑记载得更为详细:"义门"陈氏始立时,距赵匡胤建立宋朝还有二十三年光景,到了宋朝初开宝年间,义门陈氏已发丁达七百四十余人,待到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一○○○年),人口增加到一千四百七十余人,短短的二十多年间人口增加了一倍,再到宋仁宗天圣四年(公元一○二六年),又过了二十六年,陈氏已达三千七百余口了,这时陈氏已出进士达十六人,由于家族过于庞大,给管理上带来诸多困难和不便。宋仁宗采纳了时为宰相的文房博和龙图阁大学士包拯等大臣关于对义门陈氏进行分散居住的建议(实际是怕陈氏族众造反,故作姿态而已)。于是在嘉祐七年(公元一○六二年)七月,派朝中官员监护分析:即按照天子御赐的编号,把陈姓在郑州(今河南),潭州(今湖南长洲),黄州(湖北黄岗)、汉阳(湖北武昌)、安庆(四川)、光州(河南潢川)、洪州(江西南昌)、舒州(安微潜山)等地的产业,分为二百九十一份。抓阄定夺,属于小宗又把德安(江西九江)、瑞昌、星子三县庄田分为二十份,这些均不在二百九十一份之内。抓阄到何处便迁往何处,便得何处财产。他们迁往居住地的田庄达二百九十余处。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广东、广西、江苏、海南、四川、山东、山西、陕西、福建、上海、天津等地计十六个省市中均有陈氏义门的足迹。若以县份计算陈姓分布于一百二十五个县市中。其中自然是江西最多,占二十八个县市,最少的也有一县。因为这些陈姓都从江西义门析出,因而各家门口都挂有"义门世家"的匾额,由此"天下陈氏出江州"之说行于世。这是陈旺当年没有想到的。
公元九O四年八月,朱全忠杀昭宗李晔(年三十四,葬河南偃师县和陵),杨筠松师徒同胡高戚赶到微州婺源考水,胡家村,同胡长翼、齐民、安定三公设祭吊祀。
回到洪州华林,即议定在猪市街建塔,同时于塔旁建寺庙一座,一切按原定计划,于九月十六日隶时(甲子、甲戌、丁丑、辛末)破土动工。批明地下藏有古物,为镇塔护寺之宝。果于第二天上午清挖地基时,从地下挖出铁函一只,内装古剑三把,金绳四匝,舍利子三百粒。塔亦因此得名绳金塔。塔旁另建成塔下寺一座,后改名千佛寺。内有法华堂、宿党堂。塔为八面七层,高五十点八六米,底周长大三十三点八米,飞檐回廊,四通八达。每层每面都有通往回廊的拱门,是州城最高的建筑,与滕王阁对峙相望。塔顶层为镏金铁顶,顶端镶有一颗宝珠,固此塔关系州省文运,所于塔的东西北面掘池为半月形,塔映水中宁静古雅,寺塔四年始成。邀请万名僧方住持大师进行开光典礼,水陆法事,七七四十九天每天千余人。清康熙四十七年(一七○九年),塔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康熙五十二年又开始动工重建成,历时一年另二个月才峻工,费银一万多两。据文献记载,旧时洪城房屋密集的地方常有火灾,故绳金塔特置一"镇火鼎",以消火患。此鼎于乾隆五十三年,用袁州府(今宜春如水熔铁而成。"镇炎鼎"高约零点九米,周长三点六米,周围画有卦位和水星水兽,选择水年水月水日水时安放置于塔内,以镇洪城地区火灾。并镌《绳金塔铭》:系丝星鼎,金铁之精。陶熔二气,罗列五行,象取坎止,法配离明。熊踪永敛,灵液常孟。浮图并峙,瑞京戏胥呈。水火既济,坐镇江城。
因在洪州(今南昌市猪市街)择地建风水塔,而掘得铁函,内有金绳、古剑和金并舍利,消息不径而走,轰动洪城内外,而杨筠松师徒的名字也在一夜之间传到四乡八邻,很快就有不少人到华林村打听,要请他们去相地卜坟建塔,先是新淦县知县亲自上门邀请,到新淦县择地建文昌塔,以启全县之文运。据《新干县志》称:"文塔在沿北五里……明万历乙末县令王文灌太子少保曾同亨有亡国朝嘉庆初县令赵增率绅士 捐资重建。张涛记:"礁结构,平面八角形,七层,高约三十三米,楼阁式。每层三门,每面外宽四点四二米,内宽二点二一八米,墙厚二点六六米。塔风空,直径五点零四米。第一层高大。四点八八米,向西南开门,门宽零点八米,对面墙上有一个半身门,门高一点六五米,宽零点八米,距地高一点零五米。塔于九○五年冬建成,后又曾建龙安寺一座.文昌塔建后一百六十年,新淦县城迎春门外何家故宅诞生了吉安有史以来第一个状元何昌言(一○六七至一一二六年),字忠会,儒谱名昌彦。(哲宗绍圣四年,一○九七年应丁丑科会试、殿试、高中状元)。
又于宜丰县黄冈黄檗山高僧希运禅师择地建墓塔,曰"断际运祖塔"。是一座结构严谨,造型优美的石雕佛塔。塔上刻有"开山始祖希运谥断际禅师之墓"字样,石彻罗围墙上还有"断际运祖塔"五个斗大的字。
公元九○六年,又到吉安县的永和镇,择地建木觉寺塔。于九○七年建好,现寺毁塔独存。
江西唐以前无高塔,自唐末杨筠松建赣县(今兴国县)朱华塔、洪州绳金塔之后,至宋代江西文塔建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塔自唐代开始"华化",而塔淳开原来纯粹的宗教寓意,而成都市世俗生活中的事物,都是杨筠松(唐末)的峦头形势理论开始的。宋明以来,佛教地位的 日益衰落,但建塔之举还是层出不穷,维修旧塔也不遗余力,这主要归于杨筠松的客家风水文化的形成。客家风水文化之兴,导致了风水塔异军突起。古塔名亦多称"文昌塔"、"崇文塔"、"水口塔"之类,开明宗义点出造塔目的。由于汉民族,崇孔尊儒,故一直都是百姓望"风调雨顺",官贵望"加官晋爵"、绅士望"人文蔚起",商贾望"日进万金"……。于是乎殊途同归,大家合力建塔,以期风水好运。故自州郡,府县、乡村所在山巅水崖,凡是人文荟萃之处,迎风傍水之地,无不有塔。可以说,杨筠松的客家风水除阴阳两宅外,塔、亭的内容也算是一项主要内容。
言归正传,杨筠松在绳金塔建好以后,便把诸徒遣还各自故乡,只带曾文展在身边,因曾文展早在华林时,有万载西山李某富绅请其前往相山度水,后爱上西山风水遂购地定居再娶妻生子焉。
杨筠松同徒曾文展是在天祐四年(九○七)四月(唐亡国)离开的,也不告知到那里去,也不知道他们师徒隐逸在何处,直到后梁开平三年(九○九年)仲夏才在宜黄县北源村传出他们在董清然家中居住,杨筠松改名长茂、号玄赤,曾文展只让人称呼他麻衣道长。此时的董清然一家,不仅人丁渐繁,而且家道也渐富裕,在北源村中突然"富甲里邦"。二年中间,杨筠松叫曾文展把这一术代传给了董清然长子董连、连又传给其幼子尚三,尚三又传其子莲合,这董合自幼聪慧习文学武,尤精于形派一术(他把这一风水之术亦只在本房内传)。后来成了乐安流坑董氏的一世祖。流坑,当时原属吉州庐陵县云盖乡。传说云盖乡的得名,是因为唐朝延载元年(六九四年)有道士在此修仙得道,羽化飞升而去时"环山数十里紫云纷郁,覆罩累日",故而得名。可见杨筠松和曾文展师徒二人当年到那里相山度水,寻龙觅穴之时,这一片土地之静溢幽深,人迹罕有。整整两易春秋,师徒二人踏遍此处山山水水,这里四面青山拱挹,一水三面环绕,真所谓"天马南驰,雪峰北耸,玉屏东列,金精倚,钟灵毓秀,物华天宝;而当中一块盆地,沃野良畴,自成天地。乌江河水由东南一带的崇山峻岭迤逦而来,碧水澄沏,悠然一脉,至流坑村边时忽转绕而西行,予流坑村抱水枕山之胜灌溉舟伐之利"。经云:山管人丁水管财,这一良好的地理环境特另是乌江之水,完全符合峦头形势风水建村落的理论标准;杨筠松曾于此留下钳记:"只要水朝庚,依旧好流坑"。
在五代南吴顺义元年(九二一年),董清然逝世后,按照当年杨筠松卜牛眠吉穴葬于宜黄黄山。其长子董连在黄山施田建寺守墓,据说其施田面积达一千三百亩,外加鱼塘八口。乡人称董清然为居士。是当年向曾文展(称麻衣道长)学习了其修道之术,即所谓炼气健身一类法门。到了吴越九三七年,董氏家族发达繁大,董全、含、合三兄弟分蘖析居。全徙鄱阳海口(今德兴),故董全一支称德兴海口派,含与父母留居宜黄,称宜黄北源派;而董合一家,遵循当年杨师筠松、曾文展指点,西来云盖乡流坑,先称庐陵派,后又叫乐安流坑派。当董合一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首先在流坑案山脚下乌江西回转角处白泥塘安下家宅,垦田植谷,流坑董氏的基业,就在杨筠松、曾文展相的风水宝地上,由此肇始。在不长的时间之后,董氏一家已在流坑站稳脚跟,并成为当地势力和不寒而栗的影响的大户;大约在此后不久,因为人丁兴旺,家财殷实,故董氏一家又按当年杨筠松钳记所说,徙迁到河东南岸三面环水的白茅洲,这就是今天的流坑村。
关于董氏家族的勃兴,在流坑董氏谱牒文献中,一直都有这样的记载:杨传为唐僖宗时曾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黄巢破长安,他漫游江南,以精相地名世,遂为堪舆南派的鼻祖,"其书为世所盛大传"。曾文展江西于都人,杨氏高足,亦为堪舆宗师。他们来到宜黄北源隐居,受到董家热情款待,至留居二年之久。为了感谢主人盛意,杨筠松为他相得吉穴四处,曾文展为他们相得吉穴七处,此后廖瑀又为他们相得吉地五穴;并且为流坑相度占视形胜,又传道于董清然,传术于董连;师徒二人写下一目了然流坑许多钳记,预言董氏将在不久丁、贵、财都会大旺大发,而且不可限量。如:"赐绯赐紫一百人,三百绿袍玄息着,儿孙累世享官荣,与国齐同如山岳。"又言:"阳星明峡相随,文武状元归。端正飞鹅头上生,金殿玉阶行。代代富贵家有官,子息不穷寒。亥上一峰,明月楼台,董氏子孙,功名百世"。又如:"箪头人砍斧,箪尾人摇撸,箪中人富贵,一村两般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此后不久,董氏果然兰桂齐芳,成为簪缨世族,所有钳记都能一一应验。故而董氏一族诧为神异,世代奉杨、曾氏为地仙,后至从祀大宗祠报功堂,以示不忘其赐;流坑一带,也留下了大量有关二人的传说和风物古迹。据明代名人罗洪先状元口说:"这个掌故后来甚至成为世间谈堪舆者'莫不引重'的典范"。无独有偶,虔化僚溪(今兴国三僚)成为后世客家风水文化发源地和风水明师的摇蓝。
吴越太祖天宝三年(九一○年)三月,杨筠松、曾文展离开了宜黄,师徒二人晓行夜宿,一路西行,相山度水来到了峡江玉笥山上的"洞天西门",立足而驻。玉笥山,兼有洞天福地,原名群玉峰,传为西汉武帝南巡至此而赐名"玉笥山"的。玉笥山志云:"西汉武帝时,天下大治,国泰民安,武帝刘彻遂效法古圣贤巡守天下,于元封五年(公元前一○六年),由国师东方朔择定吉日,率领一班文臣武将和强兵壮马,旌旗蔽日,一路皇恩浩荡直奔江南而来。行至群玉峰下驻脚。第二天一早,就见东方朔向武帝启奏云:昨夜接西王母懿旨,为嘉陛下好道,而且文治武功深得人心。明日将在太白峰亲授上清宝录符图,转请陛下做好受图准备。武帝急传令于太白峰上设降真坛,次日辰时,阳光明媚,百花吐艳,飞凤祥鸣,瑞气万千。但见西王母足踏五色祥云。仙乐清耳,在众仙女陪侍下至太白峰顶降真坛上,见玉手轻挥,一册上清宝录符图落在武帝手中。众臣欢呼,武帝叩谢起身时,王母已杳,只见一玉笥自天而降于坛中,武帝忙命侍卫上坛拾取,忽然光华四辉,玉笥已冉冉升天而去。东方朔忙向武帝恭贺说:玉有君子之德,笥乃盛万物之器。实乃天降祥瑞,保陛下盛世万载。武帝大喜遂赐群玉峰更名为"玉笥山"。
师徒二人游历了玉笥群峰,来到玄宗李隆基赐名的"云储寺"参拜储君(贞观年间吉州剌史),就寄宿于寺中,夜间,杨筠松手书储君二字,叫曾文展起卦占卜,上乾下坎为天水讼卦。曾文展随即拱手向杨筠松行礼说:恭喜师父,明天天上掉下一个徒孙,师父要做师公了。杨筠松早已心中有数,来玉笥山的目的,就是了却曾文展机缘收授高徒,再是完成师父竹管道人心愿,原来竹管道人就是在玉笥山清观修炼得道的,他要光大师父门楣,使玉笥山以后成为真正名山。当下就向曾文展笑一笑说:同喜,同喜。第二天师徒早起,梳洗后,双双向储君行香烛礼,早膳后,杨筠松留在山上,曾文展匆匆下山到附近一弯里溪边守侯,不到一刻钟,忽听溪边一妇人在喊,只见一木雕人从天上坠落在地,一翻身却见一童颜鹤发之人站在一旁叩礼,口喊师父,曾文展随即挽住其手带上了玉笥山上。原来,此人叫陈抟,字图南,在华山修炼得道。这一天,陈抟与吕洞宾相约共游天下名山大川,二人从终南山出发,行前吕洞宾说陈抟今天要拜师。经往南方游玩,当飞至玉笥山附近弯里时,陈抟因贪看景色,稍为慢了一点,正好碰见溪边洗衣的农妇,因腰累起身偶一抬头,见到云中有一形似鸭子的东西在飘飞,便情不自禁用一只手中槌衣棒向上指着高叫一声"快快看也,有只鸭子在天上飞"!此形似鸭子者正是华山陈抟,被农妇槌棒一指,顿然停住,又听到妇人一声高喊,法身立破,再也飞不动了,只好似木雕菩萨一样掉下来,恢复了原形,见曾文展就在面前向他笑,不自禁的就行礼喊出了师父。二人上了山,陈抟就迷上了此处山水美景,见到杨筠松,三人交谈一阵,彼此就相见恨晚。提出向曾文展拜师学习风水之道,杨、曾二人一口应诺,三人重新在储君面前见过师父、师公之礼,从此陈抟就留在玉笥山,得到了杨、曾风水真传,后来往来于玉笥、华山之间。宋太祖时,曾与赵匡胤在华山赌棋赢得华山,而赵匡胤不久平天下登基做皇帝。把年号叫大宋,至大宋赵匡义时,赐陈抟名号为"希夷先生"。
师徒三人相度了整个玉笥山计有六十四处风水宝穴;杨筠松最后把风水太极图(先后天八卦)传给曾文展,而曾文展又授给了陈抟,并把麻衣相术也一并传授。由于杨筠松师徒在玉笥山相度风水,所以到了宋大中祥符年间玉笥山道教发展鼎盛时期,有道人多达五百余人。当时宫、观、馆、院和坛、台、亭、阁、楼遍布全山,人才辈出。
后梁太祖乾化元年(公元九一一年)传来卢王光稠病逝消息,杨、曾师徒在山上设道场为卢做了水陆大会后,便叫曾文展同陈抟回转万载西山,邀集其它徒弟于次年后正月元宵节前来玉笥山相聚,并要曾文展为其青囊粤语撰序。为文展师徒告别下山,杨筠松给邵武黄妙应寄出一信,要去太宁把其师弟杨名山提早同来玉笥山过年,在此期间给廖瑀撰写下了倒杖十二法。及给其儿名山写出杨公不登山法,转眼腊月已到,黄妙应同杨名山果然于腊月中赶到了玉笥山上,师徒父子久别重逢,离情难叙,黄妙应将其自已学以致用的心得呈交师会批明,杨筠松看了后很高兴,就交代黄妙应,此心得明了透彻,可立名为"博山篇"。年后元霄节,天天到玉笥山各处,杨、曾相度吉穴勘察,尤其对大师兄曾文展和陈抟这位鹤发的师侄信盛亲近。转眼到了公元九一二年二月初八这一天,杨筠松整衣肃颜,一整天和徒弟们谈天说地,晚饭前叫过曾、廖、黄三大弟子作了专门交代,晚饭后,大家围坐在杨筠松身边,八点正刻,一代宗师阖然与世长辞,享年七十有八。他留下的风水学术,日月同辉,与世长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