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移动版

主页 > 秦腔剧本 > 戏剧史料 >

秦腔唱腔板式

   西安秦腔属梆子腔,明代兴起,因地处关中中部,故亦称陕西中路秦腔。又因演唱时以梆子击节,又俗称“桄桄”。清末以来,随着东路秦腔(同州梆子)、西路秦腔(西府秦腔)、南路秦腔《汉调桄桄)的逐渐衰落,而成为秦腔主流。现在说“秦腔”,就是指西安秦腔。 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讲究四声,演唱注意喉、腭、舌、齿、唇等部位发声位置;“调之中有节、高、下、平、侧、缓、急、艳、曼和停腔过板”,板之中有起、有腰、有底;眼之中有正、有侧。声平缓则三眼一板,声急侧则一眼一板。演唱伴奏原有笙、笛类竹管,后去弃改用弦、弹为主奏乐器,并以梆子击节。据有关史料记载,演唱者“人人出口,皆音中黄钟,调入正宫”,并“擅长在直起直落,又复婉转关生;犯入别调,仍蹈宫音”体现出秦腔唱腔“慷慨激昂,苍劲悲壮”的艺术特点。后在本地民间音乐的不断影响下,逐渐衍变为板式变化体。五声、七声音阶并用,徵调式为主,间以宫调式。唱腔分为慢板、二六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类板式。除滚板之外,各类唱腔板式均有结构相同而色彩各异的“欢音”和“苦音”之分。唱词为上下齐言对偶句,词格有“二、二、三”格的七字句和“三、三、四”格的十字句,并间有五言和长短句式。唱词讲究押韵,上仄下平、合十三辙。演唱均用关中语言,属中州韵系统。关中语亦分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与普通话语音四声有所不同,关中语言与普通话声调调值对照表如下:
 
  
  秦腔曲牌共约三百余首(套),但民初以来,常用不过数十首(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除传统戏之外,现代戏和大多数新编历史剧已极少使用曲牌,而用前奏曲、幕间曲、对话音乐、尾声音乐等新创作乐曲取代。 秦腔乐队分文武场,文场主奏乐器早期为二弦、月琴、笛子、唢呐等,三十午代后逐渐由板胡、笛琴(即京胡)、秦高胡、三弦、笛子等替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有琵琶、扬琴、大提琴等乐器先后被吸收进秦腔乐队。 唱腔与板式 秦腔唱腔音乐系板式变化体曲式结构,其唱腔均在板式中进行。以其调性特征区分有“欢音”和“苦音”两类腔调。无论在旋律的进行以及表现情绪方面这两种腔调均有十分明显的色彩差异。特别是苦音,旋律深沉、浑厚、高亢、激昂、长于表现悲哀、痛伤、怀念、凄凉等感情。而欢音则为欢快、明朗、刚健有力、长于表现喜悦、欢快、跳荡和爽朗的感情。这两类腔调依据戏剧情节和人物感情需要可独立运用,又可相互转换交替运用。依其发声方法可分为“真嗓”和“假嗓”。依其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对唱”、“齐唱”等形式。依其节拍形态可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板板板板”、“无板无眼”、“散板”等类别。依其同一板式唱腔旋律的变化分有“生腔”、“旦腔”、“净腔”、“丑腔”。生腔包括幼生、小生、须生、老生、红生各腔。旦腔包括小旦、正旦、老旦各腔。净腔包括大净、二净各腔。 唱腔是以一个上、下句旋律为基础,或在同一种板式中作各种变化反复,或作各种板式的转换,或连接形成唱腔板式结构的特点。 板式则是不同节拍、节奏型以及和旋律的有机结合。根据剧情的发展、各种板式皆有不同速度的变化,其中[慢板]、[二六板]、[带板]还可以歇板(游弦),借以说白或表演。 各类板式中的“彩腔”是唱腔中的特殊腔调,其有独特的个性特色,以慢板中居多。彩腔有慢板腔,二倒板腔,箭板腔,带板腔,大起板腔。其它各板式的彩腔皆是散板和散唱,唱句少,也不常用。 秦腔板式有[二六板]、[慢板]、[带板]、[箭板]、[二倒板]、[滚板]六种。
(责任编辑: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