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大事记
时间:2023-01-27 21:24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次
秦腔大事记
清顺治二年(1645)
凤翔世兴画局出版了戏曲木版年画《白骨精》、《狮子洞》、《无底洞》、《孙悟空三盗芭蕉扇》、《董府献杯》、《水淹金山寺》等。
清康熙四年(1665)
清廷诏谕各地戏班晋京,承应演出,陕西各州府县选献乱弹戏曲。同州(大荔)的邹邑班及名艺人白牡丹、合阳的黄菊花、三原的小仓儿应选。
清乾隆二年(1737)
汉中汉调二簧乾胜班,应邀前往紫阳县蒿坪河关帝庙会演出。
清乾隆十四年(1749)
10月,陕西巡抚陈宏谟颁发禁戏律文,明令各地查禁夜戏,并责命大荔县衙将堰城村、龙池村因演夜戏出事的乡保、会首、集头、班头拘禁,各重责三十板,具报,以彰禁令。声称“嗣后凡有夜戏,次日务将会首、集首、班首查处,不得宽纵。”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伶人申祥麟,年十六,即从武昌学艺而归。为寻父母,途经蒲州,至太原献艺。在沈竹坪观察署演出时,与父母重逢,哭泣失声,观者为之感动,厚赠而归。
清乾隆四十年(1775)
太原苏显之,慕申祥麟之艺,由太原来西安,拜祥麟为师。
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
周至姚锁儿,擅唱秦腔,入西安江东班献技,因其色绝,被誉为关中秦腔“三绝”(色绝、艺绝、唱绝)之一。
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严长明著《秦云撷英小谱》刊行,记述了乾隆中叶西安保符班、江东班、双才班、锦绣班祥麟、银花、小惠、锁儿、宝儿、色子、喜儿、太平儿等十四名秦腔艺人的生平技艺以及秦腔声腔与演技方面的特点。
是年,西安使署曹二虎为秦腔艺人赵三寿作传。赵三寿年十六,风姿俊秀,唱做俱佳,于宋慎亭臬使府献艺,观众为之倾倒。
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秦腔艺人魏长生,进京献艺,入双庆部,以《滚楼》一剧名动京师,观众日至千余。
清嘉庆三年(1798)
渭南李芳桂任洋县儒学训导,将《聊斋志异·陆判》改编成碗碗腔剧本《十王庙》,在各地演出。
清嘉庆七年(1802)
蒲城翰林崔问余撰《碧玉簪》传奇(两卷)。
清嘉庆十年(1805)
同州梆子戏《画中人》流行演出,有大荔雷玉孝抄本传演各地。
清咸丰七年(1857)
汉中汉调二簧艺人查来松,率班入川,在成都等地巡回演出。主要艺人有苏全治、李清正、李天寿、邓太平等,饮誉天府之国,人称查师爷班。
清咸丰十年(1860)
汉中二簧艺人屈来寿、贺鸿生入商洛传艺,开办了三合班、广义班等,巡回各地演出。
是年,安康范仁宝于湖北房县大觉寺学艺归陕,率瑞仁班至安康县城,长期驻班演出,并开办科班,培养了“瑞”字辈艺人。
清同治五年(1866)
陕西回民起义军首领白彦虎,为躲避清军追剿,率军七千人西徙俄国吉尔吉斯。军中有秦腔戏班,经常演出。演出剧目有《五典坡》、《黑叮本》等。
清同治九年(1870)
周至举人李炳南创建西府秦腔鸿盛班,在关中、四川、甘肃等地巡回演出,颇有影响。
清光绪四年(1878)
西府秦腔张家班、高家班等八大班和顺义班等二十四小班联合集资,于凤翔儒林巷修建庄王庙,创立庄王会,统管风翔八属西府秦腔各戏班的演出活动。
清光绪七年(1881)
安康道情艺人刘文耀创作《伏牛山》,开始演出,并抄道情戏《莲花院》、《盘陀山》、《胡迪骂阎》等百余本,在各地传演。
清光绪十二年(1886)
富平眉户艺人杨老四(山阳人)带班在大荔、富平,耀县等地巡回演出,名噪一时。主要上演剧目有《张连卖布》、《打草鞋》、《颓子闹房》、《打樱桃》等。
清光绪十六年(1890)
宝鸡西府秦腔艺人吴占鳌,西往新疆,在乌鲁木齐组织赴疆秦腔艺人成立了新疆第一个秦腔戏班——新盛班,并于红山庙会作首场演出。主要剧目有《花亭相会》、《走雪山》、《苏三起解》、《三娘教子》等。
清光绪十七年(1891)
秦腔艺人党甘亭于三原首次登台。他擅跷工,饰《慈云庵》王娟娟,一鸣惊人,人称“胎里红”,秦中各班竞相重资聘请。该县解元陈伯澜赏其艺,因作《群儿赞》。
清光绪十九年(1893)
长安县阎家庄箱主率秦腔大盛班赴青海西宁演出,主要艺人有须生延盛之等,演出剧目有《铁莲花》、《八义图》、《临潼山》、《出棠邑》等。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
大荔同州梆子艺人王德元,在渭南、大荔、朝邑等地巡回演出,开始成名,人称“猛开花”。主要演出剧目有《渔家乐》、《石佛口》、《三回头》、《杀狗》等。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
镇安汉调二簧艺人赵清平入京献艺,被清廷招为内庭供奉,钦赐银帛、金牌。所演剧目有《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等。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
华阴眉户艺人张登季带班赴湖北老河口演出,主要演出剧目有《石榴娃烧火》、《张连卖布》、《打面缸》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
蒲城同州梆子艺人白长命(盖陕西)入京,搭六王爷府班演出,主要演出剧目有《杀庙》、《回荆州》、《玉虎坠》、《兴汉图》、《白蛇传》等,美国利威唱片公司为其灌制《断桥》等唱片两张。
是年,同州梆子艺人王谋儿、李桂亭亦赴京搭班演出,主要上演剧目有《斩韩信》、《辕门斩子》、《十道本》等。
清宣统二年(1910)
华县张新春率同州梆子福盛班赴青海西宁驻班演出。主要剧目有《火牛阵》、《大劈棺》、《春秋笔》等。
是年,京剧始入陕西,成立*(左木右分)榆社,驻西安大湘子庙街浙江会馆演出,主要演员有武鸿升、倪永春、卢寅亮、王家榆、唐学寅等。上演的主要剧目有《状元媒》、《水淹泗州》、《空城计》等。
清宣统三年(1911)
蒲城张少云购买西安市钟楼东北隅、原属满城内的一片空地(即现在易俗社所在地),修建剧场,名宜春园,演京戏。
中华民国元年(1912)
1月1日,同盟会员杨西堂、李桐轩等,借陕西省议会召开成立大会之机成立陕西易俗伶学社,公举杨西堂、李桐轩为社长,张翔初为名誉社长,薛卜五、王伯明、孙仁玉为评议。以“辅助社会教育,移风易俗”为宗旨,开始改良戏曲工作。经费由募捐而来,事务所设在土地庙什字(巷名)。
8月,孙仁玉创作出秦腔时装戏《新女子叮嘴》。
11月,易俗伶学社(以下称易俗社)招收第一期学徒约五十人,称为“学生”,以别于旧戏班。学生以“中、华、民、国、秦、易、俗”排名,聘屈瑞堂为教练长,陈雨农、李云亭、赵杰民、呼延鑫等为教练。实行剧社、学校合二为一制。
是年,陕西省督军张翔初、师长张云山等人共同发起在西安创办汉调二簧科班“鸣盛学社”,社址设在南四府街忠义祠,拥有师生三百余人,为西安当时最大的科班。第一期招收了“鸣”字辈学员,其中有山鸣岐、刘鸣祥、张鸣峰、雷鸣震等人。
李金铭在长安县新筑镇创建秦中社,自任社长,乔老二等人任教练。
蒲城县德盛班(秦腔)“德”字辈演员出科,其中有李德印、王德孝、田德年等人。
中华民国二年(1913)
1月1日,易俗社在西安城隍庙戏楼举行首场演出,剧目为《新女子叮嘴》、《开国图》等。
本月,陕西省督军张翔初指示教育司于一年内月拨银三百两补助易俗社。各界也不断为该社捐资赞助。
2月,易俗社杨西堂、李桐轩社长离任赴京,张伯英(名钫,师长)、陈伯生为社长。该社事务所由土地庙什字移至盐店街八旗会馆。
3月,易俗社招收第二期学生,第一期为甲班,第二期为乙班。又聘党甘亭、阮遐龄等为教练。陈雨农带甲班学生首次到三原、泾阳、富平、淳化等县作巡回演出。
是年,华县白瑞生仿易俗社创建强聒社,自制新戏箱,自编新剧目,在城乡演出。剧目有《金莲痛史》、《剪发会》、《睁眼瞎》、《鸦片战纪》等时装戏。
中华民国三年(1914)
1月1日,由易俗社编辑出版的《易俗白话杂志》(月刊)创刊。采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体,发表戏剧理论、剧本等。
是年,惠春波等人在西安创办榛苓社,聘李云亭、梁箴、刘立杰、聂金铭、张寿全等担任教练。
孙仁玉的《青梅传》、《三回头》等剧由易俗社排练演出。
中华民国四年(1915)
3月,易俗社聘京剧教练唐学寅来社教习武戏。5月,该社第一期学生苏牖民、沈和中、马平民、刘毓.中、赵振华等五十四人毕业。他们是秦腔第一批新科班毕业生。
第二期学生刘箴俗以演《青梅传》在西安崭露头角。
10月,苏长泰仿易俗社在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创建长庆社,聘三斗金、梁箴、张寿全、王德孝、张海牛、陈葫芦等为教练,招收第一期学员刘光华、阎国斌、王禄林等四十余人。
孙仁五的《柜中缘》、《看女》,范紫东的《春闺考试》,李约祉的《庚娘传》相继由易俗社排练演出。
中华民国五年(1916)
西安山西会馆约蒲剧演员杨登云(艺名杨老六)、吕长林<艺名八百黑)、董银午、张贞祥等六十余人在西安晋华舞台演出。并同刘奎官的二簧班、同州来的秦腔班联合演出。节目有《通天犀》、《火烧皇姑庵》、《探阴山》、《东皇庄》、《西皇庄》等。
中华民国六年(191Z)
6月,西安二簧戏班剧场宜春园卖于易俗社,经过数月的改建,装置了转台,陕西省督军陈树藩为其题词“易俗社”。
10月,宜春园竣工后,首场演出孙仁玉的新作《复汉图》前本。
中华民国七年(1918)
1月,靖国军围攻西安城,攻打军阀陈树藩部。靖国军士兵成为各戏曲班社的主要观众。
7月,陕西省教育厅为易俗社颁发“陕西易俗社之钤记”。从此该社正式成为教育系统管辖的戏曲学校。
中华民国八年(1919)
1月,易俗社公布《管理学生规则》。以关岳庙街为本社,又在盐店街另立分社。
中华民国九年(1920)
9月,杨登云率蒲剧戏班第二次来西安,并再次与二簧戏班组织联合演出。
11月,易俗社将新编剧本八十五种,《易俗社最近办理状况》、《陕西易俗社章程》、报陕西省教育厅并转送国民政府教育部。
是年,南郑县朱万福出资,王庚子、彭庆德等人筹备并任教师,在本县创办汉调桄桄剧科班——五福班。
泾阳县汉调二簧“挂衣会”(二簧票友着衣演出组织)成立。
中华民国十年(1921)
1月8日,陕西省教育厅转发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内称:易俗社之《搏浪椎》、《王国树》、《小姑贤》、《将相和》、《张连卖布》、《露筋祠》等各种(剧目),命意取材,均有可取,尚不失改良戏剧之本旨……。易俗社成立多年,成绩卓著,办事诸人,热心毅力殊不可没。特发金色褒状,以资奖励。
春节期间,阎履初、阎秉初、阎重楼三兄弟于西安南院门“洗心所”演出秧歌剧《麦穗黄》。
3月25日,易俗社甲、乙两班学生组成演出团赴汉口演出。主要演员有:刘箴俗、刘迪民、沈和中、马平民、苏牖民、刘毓中、赵振华、路习易、王安民、李健民、阎振国等。评议会推举李约祉为汉口易俗分社社长,胡文卿为本社社长,师子敬为评议长。
8月,易俗分社在汉口借贷千余元在西会馆(山陕会馆)自建临时舞台。开幕式上由刘箴俗、沈和中等人演出孙仁玉创作的《女大王》。分社编辑的《易俗社日报》同时刊行,内容为戏单、启事、办社宗旨、剧评等。
12月,在汉口印刷出售秦腔剧本《鸦片战纪》、《韩宝英》、《柜中缘》、《三回头》、《春闺考试》、《软玉屏》、《天足会》等二十五种。
是年,三原县成立汉调二簧会,会首为留日学生、县教育局局长贾甫仁。该会不仅以自乐班形式清唱,还常常登台表演。剧目有《李密投唐》、《收姜维》、《乾坤带》、《四郎探母》等。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
3月26日,《易俗日报》刊登袁达三《说易俗社(一字狱)新剧》一文,指出“此剧系清同治年间实事,所写主人公万人杰去年因公由四川来鄂,曾在剧场演说,引起观众热烈反响。”
9月,武昌各界公请易俗汉口分社渡江演于商品陈列所。武昌文华、中华两大学请该社至校内演出。湖北省督军萧耀南,知名人士梁启超、黄炎培等人观剧后均有捐款与题赠,并建议该社留驻武昌。在此期间,还与欧阳予倩南通伶工学校进行艺术交流。欧阳予倩建议将该社剧目《软玉屏》、《韩宝英》改成京剧演出。
是年,南郑县汉调桄桄五福班第一期学生出科,开台戏有《甘露寺》、《黄金台》、《蝴蝶媒》等。后由彭庆德领班演出于陕南一带。
凌成佑在安康集合汉调二簧流散艺人组成同心汉剧社,设园买箱,演出于安康。
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
3月,易俗社学生成立了学生自治会,刘迪民为会长,王安民、刘毓中为副会长。
是年,易俗社举行十二周年纪念,演出了吕南仲新作《十二周年纪念八曲》。
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
7月,鲁迅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桐龄等,应西北大学校长傅桐之邀到西安讲学。16、17两日到易俗社观《双锦衣》(吕南仲编剧)前后本。
8月3日,鲁迅祝贺易俗社成立十二周年,捐资大洋五十元,并题赠“古调独弹”四字。
是年,辕师氏《西京梨园选秀集》出版,荟萃了二十三名秦腔演员:张秀民、刘毓中、沈和中、朱训俗、刘箴俗、杨理俗、王秉中、李景华、李健民、苏牖民、马辅民(即马平民)、刘迪民、张和易、高致中、种玉华、冯居易、路习易、王安民、汤涤俗、阎振国、赵振华、徐正国、韩佐国。
毛五卿兄弟仿易俗社在西安创办正俗社,延聘秦腔教练,招收学员。出科的演员有李正敏、靖正恭、康正绪、李正斌、康正中、李正满、萧正惠等人。
南郑县朱万福将五福班的戏箱转赠给“汉山王”白日照,领班长更换为方玉亭。
中华民国十四年(1925)
年初,秦腔丑脚演员苏牖民在武功县组织秦中社,西安刘毓中、王安民等搭班演出。
秋,秦腔须生刘立杰在西安创办秦钟社,自任社长,该社仿易俗社延聘教练,招收科班学生,出科的有刘易平(原名刘裕秦)、王斌秦、崔晓钟、王应钟、姜望秦、汤秉钟、惠醒秦等。
是年,姚丙胜在镇安县创办五福班(汉调二簧),鳌占魁任领班长,尹荣山任派师。主要演员有罗福娃、鲍受亭、张鸣顺、刘茂福等。
殡葬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胡励生(富平人),在华山玉泉院,西安易俗社、同义社等戏班演出十八台丧葬戏。
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
春节,韩城秧歌剧名丑建德儿和天保的秧歌剧班在薛峰川西村展开了对台赛。从农历正月直对到夏收,长达五个月之久。
4月16日,镇嵩军围攻西安,引起战乱。致使易俗社创作演出剧本散失严重,仅存十之二三。
8月1日,三原鹿原学人编译的日本波多野乾一《京剧二百年之历史》由上海启智印务公司出版。
是年,张海娃在澄城创办大鹏社(同州梆子)。主要演员有王赖赖、胡胡、宝生子、猛开花、六月仙、狮娃子等人。
由李游鹤、阎甘园发起的京剧票友广益娱乐社在西安成立,票友有吴*(左弓右支)一、李逸僧、封至模、周伯勋、陈介伯、李棣如、阎重楼等。社址在阎甘园家小剧场。先后演出了《珠帘寨》、《哭灵牌》、《群英会》、《贵妃醉酒》、《虹霓关》等戏。
易俗社花旦王天民以演《柜中缘》在西安崭露头角。
泾阳县二月养疾院古会时,南北两台同时演出秦腔、二簧。晚上放焰火,盛况空前。
中华民国十六年(1927)
2月4日,西安各戏曲班社在红城(即新城)演剧场演出,庆祝收回汉口、九江两处租界。
11月22日,西安易俗社安上电灯。从此,秦腔舞台上出现了电光布景。
12月22日,西安平民教育委员会召开第一期学员毕业游艺大会。明正社、正俗社、三意社、新舞台、易俗社各演剧一出,
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
6月22日,西安反日同盟会举行游艺募捐,各戏曲班社均有剧目参演。易俗社演出了《台湾割地恨》一剧。
9月18日,西安民乐园落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招待伤兵,由易俗社演出《打倒日本化》、《鸡大王》、《折桂斧》、《卖花女》等剧。
中华民国十八年(1929)
3月,国民党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对易俗社培养戏曲艺术人才,及编演新剧、移风易俗的成绩大加赞赏,捐资大洋百元以资鼓励。
3月,西乡县柳树店蒋兆寿妻发起妇女放脚,在沙河坎举办“大脚会”,请二簧艺人蒋长易演出《刘表起解》等戏。
5月20日,西安市民在革命公园召开反日大会。会后,易俗社演出《五卅恨》全本
6月3日、5日,西安市反日会举办游艺会,李于鹤、吕安魁参加演出,还有陈雨农的《二进宫》、刘毓中的《广寒图》,沈和中的《三回头》、何振中的《五典坡》等。
褒城县“林文科班”从四川广元返乡途中,被李刚五部(川北一带的土匪)拦截,强迫在宁羌演戏。
是年,商县屈相甫组建汉调二簧科班同顺班,出科演员有辛同焕、王同绪等。
王文臣在合阳创办同州梆子民生社,招收饥童三十名。许弓子任班长,马明灯、雷长太、拜家红、王赖赖任教练。
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
7月,易俗社举行成立十八周年纪念游艺会,陈雨农、刘正英、李怀坤等演出《大回荆州》,于松云、张怡然演出《上天台》,刘震寰、纪书元、林强武演出《过关见娘》,王天民、刘迪民、高符中反串《黄鹤楼》。
是年,冯钦哉接收西安榛苓社旧班底在大荔县创办了“牖民社”。后由秦腔名丑苏牖民领班,主要演员有颜春苓、王世杰、李笑侬、姜维新、王义民等。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
1月,封至模应聘到易俗社任教,同陈雨农合作,为庄正中、刘文中排练演出秦腔《白门楼》。
春,凤翔县陈村镇、宝鸡县贾村原、虢镇渭河南同演秦腔《断王霍霍》。
11月,易俗社刘文中在演《水淹下邳》、《奇双会》时,开始改旦脚齐鬓为花鬓。此后,这种旦脚化妆逐渐在秦腔班社中推广。
是年,汉调二簧艺人王安奎在西安创办庆义社(二簧科班),出科演员有刘子俊、冯子才、邵子福、董子杰等人。
汉调二簧票友、鼓师陈兰亭集资,在西安创办西安剧社,主要演员有王朝鉴(旦)、刘金荣(生)等人。
陕西关中大旱,秦腔青胜班(娃娃班)自长安翻秦岭入安康境,在汉阴县城、安康县城陕西会馆万年台演出,因其衣箱好,胜过当地二簧班。后沿江至旬阳城、蜀河镇、白河等地演出。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
1月,西安《新秦日报》“菊部春秋”,举行秦腔青衫选优活动,王天民、李正敏、屈振民、崔晓钟、姜瑶钟、杨实易、陆三民、王应钟、王文华、刘文中等入选。
5月,《西安民意》报刊出《王天民专号》,主要文章有骊樵的《王天民家世及其学艺之经过》,徐筱汀的《从荀慧生说到王天民》,封至模的《王天民的杀手锏》等。
5月中旬,国民革命军第十五路军总指挥马鸿逵邀易俗社赴河南信阳演出,并为该社捐款大洋两千元,购置新箱。
夏,易俗社应邀赴渭北吊儿嘴参加泾惠渠建成放水典礼,演出孙仁五专为这一水利工程编写的新作《泾惠渠》,以及《杀裴生》、《水淹泗州》等剧。同年腊月,易俗社乙班学生到三原县西渠岸演出十天,祝贺泾惠渠的建设成就。
9月11日,蒋介石为表彰易俗社移风易俗,改良社会,促进艺术表演,令陈果夫奖给该社大洋一千元,以刊印该社剧本,
18日,易俗社演出队全体演职人员在郑州参加“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大会,并演出《打倒日本化》、《焚嫁衣》等剧。
12月5日,易俗社赴北平演出。12日晚,该社在吉祥戏院演出《三知己》,齐如山、尚小云、杜丽云等前往观剧。
13日,北平国剧学会理事齐如山代表梅兰芳筵请剧界人士多人,在珠市口该会会址招待、欢迎易俗社全体演职员。
是年,袁老三在澄城县创办破帐班(同州梆子)。搭班演戏的有拜家红、王麦才、迷三县(即朱林逢)等。
国民大戏院在西安五味什字建成。先放电影,后改演京剧。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
1月3日,易俗社演出队离北平赴济南,《大公报》发表文章赞扬易俗社在北平的演出。王天民荣获“陕西梅兰芳”之誉。
民国二十三年(1934)
3月,凤翔县成立“风易社”,张景西任名誉社长,任道文任社长,分中路、西路两班演出秦腔。杨虎城、邵力子送匾祝贺。
7月,上海百代公司于西安首次为秦腔演员灌制唱片。计有王天民的《得意郎君》,雒秉华、王月华的《走雪》,刘迪民的《庚娘传》,耿善民的《谢安游山》,耿善民、高符中的《四郎探母》,王月华的《绿波修书》,黄执中的《杨氏婢》,赵杰民、雒秉华的《五典坡》,陈雨农的《断桥》。
净玉亭、李祥辅在歧山县创办凤鸣社(秦腔)。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
1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在陕南战役中解放宁强时,国民革命军三十八军军部秦腔剧团四十多人参加了红军。
2月至3月,红军文艺宣传队从川北来宁强县二郎坝为当地苏维埃演出。
春,上海百代公司二次赴西安为秦腔演员灌制唱片。计有王天民的《杨贵妃》、《宫锦袍》,杨令俗的《关中书院》,李可易的《绑子上殿》,米钟华的《杀驿》,萧润华的《打柴劝弟》。
夏,正俗社李正敏赴上海,由百代公司灌制了《探窑》、《赶坡》、《走雪》、《游园》、《血泪鸳鸯》、《断桥》、《店遇》、《黛玉葬花》、《二度梅》等唱片。
12日,毛泽东率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旗镇,陕甘苏区列宁剧团成立,杨醉乡任主任。
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936)
8月30日,天津新声评剧社首次来陕在西安南院门演出,主要演员有花月琴、孔殿娥、水铃花等,演出剧目有《杜十娘》、《二美争夫》、《王少安赶船》等。
9月17日,西安世界大舞台约天津明星评剧社四十余人演出,主要演员有曹金顺、孙桂君、张翠芳、筱玉兰、刘金芳、张淑卿、王月樵等。演出剧目有《桃花庵》等。
是年,马健翎在延安师范学校组织乡土剧团,创作演出小型秧歌剧《有办法》和秦腔《一条路》。
李正敏在西安创办正艺社,自任社长。并同薛再平组织敏平戏剧研究社(简称敏平社或敏社)。
山西李少白在西安创办唐风社(蒲剧)。主要演员有须生满娃、牛瑞亭,花面杨小别、八百黑、乔玉奎,小旦孙广胜、李玉兰、王存才、王元凯、白菊花,青衣南娃、韩青仙,小生董银午、张贞祥、王福奎等。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
西安事变后,兴安(安康)师范进步师生在“红五月”连续开展抗日救亡文艺宣传活
5月,易俗社由副社长耿古澄、评议封至模带队,应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之邀,赴北平演出。
本月蒲剧演员杨登云在西安创办晋风社(蒲剧),后转让给山西芮城王汉三领班。主要演员有阎逢春、张庆奎(须生)、筱月来、袁云龙(小生)、安娃(青衣)、王存才、筱兰香(小旦)、李金城、杨登云(花面)、阎才旺(丑)。
6月8日至17日,易俗社在北平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招待新闻界、戏剧界。并在怀仁堂、西苑、南苑、“哈尔飞”等剧院演出《山河破碎》、《还我河山》、《韩宝英》,受到抗日将士与各界的欢迎。北平《全民报》介绍该社在怀仁堂演出《韩世忠》的盛况,以及该剧的重要意义。
7月6日,上海胜利公司在西安花园饭店为三意社演员灌制唱片。计有骆福生的《四郎探母》、《岳母刺字》,杨金声的《二进宫》、《教子》、《鞭打芦花》、《别窖》,张寿全的《打鸾驾》、《明公断》,王庆民的《鞭打芦花》,苏哲民的《西湖借伞》,郭育民的《玉堂春》等,因抗日战争开始未能发行。
7日,封至模在《京报》发表文章,介绍改编上演《山河破碎》、《还我河山》的意图,说“我们只有大声呐喊着,山河破碎了!快还我河山吧!”当晚日军进攻芦沟桥,占领宛平县城,抗日战争爆发。易俗社立即离平返陕。
8月12日,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丁玲任主任,吴奚如为副主任,陈明为宣传股长,陈克寒为通讯股长。
20日,丁玲等一行四十多人赴晋西、晋北、晋东开展宣传演出活动,六个月走遍十六个县的六十多个村庄,辗转三千余里。宣传抗日,鼓舞军民斗志。
lO月19日,西安各界民众约两万余人汇集易俗社露天剧场,隆重纪念鲁迅逝世一周年,邓颖超演讲。
十二月,《松花江上》的作者,音乐家张寒晖带领西安二中、女中、女师等校学生组成的“斧头剧团”,深入到留坝、汉中、城固、西乡一带进行抗日宣传,演出《放下你的鞭子》、《流亡三部曲》等。
是年,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在延安成立。内设诗歌总会、文艺突击社、戏剧界救亡协会、文艺战线社、讲演文学研究会、大众读物社、文艺顾问委员会、抗战文艺工作团等组织。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
3月,丁玲带西北战地服务团由前方归来,路过西安,租用易俗社剧场作宣传演出。四个月后,服务团返延安时,易俗社赠送戏衣并召开联欢会送行。
4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工人代表大会的晚会上,看了秦腔《升官图》、《二进宫》、《五典坡》等戏,向工会负责人齐华说:“你看老百姓来的这么多,老年人穿着新衣服,女青年擦粉戴花的,男女老少把剧场挤得满满的,群众非常欢迎这种形式。群众喜欢的形式,我们应该搞,就是内容太旧了。”主席又转身对柯仲平说:“你说我们是不是应该搞?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柯仲平遂开始筹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
4月中旬,乡土剧团和群众业余剧团在延安火神庙联合演出《一条路》、《回关东》。
7月4日,柯仲平在延安乡土剧团和群众业余剧团基础上,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柯任团长,刘克礼任副团长,张季纯、马健翎任剧务主任,墨遗萍任教务主任。
是年,京剧艺人王元德、严古风(琴师)及妻柳棉卿(旦),来安康驻留,为城内京剧爱好者传艺,从学者日众。后组织了“京剧联欢社”。
是年,常香玉从豫抵秦,于豫秦剧院搭班演出。
京剧刘仲秋、郭建英、封至模等人为了宣传抗日,在西安创建夏声戏剧学校,以“振兴民族艺术,传扬华夏之声”为宗旨,以流亡难童为主要招收对象,先后培养六科学生。
评剧演员赵玉兰崭露头角,在西安组建评剧班社,领衔主演,演出剧目有《桃花庵》、《花为媒》、《杜十娘》等。
乾县张秦伯在该县创办秦腔新民社(后改为晓钟学社),聘杨安民、张景民、杨三老汉任教练,共招收培养三期演员。
日本侵略军入侵山西,为避日寇侵扰,山西梆子演员狮子黑、十三红、太谷三子、辫子红、元宝黑、虎头红、雷明亮等人,逃往陕北,自行组班演出。
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
西安战地中小学教师陕西服务团,到宁强县进行抗日宣传演出。
2月5日,柯仲平在《团结》杂志第十二、十三期撰文《民众剧团出发》,介绍民众剧团的下乡演出情况。
2月13日,民众剧团带《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回关东》等现代戏,从延安出发,途经延川、定边、盐池、志丹等地,步行二千五百华里,去为各地群众演出。群众称这次演出为民众剧团小长征。
是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派阿甲和任桂林到西安购买戏箱。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委在泾阳云阳镇组建七月剧团(秦腔),由斯曼尼(杨公愚)、洪涛任正、副团长。
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专署在泾阳县马家堡创办关中剧团(秦腔),由马襄(李宗阳)、王瑞荣、李娥等人负责。
绥德地区在原民间剧团基础上成立了绥德群众剧团,在团结艺人方面做出较好的成绩。
是年六、七月间,西安易俗社剧作家编出一批宣传抗日的剧目:樊仰山的《民族魂》、《血战永济》、《湘北大捷》,淡栖山的《民族英雄》,谢迈千的《红粉青萍》等开始上演。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40)
春,日军轰炸西安更加频繁,警报终日不能解除,各戏曲班社业务受到极大的冲击。
4月5日,鲁迅艺术学院平剧团(京剧)在延安成立,符律衡(阿甲)任团长兼研究科长,陶德康任教育科长,罗合如任演出科长,陈冲任指导科长。
7月11日,民众剧团由延安出发,经陇东分区的华池、庆阳,三边分区的定边、盐池,由志丹、安塞回延安,历时五个多月。
8月6日,樊粹庭率领狮吼旅行剧团(豫剧)到达西安。先后在山陕剧场、易俗社露天剧场演出《女贞花》、《三上桥》等剧。主要演员有陈素真、赵义庭等。
9月8日,张庚在《新中华报》发表长文《纪念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中国剧运的开展》,文章涉及到传统戏曲问题。
9月21日,在延安为庆祝百团大战的胜利举行联欢晚会,演出的节目有鲁迅艺术学院平剧团的《打渔杀家》,后勤政治部的《捉放曹》等剧目。
是年,秦腔演员李桂芳在西安创办光义社(秦腔)。
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高桂滋部成立猛进剧团(秦腔)。
延安“民众剧团”到关中分区宣传演出。
中华民国三十年(1941)
3月,易俗社由刘介夫带队,赴宁夏银川演出,并为宁夏觉民学社传授了该社剧目。
5月,陕西省戏剧专修班在西安成立,一切经费由教育厅拨给,封至模任班主任,张秦伯任教务组长,施葆璋任剧务组长,范紫东任编辑组长,
9月12日,延安业余平剧团在八路军大礼堂演出《风波亭》、《斩经堂》等剧。
10月1日至10日,陕甘宁边区戏剧协会延安工作委员会在延安举行戏剧节。除邀请延安戏剧界人士作各种报告、举行座谈会、出版壁报和特刊外,烽火剧团演出了《悭吝人》,鲁迅艺术学院平剧团演出了《宋江》、《宝莲灯》、《古城会》,抗战剧团、陇东剧团演出了《保卫家乡》,少年剧团演出了《它的城》、《公主旅行记》,边保剧团演出了《武家坡》,业余剧团演出丁《新木马计》。
秋,宝鸡河南同乡会会员黄志芳、姬志明、李生润领头集资,在汉中路修建河声剧院(即今宝鸡剧院)。竣工后由香玉剧社演出,故又称香玉剧院。
10月19日,延安戏剧界在青年俱乐部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部及平剧团、业余杂技团、西北文艺工作团、青年剧院、实验剧团、边保剧团、抗战剧团、烽火剧团、陇东剧团等代表五十余人参加。
11月20日,延安各戏剧团体招待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议员演出节目。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雷雨》,边保剧团演出《李秀成之死》,鲁迅艺术学院平剧团演出《打棍出箱》,军委平剧团演出《甘露寺》。
王秀兰以票友身份,在西安晋风社演出秦腔《柜中缘》,崭露头角,被该社收为正式演员。接着又演《戏叔》,大获成功,被誉为“八岁红”。
南郑县同乐班(汉调桄桄)先后由孙太正、田五德、杜文书、杨桂芳领班,在四川等地演出。
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942)
1月8日,国民党紫阳县党部书记雷声光倡建的“紫光剧团”在县政府成立。设话剧、秦腔、平剧、二簧四组,推举雷声光为团长。
中共中央调“八一剧团”赴延安演出,剧目有《三滴血》、《中国魂》、《石达开》。
2月,樊粹庭的狮吼剧团,由于主要演员的离团而陷入困境。后在旅陕河南同乡的支持下,招收了数十名豫籍难童,聘请韩盛岫等人为教练,在西安北关席棚内办起豫剧科班,苦心培育人才。
4月,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平剧团、业余平剧团、八路军一二○师战斗平剧团、胶东鲁艺平剧团联合筹备成立延安平剧研究院,首任院长为刘芝明。
5月,延安文艺界于2日至23日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在座谈会上作了讲话。
本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柯仲平、塞克、萧三、罗烽等响应毛泽东讲话的号召,召集戏剧座谈会。到会的剧团负责人、剧作家、导演、演员四十余人,就戏剧创作、普及与提高、深入生活、加强文艺工作者之间的团结等问题,进行了学习讨论。
6月27日,陕甘宁边区文委临时工作委员会召开延安剧作者座谈会,到会三十余人。会上提出:过去只演大戏,只演外国戏,看不起自己演的小戏,是一种应纠正的偏向。
7月,韩城县秦腔研究会成立。设服务股、音乐股,并招收演员四十余名。
8月14日,延安平剧院排演任桂林的《卢俊义》,卜三的《江油关》(渡阳平),李纶的《秦桧》,孙震的《瓦岗山》等新剧目。
10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在杨家岭新落成的中央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邀请各机关学校负责人及延安文化界戏剧界同仁参加指导,并举行五天招待演出,剧目有《翠屏山》、《甘露寺》等平剧。
11月,关中剧团和关警剧团合并,改名为关中八一剧团。严一农、石生芳任正、副团长,隶属关中警备区政治部,全团计八十余人。主演秦腔。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1943)
1月7日,为表彰关中八一剧团的功绩,中共中央办公厅赠舞台横额一幅,中央管理局赠绿色前幕一道等。
2月,易俗社在咸阳演出《紫金冠》时,国民党军官魏某强行给貂婵扮演者宋上华“披红”。宋因拒绝这一侮辱性的行为,竟遭五花大绑,演出被迫中止。
本月,延安举行盛大秧歌剧调出,有、鲁迅艺术学院身歌队、西北文艺工作团、民众剧团和群众业余剧社等单位参加。其中《兄妹开荒》由鲁艺演出,是延安整风后出现的第一个秧歌剧。
3月22日,中共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开会讨论戏剧运动方针问题。会议确定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的剧运总方针是“为战争、生产及教育服务”。为了贯彻这一方针,中央文委决定与西北局文委联合组成一个戏剧工作委员会,由周扬、柯仲平、张庚、王震之、钟敬之等组成。该委员会的中心任务是总结抗战以来边区戏剧工作经验,筹备戏剧工作会议,使以后边区剧运走上统一的道路。
3月,中共陕西关中分区调“裕民剧社”赴延安,与“民众剧团”合并。
4月18日,阿甲在《解放日报》撰文《关于平剧的接受遗产与服务政治问题》,主张把接受遗产与服务政治结合起来。接受遗产是为了服务政治,只有服务政治才能接受遗产。
4月19日,延安平剧研究院副院长柯仲平,传达中央文委决定和院长张经武关于改进平剧院的指示,强调改造旧平剧,创作新平剧。
6月,马健翎创作大型秦腔现代戏《血泪仇》,由民众剧团排练演出。
10月,中央党校大众艺术研究社集体创作平剧《逼上梁山》(杨绍萱、齐燕铭执笔),由党校业余平剧团排练演出。
10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
秋,毛泽东在延安枣园接见柯仲平、杨醉乡、马健翎时说:“你们是苏区的文艺先躯,一个抗战剧团,一个民众剧团,好象两个深受群众欢迎的播种队,走到哪里,就将抗日的种子撒播到哪里。”并说马健翎能“坚持文艺和群众相结合,走大众化的道路,深入根据地,大写根据地,连续创作和演出了《一条路》、《查路条》、《好男儿》等剧目。每到一地,一演就到天亮。这很好。既是大众性的,又是艺术性的,体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11月10日,延安平剧研究院为纪念十月革命节,发动新剧本创作活动。
11月21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召集各剧团负责人开会,李卓然部长作“一年来边区文艺运动的经验”总结报告,动员各剧团下乡。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民众剧团、西北文艺工作团、陕甘宁留守兵团政治部青年剧院、延安平剧研究院等积极响应。
是年,中共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委托绥德文联将大众等三个私人晋剧团改编为佳县晋剧团和米脂晋剧团。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
1月9日,毛泽东看了平剧《逼上梁山》后,给杨绍萱、齐燕铭写信赞扬:“你们做了很好的工作,我向你们致谢,并请代向演员同志们致谢!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你们这个开端将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开端,我想到这一点就十分高兴,希望你们多编多演,蔚成风气,推向全国去。”
2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为促进秧歌剧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延安杨家岭举行秧歌剧会演,鲁迅艺术学院、边区保安处等八个秧歌队参加演出。涌现出《兄妹开荒》、《张老太婆回家》、《边区军民》、《刘生海转变》等一批剧目和王大化、李波等演员。
3月21日,《解放日报》发表周扬的《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看了春节秧歌以后》,对文艺座谈会以后的秧歌运动作了经验总结。
4月28日到5月2日,中共西北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开会总结延安各剧团、秧歌队下乡经验,提出受奖秧歌、戏剧共三十一个。其中一等奖剧目有《血泪仇》、《模范战壕村》、《逼上梁山》、《拉壮丁》、《周子山》。
10月30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教工作者会议上,作题为《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的报告。指出“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在艺术工作方面,不但要有话剧,而且要有秦腔和秧歌。不但要有新秦腔、新秧歌,而且要利用旧戏班,利用在秧歌队总数中占百分之九十的旧秧歌队,逐步地加以改进。”
本月,《解放日报》发表丁玲《民间艺人李卜》一文,介绍李卜的艺术生涯。
11月16日,历时一月有余的陕甘宁边区文教大会闭幕。大会通过《关于发展群众艺术的决定》。提出:必须大力在群众中发展新艺术和改造旧艺术,使新艺术在边区建设中发挥它的力量。大会奖励了一批成绩优秀的文化工作者和团体。马健翎、杨醉乡、刘志仁获个人特等奖,民众剧团获“特等模范”奖旗,马健翎还荣获“人民群众的艺术家”的称号。
是年,王富华(又名求求娃)在千阳县创办西府秦腔复兴社。
崔兰田等一行来西安演出,并创办了兰光剧社。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945)
1月26日,延安平剧研究院在中央党校礼堂彩排由任桂林、魏晨旭、李纶等人创作的新剧《三打祝家庄》。
2月22日,《三打祝家庄》在延安公演,《解放日报》发表公演消息时,赞扬它是“很有政策教育意义”的一出戏。毛泽东也写信向作者、导演、演员们祝贺,说“我看了你们的戏,觉得很好,很有教育意义。继《逼上梁山》之后,此剧创造成功,巩固了平剧革命的道路。”
本月,陕甘宁边区保安处业余文艺工作团为庆祝春节,排演袁静新编的秦腔剧《刘巧儿告状》。
2月27日,西安易俗社在露天剧场举办高跷、社火、焰火晚会,由于国民党军士兵闹事引起混乱,造成观众数十人伤亡。
6月,刘光华、骆彦等人在三原县成立尚友社(秦腔)。不久迁居西安,选择东木头市为社址并修建剧场。
7月19日,易俗社成立以“互策互励互助互爱”为宗旨的学生励进会,张镇中、王蔼民任正、副会长,萧润华任书记。
8月15日,日本昭和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解放区、国统区一片欢腾。平利县城关业余剧团演出二簧戏《胜利荣归》。
10月23日,延安平剧研究院为庆祝苏联十月革命节,演出了该院王一达新编的《武松》(前后两部)。
11月,民众剧团为庆祝十月革命节,公演钟纪明、黄俊耀、李文汉、王自新等人新编的秦腔现代剧《官逼民反》。
是年,西安汉剧业余研究会在府学巷恢复活动,举张翔初为名誉会长,夏子欣为会长,张九如为副会长。
中华民国三十五年(1946)
1月1日,延安各界在杨家岭中共中央大礼堂举行团拜晚会,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了《武松》。毛泽东、朱德、刘少奇观看了演出。朱德、刘少奇在晚会上讲话,号召大家放手发动群众,保卫和建设解放区。
6月13日,国民党胡宗南部队乘西安各戏班夜戏尚未结束,到戏园强拉壮丁,全市陷入一片混乱,不少演职人员连夜逃离西安。
6月29日,延安八路军总部举行晚会,欢迎国民党中央航空第八大队三十五中队机长刘善本驾机起义,由延安平剧研究院演出《三打祝家庄》。
是年,解放战争开始后,延安专业演出团体,为配合解放战争宣传需要,大都随部队奔赴前线演出。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1947)
1月5日,延安平剧研究院为迎接春节赶排《镇关西》和杨绍萱改编的《中山狼》。
春,布景设计师陶渠带学生由河南来到西安。首先与易俗社合作排演了大型古典剧《韩宝英》,接着创办了光武布景公司,发展到百余人,为几十个剧团绘制了布景。
7月,易俗社学生励进会编印《陕西易俗社革新运动专刊》,萧润华撰文《三十年来之秦腔》。
10月,西北文艺工作团,民众剧团、绥德文艺工作团等深入农村参加土地改革。
12月1日,《边区群众报》副刊第三期刊登钟纪明的《总攻击的前夜——记民众剧团在西北前线的生活之一》。中华民国三十七年(1948)
1月,民众剧团为配合部队进行新式整军,进行“诉苦”和“三查运动”,并排演了马健翎的新作《穷人恨》。
3月11日,彭德怀在洛川冒雨同军队、群众看《穷人恨》之后,给剧团写信说:“你们演出的《穷人恨》,为广大贫苦劳动人民、革命战士所热烈欢迎,成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的有力武器,望继续深刻体会群众痛苦,创作出代表群众要求的更多新剧本。”王震看戏后也给马健翎写信表示鼓励。
4月5日,西北局召开陕甘宁边区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到会的有张季纯、马健翎、李季等四十余人,对一年来的边区文艺活动及今后如何配合解放大西北战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会议对开展新区文艺工作作了三项决定:一、西北文艺工作团一、二两团及联政宣传队出发新区工作;二、充实各文工团和剧团中的创作小组;三、筹办《群众文艺》刊物。西北局书记习仲勋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配合西北人民解放军,枪杆子到哪里,笔杆子到哪里,动员广大人民为反蒋、胡,反封建而斗争。
l0月,豫剧演员常香玉在西安组建香玉剧社,自任社长,赵义庭任副社长,主要演员有马兰香、李兰菊等。
是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文工团在陇县演出《鱼腹山》、《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兄妹开荒》等剧目。
西安上林社与晓钟戏校合并组成秦腔晓钟剧校,出科学生有任哲中、刘亘天、吕凝馨等。
1949年
春,西安各戏曲团体遭到国民党警、宪、特、税等的严重盘剥勒索,税捐名目繁多。诸如娱乐税、印花税、义务警察捐、基干国民兵服装捐、慰劳鞋袜捐、柴炭捐、训练捐、清洁捐等。
4月,柯仲平、马健翎、钟纪明、张云等赴北京参加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会上马健翎作了《我对地方戏的看法》的发言,总结了民众剧团十二年间创作演出革命戏曲(秦腔、眉户)现代戏的经验。
4月,铜川解放,关中八剧团在五里铺老矿务局体育场宣传演出多日,节目有《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等。
5月,周扬主编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出版,收编了马健翎的《十二把镰刀》、《血泪仇》、《大家喜欢》、《保卫和平》、《穷人恨》等剧目。
5月20日,西安城解放。
6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调入西安,演出了《血泪仇》、《穷人恨》、《大家喜欢》等戏。并更名为西北民众剧团,直接由西北军事委员会文化部领导。
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处召开电影戏剧界座谈会,征询对歌剧《白毛女》、秦腔《穷人恨》的意见。
9月13日,易俗社举行理监事和学生励进会联合选举大会,选出社务委员十五名,马彦种为主任委员,萧润华、李约祉为副主任委员,高培支为教务主任。田益荣代表西北军事委员会戏曲改进委员会勉励当选委员共同努力,改进社务。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1月,程砚秋来西北考察,在西安骡马市梨园会馆的石刻中,发现汉调二簧供奉老郎的碑文。
1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五十五师政治部文工团在安康老城体育场演出新歌剧《白毛女》、《刘胡兰》等。
12月25日,易俗社举行社员常年大会,选举社务委员和正副社长。选举结果,杨公愚任社长,高培支为副社长,张季纯、马健翎为社务委员。
是年,眉户剧《十二把镰刀》参加了世界第二次青年联欢节,在布达佩斯和莫斯科等地演出。
1950年
1月7日,西安市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成立。
1月30日,西北艺术学院成立,院长柯仲平、副院长亚马、张季纯。下设:文学、戏剧、美术、音乐、舞蹈等五个系。
3月2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文教厅转发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第一次民主评定的可演与停演剧目,可演剧目有《穷人恨》、《血泪仇》、《官逼民反》、《保卫和平》、《大家喜欢》、《北京四十天》、《黄巢》、《三打祝家庄》、《鱼腹山》、《斩马谡》、《陆文龙》、《廉颇与蔺相如》等二百二十三个;停演剧目有《马义救主》、《杨氏婢》、《黄河阵》、《探阴山》、《大劈棺》、《杀子报》等六十三个。
S月中旬,西北文化部戏曲改进处成立。特约碗碗腔艺人杜升初(一杆旗)到部,口述剧本三十多本,均被抄录保存。
7月22日,程砚秋再度来西安,对地方戏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在汉调二簧“大众剧社”看戏,观赏了安康汉调二簧旦脚杜玉华的演出,亲赠杜化妆“头面”一副及缀有“汉调之光”的锦旗一面。
7月23日,西安戏剧界举行反美宣传运动周。
9月12日,西北戏剧工作者协会在西安成立。
10月,西北文化部开展戏曲调查,从西安搜集戏曲剧本五百多种,剧作家照片三十多幅,名艺人剧照四十多幅,其他戏曲实物计一千余件。
11月,易俗社演员王天民以秦腔代表的身份,随西北代表团赴京参加了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戏曲工作会议。
11月30日,陕西省文教厅设立文化科,主管全省文化艺术工作。
12月31日,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赵伯平发表《关于易俗社改进工作建议》。
是年,易俗社陆续排演《保卫和平》、《大家喜欢》、《刘胡兰》、《模范农家》等现代剧。
9月,陕甘宁边区戏剧工作委员会及音乐工作委员会合编的《秦腔音乐》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51年
1月14日,西安戏剧界一千四百余演职人员参加义演,筹集资金,慰劳赴朝中国人民志愿军。
1月2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发放戏剧改革奖金人民币(旧币)二千九百九十万余元,奖励易俗社、狮吼剧团、三意社等二十七家剧社、团体和六十四名戏剧工作者。
5月5日,中央政务院发布《并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7月13日,西安易俗社举行大会,庆祝政府接管。这是陕西省第一个接管的戏曲团体。习仲勋、汪锋、赵伯平等领导,以及西安戏剧界人士数百人出席。
7月27日至29日,陕西省西安市民主人士、文艺干部孙蔚如、杨子廉、马平甫、张锋伯、成柏仁、张翔初、杨晓初、范紫东、封至模、樊粹庭、柯仲平、马健翎、杨公愚等为抗美援朝组织捐献义演活动,苏育民、何振中等演员参加了演出,共收入人民币五千多万元。
8月7日,为抗美援朝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常香玉率香玉剧社从西安出发,赴全国各大城市巡回演出。
10月18日,西安市举行1951年进步戏曲团体及艺人颁奖大会。受奖的有易俗社、狮吼剧团、三意社等四个团体和十九名戏曲演员。
11月,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主办的戏曲资料展览在西安举行。共展出秦腔传统剧目八百余种,豫剧剧本十余种,解放前后西安等地创作的秦腔、眉户、豫剧、京剧等剧目五十多个,剧照五十余幅,戏曲界活动照片四十余幅,秦腔名艺人剧照五十余幅。其他照片四百余幅。陈列有关戏曲唱段录音、报刊评介、剧本草稿、名艺人书画、参考资料等千余件。
1952年
2月7日,香玉剧社赴全国巡回演出归来,超额完成了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的计划,计捐献人民币(旧币)十五亿二千零八十六万七千八百元。
4月10日,庆祝香玉剧社胜利完成支援抗美援朝演出献机任务颁奖大会在西安隆重举行。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团长,朝鲜人民军访华代表团团长等到会讲话,并给常香玉授旗。
5月31日,西北民众剧团、西北实验剧校、西北文化部戏改处合并,成立西北戏曲研究院,马健翎任院长。
6月,西北戏曲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在西安成立。刘毓中、安鸿印、王文鹏、杨金声、苏育民、李正敏、阎国斌、范紫东、王绍猷、谢迈千、封至模、马健翎、田益荣、黄俊耀、柳风、姜炳泰、杨公愚等担任委员。
9月25日,由西安易俗社、西北戏曲研究院、香玉剧社,以及从本省和甘肃等地选调的秦腔演员,组成西北戏曲演出团赴京参加首届全国戏曲会演。所带节目有秦腔《一家人》、《游龟山》、《卖画劈门》、《拷红》、《打柴劝弟》;豫剧《花木兰》,眉户《十二把镰刀》等。主要演员有常香玉、刘毓中、苏育民、李正敏、王天民、宋上华、史雷、黄俊耀、刘易平、田德年、孟遏云、张云、杨金凤、田林、张新华、张彩香、余云、王景民、刘全禄等。
12月20日,西北演出团返回西安。代表团在京共演出五十余场。常香玉获荣誉奖,刘毓中、苏育民等获演员一等奖,马健翎改编的《游龟山》获剧本奖;秦腔《游龟山》、豫剧《新花木兰》获演出二等奖;秦腔《一家人》获演出三等奖。
是年,西安市人民政府决定每年拨款二万余元,救济、赡养秦腔艺人王文鹏、晋福长、安鸿印等三十余人。
1953年
2月11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成立。
23日,陕西省第一届民间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开幕。历时四十五天,有一百五十四人,二十二个剧种,八十四个剧目参加演出。
4月1日,由西安易俗社、香玉剧社等四个团、社组成的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文艺工作团第五团赴朝慰问演出。
7月1日,陕西省文教厅发出撤销渭南、宝鸡、安康三个专区文工团,并将商洛、榆林两专区文工团整编为专业剧团,
6月4日,西北局文化部召开专业剧团整编工作会议,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剧团实行民族化、专业化、企业化的改建方针。鱼讯在会上作了报告。
9月4日,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成立。
9月20日,西安市文艺政策讲习会结束。该会由西安市文教局、西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合办,从1949年8月开始,先后举办四期,每期两个月至半年,学员总计一千四百一十九人,以戏曲艺人为主。
9月30日,陕西省戏曲修审委员会成立,主任马健翎。
10月8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二总分团文艺工作团出发。团长钟纪明。
1954年
1月19日,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慰问团第二总分团文艺工作团返回西安。该团在朝鲜进行了三个多月的慰问演出。
2月11日至12日,陕西省抗美援朝分会在西安举行扩大会议,决定邀请西北戏曲研究院,香玉剧社,西安五一剧团,西安易俗社,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眉户剧团,
汉中红星歌舞剧团及延安、绥德、榆林三个专区剧团,组成文艺工作团,随全国“慰问解放军第二总分团”赴西北各地慰问演出。许广平任总分团团长,杨明轩、程伯仁任副团长。
4月4日,范紫东追悼会在其住宅举行。西北文联主席柯仲平致悼词,对其一生的创作与论著进行了评价。
5月9日,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公布第一批审定的流行剧目,其中本戏有:《三打祝家庄》、《劈山救母》、《木兰从军》、《游龟山》、《江汉渔歌》、《还我河山》、《赤壁鏖兵》、《赤胆忠心》、《新九件衣》、《和平使者》、《铡美案》等六十八个;折戏有:《打柴劝弟》、《拷红娘》、《烙碗计》、《女斩子》、《打镇台》、《黑叮本》、《黄鹤楼》、《放饭》等九十七个。
5月28日,西北音乐工作者协会、西北戏剧工作者协会在西安联合举办民间音乐观摩会,西安易俗社、尚友社、三意社等演出了秦腔、眉户、汉剧等十九个节目。
6月8日,西安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会公布第二批审定的流行剧目。其中本戏有:《投笔从戎》、《葫芦峪》、《武大郎之死》、《乾坤鞘》、《麒麟山》、《黄巢》、《翠娘盗令》、《出棠邑》、《守扬州》、《重耳游列国》、《玉堂春》、《卖油郎》、《贩马记》、《凌云志》、《南阳关》、《两狼山》、《火牛阵》、《软玉屏》等二十八个;折戏有:《苟家滩》、《白叮本》、《拷寇》、《抱妆盒》、《双背鞭》、《考文》、《九江口》、《三打店》、《斩单童》等十八个。
6月25日,西北戏曲工作者协会在西安召开《梁秋燕》座谈会。
8月10日,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于8月4日在西安召开的西北戏曲工作者座谈会结束。会议根据中央文化部关于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领导和管理指示,讨论和研究了上演剧目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10月26日,西北大区撤销,在西北行政委员会文化局和陕西省文教厅文化处的基础上,成立陕西省文化局。鱼讯任局长。
是年,全国对《游西湖》秦腔改编本开展讨论。
1955年
4月1日,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陕西省眉户剧团合并,成立陕西省戏曲剧院。马健翎任院长。
4月8日,西安“五四”剧院落成。由梅兰芳题署院名。
5月30日至6月4日,陕西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国营剧团团长会议。会议着重研究了如何贯彻中央文化部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的指示等问题。
本月,秦腔演员苏育民、孟遏云、萧若兰、张新华等赴北京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戏曲演员讲习会。
7月1日,西安市流行剧目修改审定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审查上演剧目的暂行办法》(共六条),经陕西省西安市人民委员会核准,开始实行。
本月,西安市流行剧目修改审定委员会经陕西省西安市人民委员会核准,名称改为西安市戏曲修审委员会。
夏,香玉剧社迁回河南。
8月4日,陕西省文化局发出关于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工作的补充通知和陕西省民间职业剧团登记实施方案(修正草案)。
1956年
1月17日,上海新新越剧团迁址西安演出,更名为西安市越剧团。
2月28日,陕西省文化局发出关于贯彻全国国营剧团实行企业化座谈会精神的意见。
2月20日至25日,陕西省首届职工业余文艺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参加演出的各地代表四百五十人,九十六个节目。五十九个节目获得大会奖励,六十名演员获个人奖,并选出《扯布证》等七个节目,准备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大会。
3月29日,为支援工矿、农村文化建设,西安市文化局动员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等剧团戏曲工作者一百八十六人,支援本省白水、延安等九县和甘肃玉门、张掖等地剧团工作。
6月15日至7月,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参加的有西安市、直属县(市)及各专区的十二个观摩演出代表团,包括三十七个演出团,十八个剧种,一百四十五个节目,与会观摩、演出代表、特约老艺人、中央及兄弟省来宾及大会工作人员共达二千七百五十五人。会议期间陕西省委第一书记张德生接见了名老艺人和演员代表,省委书记赵伯平和省长赵寿山在大会上讲了话。《陕西日报》于6月15日和7月27日分别发表了《为进一步发展我省戏剧事业而努力》和《让戏剧花朵开得更鲜艳美丽》的社论。五百余名优秀的剧作者、导演、演员、音乐工作者和舞台美术工作者,获得了大会的奖励。
8月,陕西省文化局举办西府秦腔名老艺人演出。李嘉宝等二十二人,在西安演出《抱琵琶》、《斩韩信》等四十多个剧目。
秋,西安戏曲界学习贯彻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精神,开展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工作。
11月5日,陕西省文化局举办的“陕西省戏曲导演讲习会”开学,樊粹庭、苏育民、李正敏、封至模、黄俊耀、柳风、姜炳泰等被聘为教员。
11月19日,宝鸡市人民委员会拨款一万元,成立宝鸡市西路秦腔演出队。
是年,《西安戏剧》发起关于秦腔改革的讨论。
长安书店并入陕西人民出版社。该店解放后共出版四百零八种戏曲剧本。
1957年
1月31日,陕西省戏曲剧院将皮影戏碗碗腔搬上舞台,实验演出传统剧《金琬钗》。
本月,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成立。柳风任主任。
本月,陕西省戏曲学校成立。省文化局副局长罗明兼任校长。
3月5日,陕西省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总结了陕西省首届戏剧会演大会以来挖掘、整理与排演传统剧目工作的经验,并讨论了挖掘工作的安排意见。有关材料统计,全省共挖掘传统剧目二千二百七十四个,已上演的五百多个。会议还提出了一些争论问题,主要是方针方面的问题和对秦腔《周仁回府》、《抱烙柱》、《白玉楼》、《扑池送亲》、《斩单童》以及豫剧《阴阳铡》的学术性争论。
4月1日,陕西省文化局在华县举办眉户戏展览演出会。十四个县一百三十余名老艺人参加了演出。
4月12日至15日,陕西省文化局在西安举办眉户老艺人展览演出。参加演出的老艺人有车纪全、程雨花(一枝花)、蒋玉华(水水娃)、景瑞亭、索树生、周春祥、靳汝甲、文玉舟、郗盖娃、常同喜、党升才、王善述等,演出的节目有《黑风洞》、《狐狸缘》、《火焰驹》、《钉缸》、《三疑记》、《走南阳》、《拷打林英》、《徐赞退兵》、《老换少》、《张连卖布》、《安安送米》、《梅降雪》、《张古董借妻》、《陈兴打母》、《相面》等。
4月27日,田汉在西安向文艺界作关于戏剧工作的报告。
4月至5月,《陕西日报》开辟“秦腔艺人和秦腔爱好者谈秦腔改革”专栏,发表李静慈、苏育民、王绍猷等人文章多篇。
6月7日,西安易俗社召开座谈会,纪念陈雨农逝世十五周年。座谈会对陈雨农作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他是秦腔艺术的功臣。
7月3日,应四川温江专区汉剧团邀请,西安市汉剧文艺研究会吸收山鸣歧、刘鸣祥、邵子福、冯子才、何子善等十人为该会会员,赴温教学并演出。
秋,陕西各地进入反击右派分子运动。西安戏曲界把李瑞阳、杨鹤斋、刘尚达等人错定成资产阶级右派分子,并进行大会批判。
8月1日,尚小云率剧团来西安演出。
9月15日至10月14日,梅兰芳率剧团来西安演出(见图)。
本月,为在全省戏曲界开展“排演一个好戏”的运动,陕西省文化局组织部分专区(市)、县剧团分别来西安汇报演出。
10月14日,为拍摄第一部秦腔彩色影片《火焰驹》,陕西省秦腔电影剧团正式成立。杨公愚任团长,苏育民任副团长;刘毓中、苏育民、封至模、惠济民任舞台剧导演。主要演员有刘毓中、苏育民、孟遏云、周辅国、萧若兰、樊新民、雷震中、萧玉玲、陈妙华、李应贞等。
11月24日,西安市召开戏曲界社会主义大辩论大会。马健翎作《在党的领导下西北的戏曲一天比一天繁荣》的发言。
是年,合阳新生剧团首次将线戏《金凤钗》搬上大舞台。
1958年
3月17日,陕西省文化局发出关于在全省剧团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大辩论及整风运动的通知。
4月28日,秦腔彩色影片《火焰驹》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见图)。
5月26日,周信芳来西安演出。
7月26日,绝迹于舞台四、五十年的同州梆子,经过陕西省戏曲学校师生挖掘、抢救,重新于西安演出。
10月25日至11月22日,陕、甘、宁、青、新五省(自治区)第一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观摩演出代表团五个,共三十七个演出单位,十五个剧种。观摩演出剧目四十九个,其中现代剧三十七个,历史剧十二个:展览演出剧目二十二个,其中现代剧五个,传统戏十七个。陕西代表团演出的戏曲节目有秦腔《一罐银元》、《大字报》、《人民公社好》、《张秋香》、《蟠龙峪》、《跃进之歌》,豫剧《长征》,眉户《鹰山春雷》,端公戏《鲤鱼招亲》、《吹鼓手招亲》、《赶工》、《七错》,花鼓戏《种核桃》,陕南道情《一文钱》,碗碗腔《重台》,越剧《跃进中的曙光》,晋剧《墙上记帐》、《除夕之夜》,汉剧《朝阳沟》等。大会观摩演出代表、观摩代表以及中央有关部门和北京、广西、山西、四川等十多个省(市)的代表,共二千一百余人。李启明致开幕词,张华莘作重要讲话。文化部副部长刘芝明莅临指导。大会期间,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罗合如作题为《戏曲表现现代生活的几个问题》的专题报告。闭幕式上,鱼讯作大会总结报告。
11月,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组成。总团长罗明。下设第一分团(由西安易俗社组成),第二、三分团(由陕西省戏曲剧院二团、眉户碗碗腔团组成)。全团共一百九十八人。主要演员有刘毓中、田德年、刘易平、宋上华、孟遏云、樊新民、马蓝鱼、李应贞、李继祖、陈妙华、萧若兰、李瑞芳、王玉娴、吴德等。本月7日赴京。
11月2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成立。马健翎当选为主席。
本月,《秦腔唱腔选》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12月7日,中国音乐家协会请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为北京音乐界专场演出了碗碗腔《借水》,秦腔《卖水》、《鬼怨》,眉户《梁秋燕》。
是年,富平县剧团首次将阿宫腔《玉瓶赠金》搬上舞台。
1959年
1月6日,陕西省戏曲赴京演出团胜利归来。在京先后进行了四十二天的汇报演出,返陕途中应山西省邀请,在太原进行了十天的访问演出。该团在京演出秦腔《三滴血》、《火焰驹》、《赵氏孤儿》、《游西湖》、《窦娥冤》、《一罐银元》,眉户剧《梁秋燕》、《鹰山春雷》,碗碗腔《金琬钗》、《白玉钿》等剧,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情鼓励和文艺界专家们的好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员。梅兰芳、欧阳予倩、田汉、马少波等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给演出团以很高评价。
陕西省戏曲学校道情班、长安人民剧团先后将关中道情搬上大舞台,演出《隔门贤》。
2月25日,陕西省戏曲学校举行晚会,欢迎尚小云落户西安,任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
本月,兴平县戏曲剧院一团首次将弦板腔搬上大戏舞台,演出根据同名越剧改编的《丑人计》。
本月,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巡回祖国各地公演,并赴海防前线慰问演出,以陕西省戏曲剧院、西安易俗社部分演职员为基础抽调西安、宝鸡、咸阳等地区秦腔剧团的个别优秀演员,组成陕西省戏曲演出团。演出团节目有秦腔《三滴血》、《赵氏孤儿》、《游西湖》、《火焰驹》、《庚娘传》、《秦香莲》、《京兆画眉》、《春闺考试》等,眉户剧《梁秋燕》、《曲江歌女》,碗碗腔《金琬钗》、《白玉钿》。主要演员有刘毓中、苏育民、孟遏云、樊新民、马蓝鱼、李应贞、李继祖、陈妙华、萧若兰、李瑞芳。9月20日启程赴京。赵守一任团长。
9月22日至10月21日,陕西省文化局在西安举办“陕西省艺术表演团体献礼演出展览月”。戏曲剧种有秦腔、碗碗腔、关中道情、弦板腔、端公、八岔、京剧、豫剧、同州梆子、汉调二簧、线戏等。尚小云、徐碧云参加了献礼演出。
10月29日,尚小云将自己四十年来所购置的戏剧服装、道具等共七百五十五件,及收藏的一批宋、元、明、清书画捐献给陕西省戏曲学校,捐赠仪式在省戏校隆重举行。张汉武、鱼讯、姜炳泰、郑伯奇等出席,西安戏剧界代表和省戏校全体师生参加了捐献仪式。
11月,铜川矿务局业余文工团赴京参加全国煤矿第三届职工业余文艺调演,演出眉户剧《张连卖布》、眉户对唱《献礼》、《挂红灯》、《矿工赞》等节目。
冬,大荔碗碗腔剧团调省培训,在此期间,于省戏曲剧院排练场演出《二度梅》,招待宋庆龄副主席。于丈八沟礼堂演出《兵火缘》,招待陈毅、薄一波、潘自力等领导人。
《陕西戏曲在北京演出评论集》由东风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1960年
1月1日,陕西省文化局举办的“汉中专区戏曲展览会”在汉中市开幕。后赴城固、洋县等地展览演出,展览范围包括大小十七个剧种十年来的变化。
本月,陕西省戏曲学校艺术总指导尚小云春节为西安观众演出京剧《梁红玉》、《双阳公主》。
陕西省第二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开幕。共十七个演出代表团,二千二百七十个人,演出一百八十个节目。
2月10日,铜川市文教局、市总工会举办铜川市第一次职工业余文艺会演。铜川矿务局、陕西煤炭建设公司、铁路工会等五个系统、四百四十九名男女职工参加演出。演出秦腔、眉户、豫剧、小演唱等七场共八十三个节目,其中职工自编自演的五十六个。十七个节目获创作奖。
3月15日,陕西省文化局在西安举行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大会。参加演出的有十四个代表团一千多人,新搬上大舞台剧种十九个,节目三十多个。
陕西省新搬上舞台剧种会演大会公演。西安市代表团演出关中道情《墙头马上》,铜川市代表团演出阿官腔《王魁负义》,安康代表团演出陕南道情《木匠迎亲》、紫阳民歌剧《嫁嫂失妻》,大筒子戏《赶会》,乾县代表团演出弦板腔《九连珠》,渭南代表团演出碗碗腔《火焰驹》,韩城代表团演出线戏《白汗衫》。
大荔碗碗腔剧团在西安人民剧院专场演出《兵火缘》,招待日本“前进座”剧团全体演职员。
4月5日,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大会在西安隆重开幕。参加会演的有省、市和专区以及县的二十二个代表团,近二千人,甘肃、青海、山西、河南及宁夏等兄弟省(区)和陕西省各专、县(市)文化单位派员前来观摩。会演共三十六个晚会的节目,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剧有秦腔《攻不破的防线》、《全民大奋战》,陕南道情《捷报飞传迎新春》,眉户《红旗炊烟》、《满堂红》,晋剧《庆春节》,花鼓《人民公社十盏灯》,汉剧《老王卖瓜》等。传统剧目有秦腔《三滴血》、《白蛇传》,京剧《长平之战》、《搜孤救孤》、《车轮大战》,蒲剧《铡判官》,汉剧《梁红玉》,西府秦腔《搬石头》等。一批青年戏曲演员获青年演员奖。
本月,陕西省文化局在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期间,举办了戏曲音乐干部训练班和舞台美术训练班,以及演员训练班。演员训练班学员多系会演中获奖的女青年演员,主要学习继承尚小云、徐碧云的表演技巧。
5月9日,陕西省戏曲演出团赴京献礼及赴福建前线慰问和巡回演出归来。该团先后到达北京、南京、无锡、苏州、上海、杭州、福州、莆田、泉州、厦门、南昌、广州、武汉、成都、重庆、遵义、贵阳、昆明、南宁等二十多个大、中城市,演出七百二十一场(次)。各地报刊先后共发表评介文章及消息报导二百八十多篇。在京献礼演出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中央各部门的领导以及文艺界负责人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职员。
本月,陕西省职工文艺代表团赴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会演。
6月28日至7月1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在西安联合举办“西安戏剧界反美宣传节目展览演出”。
7月1日,西安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合并成立西安秦腔剧院,下设一、二、三个演出团和演员训练班、舞台美术制作工厂。
7月10日,秦腔古典剧《三滴血》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正式开始拍摄。影片演员由西安市秦腔剧院一团主要演员刘毓中、孟遏云、樊新民、陈妙华、萧若兰等担任。杨公愚任艺术顾问。
10月17日,陕西省京剧团、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在西安联合演出,尚小云演出了《梁红玉》等剧。
是年,道情戏《一文钱》由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为电影艺术片。
1961年
4月,陕西省文化局先后在延安、汉中和宝鸡等地分别召开全省剧团工作会议,研究讨论如何全面提高创作和演出质量问题。
陕西省一批旦脚演员拜尚小云为师。计有王君青、王玲五、王艳秋、李瑞芳、马蓝鱼等一百三十二位。
5月3日,陕西省京剧团、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组成演出团,在尚小云率领下,赴延安慰问演出。
本月,尚小云先生,率陕西省京剧团到铜川,在红星剧院演出《梁红玉》、《武家坡》等剧目,演出十多场,票价一元,争购一空。
本月,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组成的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罗明任团长。
6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邀请西安地区秦腔名家首次座谈秦腔表演艺术的流派问题。
9月2日,陕西省同州梆子实习演出团赴京汇报演出归来。该团在京演出《破宁国》、《石佛口》、《辕门斩子》等剧目受到好评。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贺龙等以及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演职员。梅兰芳七次观看演出,并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评介《破宁国》的文章,赞誉王赖赖在《鼓滚刘封》中扮演的张飞为“活张飞”。是日,演出团在西安公演。
9月,陕西省文化局决定由铜川市戏曲剧院阿宫腔剧团、大荔县戏曲剧院碗碗腔剧团组成“陕西省阿宫、碗碗腔赴京演出团”,演出剧目有《王魁负义》、《女巡按》、《二度梅》、《兵火缘》。
9月10日至10月,富平剧团和大荔县剧团组成的“陕西省阿宫、碗碗腔赴京演出团”,由鱼讯带领,在京演出《王魁负义》、《女巡按>>、《兵火缘》、《二度梅》、《金琬钗》等剧。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了演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重要评论。在京演出结束后,应中共山东省委邀请,赴山东济南、淄博、青岛等地演出。
10月26日至11月10日,西安市举行第一次名老艺人会串演出。参加者五十余人,演各类剧目三十余出。
是年,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编辑的《关于秦腔源流的研究》一书内部刊行,收清代及当代关于秦腔研究资料二十篇。
汉中专署召开老艺人座谈会。会议期间,老艺人表演了《绝龙岭》、《鞭打殷夫人》、《黄河阵》、《三娘教子》、《闯宫抱斗》,并对青年演员传授了表演技巧。
1962年
2月26日,陕西省文化局戏剧创作研究班成立。鱼讯兼任班主任。学制三年,聘西北大学、陕西师大戏剧教授兼课。
本月,西安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举办丑脚戏会演。
4月5日至6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举办第一次“戏曲表演艺术讲座”,何振中谈秦腔旦脚表演。
4月16日,西安舞台美术研究会成立。
5月22日,《陕西日报》发表王依群《陕西地方戏曲音乐工作的成就和经验》。
本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举办第二次“戏曲表演艺术讲座”,马蓝鱼主讲《李慧娘》的艺术表演。
6月中旬至9月,陕西省剧目工作室组织工作组,深入安康各县,对流行于该地区各个剧种的源流沿革、音乐唱腔、脸谱绘制、表演艺术、传统剧目等方面的发掘、整理工作进行了复查。对各个剧种的代表班社和艺人,都分别写史立传,对不同流派的音乐、唱腔、表演,除以文字记录外,还进行了录音、照像,并推荐给当地剧团学习。汇集传统剧目:汉调二簧九百二十本(折),安康道情六百一十六本(折),弦子戏三百零二本(折),越调三百一十八本(折),八步景一百二十六本(折),大筒子一百一十一本(折),八岔七十七本(折),绘制汉调二簧传统脸谱二百七十九个,收集皮影雕刻老谱集五大本。
7月,《陕西戏剧动态》创刊。
8月18日,纪念易俗社成立五十周年大会在西安易俗社剧场举行。(见图)参加大会的有文艺界及各界代表近千人。会后,来宾参观了“易俗社50周年纪念展览”。田汉、欧阳予倩、周信芳、曹禺为纪念西安易俗社成立50周年发来贺电,对易俗社五十年来的丰功伟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9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举办戏剧创作理论学习会,参加学习的有西安地区的剧作家、评论工作者二十余人。
是年秋,陕西省戏曲学校汉调二簧班学员分配到安康汉剧团。道情班撤销。
11月,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陕视察工作,对陕西戏剧工作者作了重要报告,并游览了药王山。
12月,西安市秦腔、豫剧等六个剧种的三十二位老艺人选收一百三十八名青年演员为门生。
1963年
1月21日,陕西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剧团工作会议,讨论戏剧工作如何进一步加强思想性和战斗性,更好地为农业服务等问题。
本月,西安市秦腔剧院撤销,恢复原易俗社、三意社、尚友社名称。
3月,陕西省文化局召开全省剧团团长会议,贯彻中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方针及禁演“鬼戏”的指示精神。会后全省有关剧团停演了十多本神鬼戏:有《铡判官》、《游西湖》、《上天台》等。上演现代戏《箭杆河边》、《夺印》、《中国魂》、《两颗铃》。
3月7日至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邀请西安戏剧界座谈宝鸡专区人民剧团和户县人民剧团来西安演出的眉户现代剧《李双双》和秦腔历史剧《澶渊之盟》。
3、4月间,陕西省戏曲学校并入陕西省戏曲剧院,更名为陕西省戏曲剧院附设戏曲学校。保留同州梆子班、秦腔班和眉户、碗碗两个班。
4月5日至15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在西安联合召开现代剧观摩座谈会。全省各专县的导演、编剧和有关专业人员一百余人出席。会议期间重点观摩了省戏曲剧院演出的眉户剧《雷锋》、《李双双》和秦腔《夺印》,着重对《雷锋》进行了讨论。
本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召开现代剧创作座谈会,讨论对创作现代剧的认识和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等问题,历时十二天。参加座谈会共六十多人。会议期间,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作了讲话和发言。
根据中央文化部全国巡回演出规划安排,大荔县碗碗腔剧团赴山西、内蒙、宁夏、甘肃等五省(自治区)的十一个大中城市巡回演出,历时一百三十天,演出一百一十九场。主要剧目有《兵火缘》、《二度梅》、《金碗钗》、《一家人》、《红岩》。
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召开传统剧目座谈会,讨论“进一步提高传统剧目的思想性,更好地发挥传统戏对人民群众的教育鼓舞作用,更好地为农村服务”等问题。
春,戏曲界开始对“有鬼无害”与“有鬼有害”的争论,陕西省戏曲剧院决定停演《游西湖》。
9月27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联合召集西安戏剧界作者、导演、演员等有关人士一百余人,座谈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问题。
11月18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召集西安地区部分戏剧工作者,座谈陕西省戏曲剧院演出的眉户剧《蟠桃园》。
12月31日,陕西省京剧团、陕西省戏曲学校京剧班合并成立陕西省京剧院。尚小云任院长。
1964年
2月至3月,陕西省、西安市戏曲剧团大演现代戏。
3月,中国歌剧舞剧院王昆等五人来陕赴大荔,向大荔县碗碗腔剧团学习碗碗腔唱腔、器乐演奏等。
4月20日至5月28日,陕西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在西安举行。与会代表二千一百余人,观摩了十个代表团,包括四十二个表演艺术团体演出的四十七个反映现实生活和革命斗争历史的大小节目。其中戏曲剧种十一个。中央文化部、中共中央西北局以及陕西省有关领导出席了开(闭)幕式。李启明致开幕词。舒同作总结报告。
7月,全国举行京剧现代戏会演,陕西省京剧院赴京演出《延安军民》。团长鱼讯,艺术指导尚小云。
10月1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西安地区戏曲剧团演出《节振国》、《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洪湖赤卫队》、《草原英雄小姐妹》、《王老二接闺女》、《耕耘曲》、《春光曲》、《耕耘初记》、《南方来信》等现代剧。
1965年
2月8日,《陕西日报》发表文四野的文章,批判陕西省戏曲剧院创作演出的《蟠桃园》,认为《蟠》剧歪曲了当前的阶级斗争。
3月,陕西省戏曲剧院附设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学员毕业,分配到渭南专区,成立“渭南专区同州梆子剧团”。
本月,陕西省戏曲剧院附设戏曲学校秦腔班、眉户碗碗腔班学员毕业,分配到本省、地、县剧团和青海省西宁市秦腔剧团,学校建制撤销。
6月5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举行西乡文工团演出座谈会,赞扬该团“将剧团单一的秦腔专业剧团改为综合性文工团的革命行动”。
9月,中共陕西省委组织了思想战线指挥部,除先行派社教工作队进驻陕西省文化局外,又派工作队进驻陕西省戏曲剧院等单位,柯仲平、马健翎、黄俊耀被定为“柯、马、黄”反党集团。马健翎是年10月被迫害而死。戏曲界一批人士亦受牵连。
12月22日至25日,河南省豫剧院、许昌专区豫剧二团来陕拍摄影片,在西安告别演出《人欢马叫》。常香玉等主演。
是年,陕西省、西安市戏曲剧团学习“乌兰牧骑”宣传演出队;学习冯玉萍、宣传冯玉萍;支援越南抗美救国斗争,排演节目。
1966年
2月,西安地区戏曲剧团开展“学习焦裕禄、歌唱焦裕禄”的创作、排练、演出活动。
4月至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陕西省戏曲剧院,先后联合召开座谈会,“批判《谢瑶环》,揭发田汉在西安散布的反党反社会主义言论和反动文艺思想”。
5月,陕西省现代剧会演在西安举行,刚开幕,因“文化大革命”开始而辍演。
夏,陕西省各地剧团开始烧传统戏装,损失惨重的为千阳剧团,被造反派烧毁价值数万元的传统戏头盔、道具,衣箱亦全部被毁。
11月,西安市秦腔二团赴大庆演出。
1967年
1月,陕西戏曲界批判“文艺黑线”、“造反夺权”,一大批领导、知名人士、名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反革命”、“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关进“牛棚”。
2月,“造反派”把文艺界一些知名人士“游街示众”。
中央文化部发出“文艺六条”,汉中专区各县(市)剧团重新组建文艺宣传队,大部分老艺人按退职处理,中青年演员转业。
是年,西安地区文艺造反兵团、文艺造反总司令部先后成立。
1968年
秋,工人阶级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陕西省戏曲单位。
l0月,进驻西安易俗社的工宣队,开始“清理阶级队伍”。在“深挖埋藏得很深的阶级敌人”浪潮中,制造了以易俗社为中心的“国民党区分部”大假案。西安各剧团数十名老艺人被诬为“国民党骨干分子”,遭到残酷斗争。后由一个“区分部”,挖出六个“区分部”,涉及四省十二市、县二百三十余人,河南的常香玉、崔兰田,山西的王秀兰、阎逢春等均遭诬陷。
11月,陕西省举行“学习革命样板戏调演大会”。
冬,各专县剧团先后移植或照演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的全剧或选场,其他一切戏全部停演。
1969年
4月,“四人帮”命名的“革命样板戏”开始普及。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八周年,西安地区献演一批革命样板戏。有秦腔、豫剧移植的《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等。
12月27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宣布撤销原省文化局、中国剧协陕西分会、省剧目工作室、省作协、省音协、省美协等六个单位。领导和干部全部下放农村、工厂和五七干校劳动,接受再教育。
1970年
年初,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成立。
8月10日至21日,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小组举办工农兵普及革命样板戏业余学习班,参加人数共一百五十人。
1971年
3月,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在宝鸡市举办秦腔现代剧《沙家浜》音乐改革移植学习班。宝鸡红旗文工团为实验团,西安音乐学院、省戏曲剧院参加,各地、县部分剧团演员参加学习。后实验团调西安向文艺界汇报演出。
9月,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报上级批准,将西安易俗社与尚友社合并,成立“西安市秦腔一团”。
本月,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将市属各剧团“三名”、“三高”演员、编导、舞台美术等一百余人先后送草滩农场和南泥湾干校进行劳动和“再教育”。
是年,全省各地普遍演出“革命样板戏”移植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鹃山》、《红色娘子军》等剧目。
1972年
3月,陕西省文艺创作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十个地、市演出团和省屑文艺团体共演出二十三个晚会、七十四场、一百零三个创作节目。戏曲剧种有秦腔、眉户、汉剧、道情、弦板、晋剧、京剧、花鼓等。大会期间,省委、省革委会负责人出席了开、闭幕式。国务院文化组及西藏、青海、甘肃、湖北、安徽等兄弟省区也派代表观看了演出。
10月,陕西省文艺创作研究室成立,主任鱼讯,副主任王汶石、常曾刚。
1973年
12月,秦腔一代名宿李正敏被迫害致死,终年五十八岁。
1974年
2月中旬,西安市属剧团排练批林批孔小节目,进行街头宣传演出。
3月9日,《西安晚报》发表文章批判晋剧《三上桃峰》。
3月中旬,西安市文化局召开全系统千人大会,领导带头,批判《三上桃峰》。
5月22日至31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联合举办“西安地区学习、移植革命样板戏汇演”。
8月5日,西安市文化系统召开大会,批判《园丁之歌》。
10月26日至11月28日,陕西省1974年文艺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调演有移植革命样板戏剧目,也有新创作的节目。
1975年
3月,文化部举办全国文艺调演。延安地区文工团与省歌剧团2月21日至3月5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联合演出歌剧《飒爽英姿》。
4月25日,中国京剧团《红色娘子军》剧组结束在陕西省的巡回演出,离开西安赴四川成都。该团在西安、延安演出过程中,同陕西省文艺工作者举行座谈会,介绍他们在“参加京剧革命中,演革命戏,作革命人的经验和体会”,并到陕西省戏曲剧院、西安市京剧团进行专门辅导。
5月中旬,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文化部选调陕西秦腔、眉户、碗碗腔移植的革命样板戏折子戏进京演出。
5月22日,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三周年,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举办的为期一月的革命样板戏影片汇映,在西安揭幕。
1976年
4月19日,尚小云因遭“四人帮”迫害,身心受到摧残,在西安病逝,终年77岁。
5月26日至6月,为“繁荣社会主义创作,反击右倾翻案风”,根据文化部五次调演的通知精神,“陕西省学大寨题材专题调演”在西安举行。调演分两批,第一批有汉中、渭南、商洛、榆林等地区和铜川市;第二批有安康、延安、咸阳地区,宝鸡、西安市和省直属文艺单位。参加演出的人员以及来自各地的观摩代表共一千七百余人。演出二十二台四十五个大中小型剧目。戏曲有秦腔、眉户、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汉剧、道情、二人台、京剧、豫剧、晋剧等。“反映同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斗争的戏”有秦腔《泉水东去》、《柿子红
了》、《再战苍龙岭》,眉户《山花》,豫剧《响水河》等。
10月10日,凌晨,中央广播电台广播粉碎"四人帮”的消息。陕西戏曲界举办各种声讨、批判会议。
1977年
3月,西安市秦腔一团(原西安易俗社、市秦腔一团)组成《西安事变》创作组,前往北京、大连、上海等地访问和收集资料。历时三个月。
3月,渭南地区文艺创作座谈会在韩城召开。批判了“四人帮”所谓“空白论”、“文艺的新纪元”、“三突出”、“工具论”等谬论,清除其影响。
5月22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在西安联合召开“陕西省、西安市文艺界隆重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五周年演出大会”。工农兵群众代表和省、市文艺工作者一千多人参加。
6月,传统剧目恢复上演。各剧团在演出现代戏的同时,相继演出了部分传统剧目,如《三滴血》、《十五贯》、《铡美案》、《法门寺》、《烈火扬州》等。
10月31日,中共陕西省委在西安召开全省文艺创作会议。与会代表五百余人,批判“四人帮”所谓的”文艺黑线专政论”。
1978年
1月22日,《西安日报》开辟“关于秦腔改革的讨论”专栏。
本月,陕西省戏曲剧院秦腔团等演出了秦腔《十五贯》。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出《逼上梁山》,西安市五一剧院演出《三世仇》,西安易俗社演出《红灯照》。
3月,陕西省文化局发出关于恢复上演剧目的通知。开放的现代戏有《焦裕禄》、《两颗铃》、《血泪仇》、《梁秋燕》等二十二个。第一批开放的传统剧目有《窦娥冤》、《游龟山》、《三滴血》、《四进士》等十个。
4月16日,文化部艺术局吴雪、侣朋等来西安观看秦腔《西安事变》内部彩排,认为运用地方戏曲表现革命领导人,特别是塑造周恩来同志这一艺术形象,还是第一次,是成功的尝试。
6月,秦腔《西安事变》继续演出时,陕西省文化局通知,根据中宣部二号文件精神,规定戏曲和歌剧暂不做塑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尝试。《西安事变》停止演出。
7月22日,西安市名、老艺人会演大会第一轮演出结束时,向大会汇报演出秦腔《二堂献杯》(刘易平、孟遏云主演)、《连升店》(杨令俗、樊新民主演)、《赵云闯府》(颜春苓主演),豫剧《穆桂英挂帅》选场(张风云主演),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选场(高剑琳、许瑞春、姚月红主演)。刘毓中演唱了秦腔《三滴血》、赵玉兰演唱了评剧《穆桂英挂帅》选段。
l0月,陕西省“文艺创作剧目会演大会”在西安举行。
10月1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西安市革命委员会文化局联合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九周年文艺演出”,省、市戏曲剧团以及外省、外县来西安演出的戏曲剧团分别演出了传统戏、历史剧、现代剧。
10月10日,陕西省秦腔慰问团赴大庆演出。
本月,陕西省文化局开放第二批传统剧目,有《烈火扬州》、《打虎计》、《花木兰》等十八个。
11月1日,陕西省文化局在西安召开文艺界千人大会,为在《三上桃峰》事件中和因演出《三上桃峰》、《园丁之歌》等戏而受到围攻批判和打击迫害的文艺团体、文艺工作者彻底平反。
12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陕西省剧目工作室被批准恢复筹建,大批下放干部被调回。
1979年
1月,《陕西戏剧》复刊。
2月22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联合召开会议,为《游西湖》、《三滴血》(包括西影厂拍摄的同名影片)、《赵氏孤儿》、《两颗铃》、《风云漫秦川》、《风雪桥山》、《女巡按》、《窦娥冤》、《破宁国》、《金琬钗》、《蟠桃园》、《曲江歌女》、《中国魂》、《老鼠嫁女》、《一文钱》(包括西影厂拍摄的同名影片)等十五个戏剧作品平反,恢复名誉。
2月25日,秦腔《西安事变》按文化部通知,赴京参加国庆30周年献礼第四轮演出。
3月,《陕西戏剧》第三期刊登了曹禺的《勇于实践的首创精神——看秦腔<西安事变>有感》、张庚的《戏曲能够塑造革命领袖形象——秦腔<西安事变>、越剧<三月春潮>观后感》、郭汉城的《戏曲表现现代重大事件的可喜成果——谈秦腔<西安事变>》的文章,对该剧的创作和演出作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意见。
5月,中共西安市委决定恢复原西安易俗社建制。
6月4日至14日,西安市文化局和市文联举办“西安市名老艺人展览演出”,市属秦腔、豫剧、越剧、评剧四个剧种七个艺术团体参加,演出的节目有秦腔《祭灵》、《杀狗》、《反西凉》、《醉写赫蛮书》、《二堂献杯》、《看女》、《马超哭头》;豫剧《挑袍》、《小宴》;越剧《大公堂》;评剧《包公赔情》。
9月15日至10月8日,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在西安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近两千名戏剧工作者云集西安,十个地、市演出团和五个省直属演出团共二十一台晚会。秦腔《西安事变》、花鼓戏《屠夫状元》、秦腔《赵氏孤儿》、弦板腔《紫金簪》、花鼓戏《牧童与小姐》、京剧《射虎口》获演出甲等奖。
10月15日至25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在西安联合召开戏剧创作座谈会,戏剧工作者、艺术研究、评论工作者七十余人参加,座谈会对我省三十年来戏剧创作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初步探讨和总结。
10月,陕西省文化局编印《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剧目选编》,开始发行。
11月20日至12月8日,陕西省群众文艺会演大会在西安举行,戏曲方面,铜川豫剧团演出的河南曲剧《刘糊涂断案》被评为剧本创作一等奖;二人台小戏《姑嫂挑菜》被评为演出一等奖。
1980年
2月,陕西省戏曲剧院改名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
3月3日,山西省运城地区蒲剧团应西安市文化部门邀请,在西安演出两个月。中国剧协陕西分会和西安市文联邀请王秀兰和该团的领导传经送宝,并组织省、市各剧团向蒲剧团观摩学习。
4月7日,陕西省文化局、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在西安隆重举行马健翎骨灰安放仪式。
5月20日,西安市文化局召开座谈会,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八周年,祝贺秦腔《西安事变》和话剧《西安事变》在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光荣受奖,五十多人出席座谈会。
5月23日至29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会议听取并讨论了分会的工作报告,通过了新会章和工作规划,选举了新的领导机构,鱼讯当选为主席。
6月,铜川市举行1980年青年演员汇演,全市三个专业剧团三十五岁以下的青年演员参加,共演出七场、二十二个剧目。会后请省著名老艺人作示范演出。省戏曲研究院任哲中等演出《悔路》等折子戏。
6月21日至7月2日,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西安市文化局、西安市文联联合举办“陕西省著名秦腔演员联合演出”,刘毓中等二十七位演虽,演出了传统折子戏《黄鹤楼》、《悔路》、《辕门斩子》、《三娘教子》、《杀狗劝妻》、《断桥》、《杨三小》、《三上轿》、《柜中缘》、《庚娘杀仇》、《虎口缘》、《看女》、《放饭》、《赶坡》、《会审》、《三对面》、《打镇台》、《周仁回府》、《藏舟》、《连升店》、《路遇》、《杀庙》、《祭灵》、《鬼怨·杀生》和现代剧《血泪仇》、《祝福》、《洪湖赤卫队》选场。
12月1日至20日,陕西省文化局举办省直剧团新创作剧目汇报演出,戏曲节目有京剧《梨花渡奇案》、《汨罗沉冤》、眉户剧《爱与恨》等现代剧及秦腔历史剧《梁玉娘》。
是年,陕西省同州梆子剧团成立。演员以原陕西省戏曲学校同州梆子班学员为主。
1981年
4月1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舞台美术学会"正式成立。
本月,陕西省1980年剧本创作评奖揭晓。秦腔《秦楼案》、花鼓《凤凰飞进光棍堂》获二等奖;秦腔《丫环断案》、《审坛子》、《血绫配》、《审鸡》、《白龙口》,眉户《爱与恨》,秦腔《双镯记》、《满院春光》获三等奖。(见图)
5月,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二届二次理事会议决定,由陕西省、渭南地区、渭南县三级文化局联合组成由师继祖等八人参加的“戏曲作家李芳桂史料研究组”。
6月15日,西安市文化局为刘毓中、宋上华、杨令俗举行收徒传艺茶话会,拜师学艺的中青年演员有王芷华等十人。茶话会上表演了刘毓中亲授的《释放》,宋上华亲授的《杀狗》、《拷红》、《拾玉镯》,杨令俗亲授的《激友》、《龙门寺》等剧片断。电视台为茶话会作了电视录像。
10月13日,西安市秦腔访日友好演出团赴日本国京都市参加文化节,并进行友好慰问演出。主要演员有张咏华、全巧民、王玉琴、齐海棠、杨三瑜、毛文革、王侃中、张宁中、郝劫。所带剧目有《救裴生》、《柜中缘》、《会阵招亲》。(见图)
10月,西安易俗社创作演出的秦腔现代剧《白龙口》赴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汇报演出。获文化部颁发的奖状和奖金。
11月10日至17日,陕西省四市(西安、宝鸡、铜川、咸阳)职工文艺调演在西安举行。
11月20日至12月1日,为发展汉剧艺术事业,陕西省首届汉剧会演大会在安康举行。参加会演的有安康、商洛、汉中三个地区的八个专业汉剧艺术团体、本省各地的观摩代表以及湖北等兄弟省市汉剧界的代表共五百余人。陕西省文化局局长鱼讯致开幕词,副局长袁光作总结报告,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白文华出席了闭幕式并讲话,参加会演的共八台晚会,十个剧目,演出二十六场,其中有经过整理改编的汉剧传统戏,也有新编的现代汉剧。陈伯华、李罗克等应邀为大会表演了汉剧《柜中缘》。有七个大型剧目、三个折子戏获集体演出奖,有三个剧目获剧本改编(整理)奖。大会还给在汉剧艺术上作出突出贡献的名老艺人和有一定声望的汉剧工作者欧定元等三十八人颁发了荣誉奖。
12月,陕西省“现代戏创作剧目调演大会“在西安举行。
12月中旬,西安市文艺界隆重庆贺刘毓中舞台生活七十年。庆贺活动中,陕西省、西安市秦腔演员演出了刘毓中传授的《卖画劈门》等二十多出折子戏。八十六岁高龄的刘毓中登台演出了《祭灵》、《路遇》、《韩宝英》等戏。
12月18日,庆贺刘毓中舞台生活七十年茶话会在西安人民大厦举行。同时出版了庆贺刘毓中艺术生活七十年专刊;举办了刘毓中舞台艺术图片展览和总结艺术经验座谈会。
1982年
1月7日至13日,中国音乐家协会陕西分会召开“陕西省戏曲音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省各地、市和省直文艺团体及艺术院校的音乐工作者五十余人参加,会议第一阶段讨论了一批论文,第二阶段探讨与研究了戏曲音乐的改革和发展问题。
2月,陕西省文化局举行了1981年全省剧本创作评奖。
4月,陕西省文化局主办的全省1981年剧本创作评奖揭晓。花鼓《六斤县长》、眉户《杏花村》、豫剧《康乐堡》获二等奖,京剧《红线记》,眉户《葫芦坝》,秦腔《马嵬坡》、《红菊花》,道情《意中人》,汉剧《赵镢头之死》,线戏《猪娃儿迷》获三等奖。
4月13日,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在西安召开了“陕西省地方剧种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省、市以及各地区共二十多个单位四十多名专家、学者和戏剧研究工作者。会议集中研究讨论了秦腔的源流问题。李尤白还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唐代梨园纪念馆的倡议书》,得到与会者的热情支持。
8月28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西安市文化局、西安市文联联合举办的“西安易俗社成立七十周年纪念大会”在易俗社剧场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吴雪、吴祖光、马彦祥、余从等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及全省各地的四十九个单位的六十二名代表。习仲勋、舒同等中央领导和全国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丁玲、阿甲、张庚、郭汉城、苏一平、马少波、周海婴等百余人发来了贺电或题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广播电台和北京市文化局和上海、辽宁、河南、吉林、湖北、新疆、宁夏、甘肃、青海等省(区)市文化艺术单位发来了贺电。吴雪代表文化部、马彦祥代表中国剧协、白文华代表陕西省委、丛一平代表西安市委在大会上分别致词。会后演出了现代戏《买电视》、传统戏《三对面》、《杀狗》和《水淹泗州》等两个晚会的节目。
本月,《易俗社秦腔剧本选》、《范紫东秦腔剧本选》分别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和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9月1日,经陕西省委宣传部批准,陕西省文化厅将原陕西省剧目工作室改名为陕西省艺术研究所。
9月中旬,“陕西省首届舞台美术展览”在西安举行。各级剧团中二百多位作者的作品参展。(图为开幕式合影)
9月27日至10月18日,上海昆剧团首次来西安演出。共演出十五场。俞振飞演出了《写状》和《太白醉写》等。
11月,经陕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同意,开始筹备《陕西省戏剧志》丛书的编纂工作。
是年,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编印的陕西艺术研究丛书《艺术研究荟录》第一辑刊行,为陕西地方剧种史学术讨论会论文专辑,收论文十篇。
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编辑、中国唱片社出版的盒式录音资料《百名秦腔演员唱腔集锦》出版发行。全十五盒,收1934——1982年近五十年来陕西秦腔演员李正敏、陈雨农、刘毓中等一百人的各类唱段一百零八段。
10月24日至11月13日,由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联合筹办、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主办的“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1982年)年会暨戏曲现代剧本创作座谈会”先后在延安和西安召开。
12月,陕西省艺术研究所在西安召开省市戏曲界秦腔史研究专题规划会。与会三十余人。会期两天。初步提出了陕西省第二次秦腔历史学术讨论会计划。
|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甘肃秦腔发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