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公,名平阶,字大鸿,又字雯阶、斧山,号宗阳子,明末清初人。世居华亭张泽,即今日上海松江区张泽镇。生于西元1616年,正寝于1714年,仙寿九十有八。自幼丧母,中年丧父,常有传民国前总统蒋中正先生为其后人者,或因浙江蒋氏族系纷杂,多无实据。
崇祯七年,公十八岁时,随海内大儒陈子龙习诗词,周旋于江南党社之间,初有声名。诸天文、地理、阴阳、历法,均有涉猎,尤喜兵家。时值周、温当权,无法展其所学。或如是故,公性情豪放不羁,常纵马,狂奔痛饮长嘶高歌,时人称其侠义。
至崇祯亡,唐王称帝于福州,西元1645年,委蒋公兵部司务,正三品,后升御史衔(职务类似今日国防部副部长、副检察长)。至1646年,唐明兵败,明绍宗朱聿键被俘绝食身亡。公未降,披黄冠道服,借地师名义,周游江南、联络抗清。
几度事败,遂感时事不可为,后专心诗词之学、堪舆之术。至康熙十七年,其友荐公于博学鸿儒,亦为公所拒。公常言党社旧事,跌荡而谈,涕泪举下。著书十余部,卷以百计,多于身后散落无存。与门人周积贤、沈亿年等人合著有《支机集》存世,后为研究云间派诗词重要文献。又有《水龙经》《天元五歌》《地里辨正》等著存世,为时师奉为经典。
公幼年时,随父安溪公习形家风水,常遇不得其解之案。至明亡后,习无极子玄空精要、吴天柱水龙法、武夷道人阳宅法,游历十载,印证所学,终至茅塞顿开,堪舆大成,时人赞为一代地仙。晚年定居绍兴稽山耶溪,创蒋盘罗经,传徒:会稽姜垚、丹阳张仲馨、丹徒骆士鹏、山阴吕相烈、武陵胡泰征、淄川毕世持等。又有滇南范宜宾,浙江章仲山,苏洲朱小鹤、上虞徐迪惠、湘楚尹有本、广东蔡岷山,各立其宗,秘其所学,专其所长,排其所异,终无一宗贯通其学。
公视三合诸法者,极度轻蔑,时人无以为对。唯待其身故,毁谤大起,历世而不休。讥其狂放者;无视家国之痛,疑其少德者,不言抗清拒官。又有清末沈公竹艿,平生最恨蒋公言多晦涩、秘而不传。时有今人,不知三元择徒之慎,难获三元真机,常道玄空不验,更有深恨者,谤其师无极子为倭人以辱之,谣其潦倒无后以唾之,此类诸公,竟不知扶桑非倭国、三宗蒋善终乎?实效小儿故事、齑为笑谈。
蒋公平阶几度反清,后又拒官,志于子孙数代而亡清,终无变节。是以平生故事多为清庭毁晦。只留寥寥传略,多存地方府县,今人不得其详。及其仙墓,亦众说纷纭,终不得考。观公身后,何止诡诈?常思此故:或不欲清人得也。
艾鑫
庚寅年初春纪
关于蒋大鸿
蒋大鸿!有人认为他是:三百年来风水第一人。
我们今天找不到一个这位被称为近三百年来"风水第一人"的作品。现在我们能看到的,只有其生前已经定下之「蒋大鸿之墓」,只要稍习过风水学的人,都会对这块"风水宝地"报以摇头。这位三百年来风水第一人其最后下场是:败绝!
蒋大鸿的本事令人质疑,现姑且不论其能耐,这位蒋大鸿先生以天机不可泄漏为由,而没有将他的所谓风水秘诀公布出来,那么他对风水学有什么贡献呢?
蒋大鸿对风水学一点贡献都没有!
不过,却因为蒋大鸿的出现,从而引发了三百多年来,对古风水学典籍重新定义、思考、争论,直到今天还没有止讫。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蒋大鸿的出现,使得这三百年来产生了无数的风水学宗师,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成就了风水史上的奇迹。因为蒋大鸿的出现,我们今天才能看到二百多家注解《天玉经》《青囊经》《青囊奥语》的书,伪说自此百出!
风水地理学发展到了明朝时,其形峦之学基本已经搞清,再无秘密可言。历史上遗留下的优秀形峦书籍,差不多都是出自明朝或之前。形峦之学搞清了,可理气却没有搞清,前人留下的《青囊经》《青囊序》《青囊奥语》《天玉经》等经籍究竟说的是什么呢?没人知道!于是纷纷猜测、注解、发挥,这是事情都是由蒋大鸿所引发。是蒋大鸿把这个鸡笼打开了,自此后三百年来宗师就象鸡放笼一样--排着出!
蒋大鸿是历史唯一一位引发了风水学百家争鸣的人,悲哀的是,今天我们还未见到「罢黯诸家,独尊儒术」,众多的流派学说反令学者真假莫辨,对风水学更为迷惘。蒋大鸿其人诚如沈竹礽所言:虽为地理之大功臣,亦为地理之大罪人。
蒋大鸿的弟子姜垚在《从师随笔中》言:峦头本也,理气未也,天星未之又未也。据说这句话是蒋大鸿所言,从此话即可知其人风水择日之学浅薄得可怜。黄寅告诉大家一个风水界惊人秘密:蒋大鸿不是神仙,而是一位神经病人!古时科学水平差,又没精神病院,那时之人又笨,根本没能力分清神经和神仙,结果令人悲哀:蒋大鸿这位精神病人被人当作了神仙,直至今天。
蒋大鸿又应尼采一句话:有些人要死后才出生。
蒋大鸿著作
蒋大鸿著有《地理辩正》、《平砂玉尺辩伪》、《天元五歌》、《阳宅指南》、《水龙经》等书,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被后人尊称为“地仙”。
风水名师蒋大鸿墓地勘察
蒋大鸿墓穴在绍兴府会稽县,东南距城约十余里石帆山下的林家汇,土名马龙头。象形取义,相传为螺蛳吐肉形,系明末遗老江苏华亭蒋公大鸿先生自营佳地也。
近祖来龙自驻日岭起顶,历经龙潭岗及作丹岗,绕鸡笼顶出大庆岭。一路崇山峻岭,星峰磊落。大顿小伏,形体变换迢递数十里,陡起鹅鼻大峰,绵跨诸嵊,会三邑之间,崔巍险阻,两肩展翅飞张,宛若鸣凤朝阳,此为干龙顿宿,度关、起顶分枝之处。
中抽为法华岭,左翼为朱华山。朱华之龙北委于平野,若隐若现。伏脉二十余里而起琶亭。诸山蜿蜒东行以入于郡城之卧龙山。为城中八山之尊也。望翠山高耸于法华岭之右侧。逶迤转磨层递,剥换起西化、东化、羊中、大尖诸山,层峦重巇,高插云端,别开生面。而西化山双峰昂头,对峙竞秀,已露立穴朝向。张本中支法华岭,龙身微曲盘旋,枝脚横排,蔓延瓜瓠,累累不断。
绕袅至何山渡后岭,再接再起,如层波叠浪,横开凌霄。大帐顶平背圆,是为少祖秦望山①。星辰雄豪端严,精力扩充,弥满陟巅。瞻仰夭矫不群,大有居中驭外之势。
前面一线当中委曲徒心出脉,两边帐脚齐送。穿渡覆釜岭、天柱山、黄方岭。星体五换六移,渐升渐高,如登天梯,卓然耸立。香炉峰②头尖头阔,山脊五峰排列,微有曲动,形如蚕卧高岭。而脉从阔处直落,隐隐如带飞舞,有起伏挫平之势,无急硬直去之情。所谓高山眠体平贪直去,如僧参是也,以此剥尽刚老之气,至断续处起白鹤山,尖秀无瑕。正脉绕向阳明洞③,天束咽起顶高耸石帆山④。此山西连大会稽⑤,东带若耶溪⑥,所为白水翠岩,互相映发。
庚峰贪狼,开面照荫穴场。复从左肩降势出脉,到头翻身勒转。向内临落横列联殊三峰,如梭如印,剥换武辅兼体至入首处。中垂隐靥,脉出戌方,撒落田际。左右有两源泉涌出,四时澄清如镜,由是隐迹藏形。中间无复脊脉之起,脱胎化弼,面前惟见圆唇之收龙,身后托纷披支脚逐条回环。绕至双溪港口与隔岸射的山,分出之葛山交牙锁织,作为内关贴身护砂,审形度势,回别众山。居中立极,扦作壬山丙向。
特朝西化双峰耸翠,砂明水净,穴法宛然。内堂元辰水,潆洄环抱,真气含蓄不漏。转从辰方小桥流出,会通耶溪之水。即正干右肩缠龙,水源所从出也。复屈曲流至双溪港,会上溪水,联合向丑方悠悠扬扬之玄曲折而去。凝眸四顾,山环水绕,局紧气宽。上收清虚天气,洵成神仙奥窟焉!
丁巳夏间,静承先师咨岳先生之命,采访蒋墓。曾经察看山峦绘图邮呈,惟当时于四周之罗城暨山水之原委,未尽详载。先师文孙采香世讲幼承家学,善相风水。适去冬应聘来杭,晤后谈及蒋墓,即欲往观究竟,因事中止。今岁暮春,乃偕采香与同志诸君游览禹陵,复访蒋墓。特用较准来山去水方向重绘是图,以便后欲访蒋墓者,知所循途焉!
民国十一年岁次壬戌暮春会稽省繁章静识
按:咨岳即荣锡勋,生于一八四五年,著有《地理辨正翼》、《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等。一九一七年丁巳,其徒承师命往寻蒋公宗阳坟,直至一九二二年暮春,与师之孙同到实地寻访,找到后在当年仲冬出一书,名《蒋大鸿先生墓图》。荣锡勋在民国曾与其门徒远走绍兴,拜访当时仍存的蒋大鸿墓地。其门人更补图促文,成《蒋大鸿墓记》一书。
按:①秦望山:秦望山是因当年秦始皇南巡时,登临此山,远望南海而得名。丞相李斯在山巅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会稽山刻石铭》,更是极为难得的瑰宝。它那挺拔巍峨的山势,众峰之杰的雄竣,使秦望山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最佳所在。诚如王阳明《登秦望山》所写:“秦望独山万山雄,萦纡鸟道盘苍空。飞泉百道泻碧玉,翠壁千纫削古铜。”
②香炉峰:香炉峰海拔354米,峰顶岩石,状如香炉,峰顶常云雾缭绕,如香炉的青烟,香炉峰因此而得名。从石阶登峰,沿途先后可看到巍峨的大雄宝殿、小巧的四面观音殿等殿阁,这一千七百石阶曲折盘行直上山脊,俗称“螺蛳旋”。来到山脊,可以看到摩崖石,有近现代题刻七处,右边是“思远塔”,高七层。在塔下的平台上,尽可远眺四处山峦和八方秀水,沿山脊而上,还有几处险地。先是“瘦牛背”,这一条极狭窄的岩石道,两边是深谷,再往前,云门石和静观石当道如山,两巨石间的间隙仅70-80厘米,要侧身才能通过。来到香炉峰顶,峰四周景色十分壮观,东侧有巨石如鼠,石旁是大老鼠塔;往南看,山峦起伏,层层叠叠,山峰在云雾中忽隐忽现;往北看,绿色的田野如片片绿叶飘浮在水面上。 “炉峰禅寺”重建于l993年,占地1.5万平方米,有山门、九龙壁、放牛池、钟鼓楼、人工殿、左右两侧配殿、大雄宝殿、藏经楼(佛堂)、客堂院等11 处建筑,主建筑大雄宝殿9开间,高10余米,建筑雄伟,气势不凡。
③阳明洞:也称“禹穴”,虽名为洞,实为一群山回抱的山谷。相传黄帝曾建侯神馆于此,后被道教列为36小洞中的第11洞天。大禹在这里得黄帝“金简玉字书”,识山河体势,穷百川之理,终于治平洪水,治水完毕,大禹将书藏于洞中,仅有一线缝隙。
④石帆山:石帆山通体岩石,呈东西向,山形扁而狭长,山顶天然平坦。山岩石壁高数十丈,状如一叶顺风的帆,浮游于苍莽云海间,山名由此而来。另有一种说法是“石帆来海上”。说禹治水功成,天赐神女圣姑,圣姑从东海乘石船,张石帆来到这里。石帆山留有七千年前卷转虫式的海侵遗迹,说明石帆山早先濒海,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⑤会稽山:《史记·夏本纪》曰:“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原名茅山,亦称亩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之一。是中国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会稽山文化积淀深厚。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上古治水英雄大禹,一生行迹中的四件大事:封禅、娶亲、计功、归葬都发生在会稽山。春秋战国时期,会稽山一直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久就不远千里,上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上霸之气”的会稽山表示敬意。
⑥若耶溪:神秘而古老的若耶溪,是绍兴稽北丘陵流入山会平原的最大溪河,发源于峨嵋山茅秧岭,溪口在绍兴城南稽山桥,全长23.5公里,集雨面积136.7平方公里。历史上若耶溪曾流传着诸多的神话传说,如禹得天书、欧冶铸剑、西子采莲、秦皇望海等。而所谓樵风泾“朝南风,暮北风”的传说,便是其中极其生动和风趣的一则。
(责任编辑:田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