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这里给我发消? width=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
当前位置: 主页 > 秦腔剧本 > 戏剧史料

碗碗腔

时间:2023-01-30 21:18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
碗碗腔,戏曲剧种,又名时腔,曾称华剧。原为陕西、山西两省流行的一种皮影戏腔调。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称碗碗
  碗碗腔,戏曲剧种,又名时腔,曾称华剧。原为陕西、山西两省流行的一种皮影戏腔调。一说因主要击节乐器为小铜碗碗而得名;一说因领奏乐器月琴旧称“阮咸”,故名“阮儿腔”,后称碗碗腔。1956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结合戏曲表演形式,改由真人扮演,发展成为新的戏曲剧种。
        皮影碗碗腔的产生年代,无文献可考。陕西东部大荔(同州)、朝邑、蒲城、渭南、临潼、华阴、华县、富平、韩城为其主要活动地区。清乾隆年间,曾有渭南举人李芳桂为碗碗腔撰写剧本10种。1910年前后,同州、朝邑两地有50多个班社。《重修华县志稿》也记载当地有“时腔,即碗碗腔,来自同、朝一带,清末演唱者二、三十家”。这说明碗碗腔的产生和发展,至少有200年以上的历史。皮影戏时期,在陕西发展为:东路,以旧同州府为中心,也叫东府碗碗腔;西路,以凤翔府为中心,也叫西府碗碗腔;以洋县为中心的陕南碗碗腔与东路有一定的渊源关系。此外,陕北的碗碗腔自成一格。在山西,据孝义皮影艺人相传,碗碗腔由陕西艺人于清末传入山西,分为两路,一路流行于晋南曲沃、新绛一带,一路流行于晋中汾阳、孝义一带。各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不同地区语言、民间音乐和剧种的影响,在剧目、音乐、唱腔、乐器等方面也逐渐各具特点,自成体系,已成为当地的碗碗腔皮影剧种。1956年以来,各地相继把碗碗腔搬上舞台,又有所革新发展,先后成立的主要演出团体有: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剧团,大荔县碗碗腔剧团,山西省孝义、曲沃、太原碗碗腔剧团等。
      东路碗碗腔在艺术上比较成熟,影响较大。它的音乐具有幽雅、清新的特色,其唱腔既有擅长表现欢乐的“欢音”,又有擅长表现悲伤的“苦音”。主要板路有慢板、快三眼、慢紧板、紧板、滚板、扬句子、尖板、西厢调、花花腔、叠腔等;演唱时,小生、小旦、青衣吐字多用真声,拖腔多用假声,形成真假声结合使用的特点。其他行当,全用真声。此外,还有一种用单句结尾的,即七字句上、下乐句的唱段,在结束时只唱一个上句,曲调曼声而下,使人有词意已尽而余韵犹存的感觉,与一般戏曲唱腔的“留板”不同,不用再接下句。主要伴奏乐器有月琴、硬弦、板胡、唢呐、马号,以及梆子、碗碗等打击乐器。传统剧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为《金琬钗》、《香莲佩》、《春秋配》、《十五庙》、《玉燕钗》、《白玉瑱》、《紫霞宫》、《万福莲》、《蝴蝶媒》、《火焰驹》、《清素庵》等。1956年后,经过整理演出的有《金琬钗》、《白玉瑱》、《女巡按》等传统戏,也编演过现代戏。
(责任编辑:田高峰)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
  • 秦腔曲牌

    秦腔曲牌是衬托秦腔戏剧中不同人物动作、过场和各类戏剧角色...

  • 秦腔八大传统 绝技

    秦腔八大传统绝技 1.吹火 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

  •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红是江西南部地区的民间不戏,它源于当地浪行的采茶...

  • 恩施扬琴

    恩施扬琴:又名恩施丝弦,是湖北地方小曲中音乐性较强、表现力...

  • “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

  • 唢呐

    自汉晋始,沔阳(今仙桃市)民间有一种乐器叫唢呐,是乡村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