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移动版

主页 > 秦腔剧本 > 戏剧史料 >

秦腔服饰

   秦腔长袍类,也可以叫袍服类的服装,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其中主要的还是蟒,帔,褶子和开氅。先说蟒,现在有的人因为蟒字不好理解或不太好看,就写成了莽。这两个字都可以用,书上都见过。为什么叫作蟒呢?京剧是产生在封建社会的。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穿龙袍。唱戏的扮演皇帝,当然必须穿龙袍,可是又不敢直接叫龙袍,就改名叫蟒袍。蟒袍这个名称,现在也就延用下来,简称作蟒。蟒是帝、王、将、相所穿的礼服。一般都是在朝贺宴会的时候,或者是在办公事的时候,也就是说在比较严肃的场合穿用的。蟒的式样是圆领,大襟,长度一般可以拖到脚面,袖子是很宽阔,肥大的,按照京剧的传统在袖口上带有水袖。蟒都是用缎子做成的,上边用金线、银线,或彩色线刺绣成各种图案。蟒袍的图案主要是龙形的图案。皇帝穿的蟒绣有团龙图案,或者是散龙图案,散龙行话叫龙,图案比较松散。团龙的图案比较严谨,图案化的程度更强一些。皇帝穿的龙袍,一般是绣五个龙爪。其他角色像王爷,元帅,大将,宰相等穿的蟒都是绣四个龙爪,这在过去是有严格区别的,现在我看也没有这么多的讲究了,龙爪的数目也不太固定了。除去龙的图案以外,蟒上还绣有环形的云彩、日、月,或海水、浪花这样一些图案。海水、浪花的图案,内行叫作海水江涯,或作海水江牙。蟒袍给人的感觉是光华灿烂,庄严富丽。蟒和靠,都是很复杂,很精巧的刺绣,本身就是很华美精致的手工艺品。
 
  
  蟒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黑的,紫的,粉的,还有秋香色,就是黄不黄,绿不绿的那种颜色。蟒的各种颜色,都有各自的意义,哪一类的人穿什么颜色的蟒,都有大致的规定。这些规定自然没有什么科学的根据,但是多少年来约定俗成也就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了。黄色的蟒分为两种,一种是浅黄的平常叫正黄、明黄,这祥的蟒专为皇帝穿用,凡是皇帝、国王一类角色都穿浅黄蟒,其他别的角色是不能穿的。另一种是深黄色的,或是杏黄色的,这种蟒是亲王、太子一类角色穿用的。例如在“杨家将”的戏里常见的八贤王(赵德芳),就穿杏黄色的蟒。后来范围又扩大一些,有些老将,比如黄忠,因为他姓黄,所以也让他穿黄蟒、黄靠。红蟒是表示庄严端重的色彩,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王侯、宰相,或者元帅、钦差大臣,或者是驸马这样一些角色穿用的。如在三国戏里的曹操、刘备,还有如韩信这样的元帅,做驸马的陈世美、杨四郎等角色,就穿红蟒。绿蟒是表示威严英挺的色彩,所以一般是由扮演较高级的武职官员的角色穿用的。穿绿蟒最典型的人物(跟后边所说穿绿靠的意思差不多)是关羽。由于关羽穿绿蟒,其他勾红色脸谱的角色,也都穿起绿蟒。例如《收关胜》里的关胜、《八蜡庙》里的关泰,这些姓关的勾红脸的角色,都穿绿蟒。还有《斩经堂》的吴汉,从前吴汉的扮相是勾红脸,表示他的忠勇刚正,后来吴汉不勾红脸了,改为素脸,但是仍沿旧例穿绿蟒。穿绿蟒的大都是武人,文官穿绿蟒的比较少。可是有些戴纱帽的,似乎是文官,例如《二进宫》的杨波,他虽然戴着纱帽,但他的职务是武官性质。杨波是兵部侍郎,兵部侍郎就是类似所谓国防部副部长之类的官职,带有武官性质,所以他也穿绿蟒。还有《审头刺汤》里的陆炳,也戴纱帽,好像也是文官,实际上他的职务官衔是锦衣卫的指挥,也是武官,所以他也穿绿蟒。由此可以说明,在传统戏里,某一个角色,穿什么颜色的衣裳,跟他的身分、职务以及性格特征等都有连带关系。
  
  穿白蟒的大都是少年英俊的人物,例如周瑜、吕布、马超等等。另外还有一些虽然上岁数、戴胡子的角色,可因他年轻时曾经是潇洒、英俊的,这类人物例如岳飞、杨六郎(杨延昭)等,这些人虽然上了岁数,可给人的感觉、印象还是很潇洒清秀的,所以他们也穿白蟒。还有一些个别的白胡子的大臣,也穿白蟒,例如全部《秦香莲》的王延龄,有的演员就穿白蟒。另外遇到某种特定的情节,例如按照我国民族习惯戴孝是穿白色的,所以像《连营寨》的刘备,《造白袍》张飞,由于给关羽戴孝,所以他们都穿白蟒。女蟒也是这样,如《祭江》里的孙尚香给刘备穿孝,所以也穿黑蟒的一般是性格比较粗鲁、刚猛的角色。而且穿黑蟒的多半是花脸,都画着黑色脸谱,表示脸上漆黑,为了配合他的脸谱也穿黑蟒。例如包拯、张飞、项羽、尉迟恭等,这些脸庞比较黑的人,都穿黑蟒。紫蟒的应用范围跟红蟒差不多。可是穿的人的身份比较低一点,使用的范围也更广一点。粉红蟒一般是俊雅的小生穿的,如《玉堂春》里的王金龙,有些戏里的周瑜,都穿粉红蟒。还有一种穿用较少的秋香色的蟒。就是绿色里加黄的,象秋天落叶颜色的蟒,一般都是老年戴白胡子的高级官员穿用的。例如《徐策跑城》的徐策、《甘露寺》的乔玄,都穿秋香色蟒。
 
  上面说的是男蟒,还有女蟒。女角色穿的蟒,跟男蟒式样是一样的,尺寸比男蟒短一点。下身系裙子,外边罩着蟒。一般的肩膀上加罩云肩。女蟒的颜色比较少,只有黄蟒是皇后专用的,红蟒是王妃、贵夫人穿用的。秋香色的蟒是老年的贵夫人(一般由老旦扮演)穿用的。女蟒的刺绣和花纹,一般是丹凤朝阳,不绣龙的图案。丹凤朝阳再加上日、月、海浪、水纹这样一些图案。女蟒还有一种用处,有时由男角色借用。有些以打家劫舍为主,占山为王的草头王(如程咬金),或者神话剧《水帘洞》里的猴王孙悟空,他们虽然是男角色,可是穿女蟒。他们穿上女蟒以后,特别短,顶多也就到膝盖上下。这是暗示他们不是正统的帝王,实际上是增加他们的滑稽感,上边很严肃下边却露着两条腿,看上去形象很滑稽。这是女蟒特殊的用处。
  
  除去蟒以外,还有从蟒派生出来的两种袍服,一种是官衣(主要是男性角色穿用,女性角色穿官衣的不多),一种是专为女性角色穿的宫衣,又叫宫装。宫衣是给一般低于将相的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这里我们要强调一下,蟒和官衣、宫装都是礼服,下边要讲的其他服装是便服,这在穿用的时候持别要小心注意,尤其是新编历史剧,在穿戴方面不太讲究,容易引起误解。一般文职官员穿用的礼服,叫作官衣,它的式样基本上跟蟒一样,也是圆领大襟那些样式。不同的是它全身都是用素缎子制作,在缎子上不绣那些龙啊、云啊之类的图案。唯一的图案就是在胸前和背后绣一块方形的图案,这方形图案,名字叫“补子”,“补子”本来是在明朝和清朝时代区别官员的级别和职务的一种标志。按照清朝的制度,文官是用禽鸟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仙鹤,二品绣锦鸡,三品绣孔雀,四品绣大雁,五品绣白鹏,六品绣鹭鸶,七品,八品绣鹌鹑,九品绣练雀。武将是用野兽的图案,一品至九品规定的图案是:一品绣麒麟,二品绣狮子,三品绣豹,四品绣虎,五品绣熊,六品、七品绣彪,八品绣犀牛,九品绣海马。而且哪一等品级用哪种补子,都有严格的规定,不能乱用。在生活里是这样规定的。可是京剧的服装并不是照搬生活的原来面貌,所以现在舞台上官衣的补子已经没有什么分别,没有那么多的图案、花样,只是绣一种象征性的标志,说明是较低级官员穿的礼服就够了。官衣有很多种颜色,有红色的,有蓝色的,有紫色的,有古铜色的,还有黑色(即青色)的。穿红官衣的地位,一般比穿蓝官衣的稍高一点,例如《玉堂春》“会审”一场,两边坐的官儿,一个穿红袍,一个穿蓝袍,这穿红袍的官就比穿蓝袍的官略为高一点。在京剧里,初中状元或进士的人,都穿红官衣,例如《御碑亭》里的王有道和柳生春,《连升店》里的王明芳,在考中进士以后,就都穿红官衣。一般的县官都穿蓝官衣。例如《法门寺》里任郿邬县知县的赵廉,《捉放曹.公堂》里任中牟县县令的陈宫,就都穿蓝官衣。穿青官衣,也就是黑官衣的职位是最低的,一般的大官僚家看门的门官,或是管理驿站的驿丞官就都穿青官衣。有的时候,这青官衣的前后心连补子都没有,光是这么一件素官衣。官衣基本上都是文官穿的,没有武将穿的。可也有少数例外,例如《牛皋下书》里的牛皋,就穿着官衣。因为牛皋虽然是武将,但是岳飞派往金营下书的特使,他执行的是文官的职务,所以也穿着官衣。这属于一种特殊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武将被解除了武装,例如《战宛城》里的张绣,他向曹操投降了,不能再穿武装了,所以他也穿官衣。再有像《古城会》里的张飞,张飞虽是武将,可是在这出戏里,他必须向关羽赔礼道歉,要特别表示谦虚有礼貌,所以他也穿官衣,这些都是特殊的例外。至于女官衣虽然也有,但用处很少。女官衣和男官衣的样子相同,只是尺寸比较短,穿用时下边也穿裙子。例如《樊江关》里的老旦(柳迎春),她捧着圣旨上场的时侯,就穿着秋香色的女官衣。另外女官衣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就是由男角色穿用。前面说过,程咬金、孙悟空之类的角色,是穿女蟒的,也正象女蟒一样,女官衣也由一些男角色穿用。有一出戏叫《五花洞》,戏里有个县官叫胡大炮。这胡大炮是武大郎一样的矮人。《五花洞》的剧情是说一个妖精变了一个假的武大郎,所以这个戏里有两个矮子,一个真武大郎,一个假武大郎。为了配合这两个矮子,所以县官胡大炮也设计成个矮子。因为一般的官衣比较长,所以就给胡大饱穿上了女官衣。扮演矮子在舞台上要蹲下身子,弯着两条腿走矮步,穿着女官衣,走起矮步来比较方便。还有一出戏叫《小上坟》,里面的男主角是个丑角,叫刘禄景,他不是矮子,可他也穿女官衣。为什么呢?首先是增加他的喜剧色彩,更主要的是因为这出戏里有很复杂繁难的舞蹈动作,如果穿一般男官衣,他舞不起来,很多强烈的节奏感出不来,而且有许多走矮步的身段,也没有办法施展,所以刘禄景也穿一身女官衣,这样处理主要是为了便于他表演。因为这样,有许多观众误认为刘禄景是一个反面人物。刘禄景确实是个喜剧形象,可他不是反面人物,只是为了表演的需要,才把他处理成一个滑稽形象。这也是女官衣的一种特殊用处,凡是穿蟒和官衣的,大家注意,腰里必须围着玉带。因为这些都是礼服,围着玉带以表示其严肃和郑重。
 
  女角色的礼服除了女蟒以外,还有宫衣,也叫宫装,是王妃和公主们穿的礼服。宫装或宫衣的样式跟女蟒差不多,不同点是女蟒的底襟下边什么都没有,跟男蟒一样是很齐整的。宫衣就不一样了,尺寸比女蟒长一些,从腰部开始,底襟周围缀有很多五色绣花的飘带,非常漂亮,还有一些色彩鲜艳的穗子,显得比女蟒鲜艳华丽。穿女蟒的人经常是在一种庄严隆重的场合,穿宫衣的则是在一种比较随便闲适的场合。宫衣虽然也是礼服,可是不如女蟒那样庄严隆重,所以除了王妃、公主穿宫装,神话剧的仙女也穿宫装,因为她们都是华丽、漂亮的角色。最有代表性的是杨贵妃,在《贵妃醉酒》刚一出场的时候,为了显示她是一个贵妃,很威严,很庄重,所以穿女蟒。等到喝醉酒以后,她的情绪非常兴奋,也比较活泼,比较浮动,所以她就换了华丽的宫装。这样是为了适应她前后不同的心理变化,她的服装和表演与人物心理的变化就结合起来了。
  
  以上所说的蟒,官衣,宫衣都是上层人物从帝、王、将、相到一般官员所穿的礼服。还有些武将,在上朝或办公的时候,不是打仗的时候,他也穿着蟒。武将穿蟒还有一种穿法,就是里边穿着靠,穿着铠甲,外边罩着蟒,为了表示他是武人,所以掖起一只袖子,露出里边的铠甲。这样一只胳臂披着铠甲,另一只胳臂则是穿着蟒的袖子,这种穿法,有一个专名词,叫袭蟒。袭字音学,还有一种写法叫褶蟒。意思是说一半象褶子一样,一半是靠,一半是蟒。这两种写法都可以,凡是作元帅的在准备出征,还没有正式交锋以前,甚至在发号施令的时候就是这样一种打扮——袭蟒。
  
  长袍类里的便服种类较多,有帔,开氅,褶子等。帔字按照标准音,应该读如佩,但在这里是从俗,读如劈。帔是达官显贵、有钱的人在家里穿的一种便服。一般平民百姓是不穿帔的。帔的样式是对襟的,长领子,宽袖,也带水袖。男帔的尺寸可以长到脚面,女帔的尺寸比较短,刚刚过了膝盖,下边衬着裙子。帔都是用缎子做的,上面一般都刺绣着各种花样和图案,有龙、凤、仙鹤、鹿、花卉、禽鸟等各种图案。颜色也有各种各样的,有红帔,黄帔,紫帔,蓝帔,粉红帔,绿帔,还有秋香色帔等等。黄帔的作用也跟黄蟒一样,是专门给皇帝、皇后准备的。新官上任,或新婚夫妇都穿红帔,蓝帔和紫帔的用处就更为广泛。素帔很少,一般都绣有图案和花纹。《打金枝》皇帝和皇后都穿着黄帔。新婚不久的少年夫妻,例如《奇双会》里的赵宠和李桂枝,《苏小妹》里的苏小妹和秦少游都穿红帔,同一出戏里苏东坡穿的是蓝帔。许多扮演员外角色的都穿紫帔。
  
  除了帔以外,就是开氅。开氅兼有大衣和外套的作用。开氅主要是武将穿,一些占山为王的寨主,或者一些有武艺的侠客、武士们也穿。开氅属于便服类,与员外绅士们所穿的帔的性质是相同的。也有个别不是武人的角色,在家居的时候不穿帔而穿开氅,例如《举鼎观画》里的徐策,《宇宙锋》里的赵高就都穿开氅,这种情况很少。开氅的式样是和尚领子,斜大襟,也是宽袖子带水袖,长度拖到脚面。开氅的特点是在左右胳肢窝下边沿着开衩的地方,有两条硬质地的宽边,俗称摆(蟒在胳肢窝下的开衩地方也缝着一条摆)。这摆是比较硬的,平常耍弄起来有点别扭,不那么方便。开氅的前后襟上,也绣有图案,由于是武人穿的,大部分都绣的狮、豹、虎一类图案。现在也出现一些绣团花的图案,但就是不能绣龙。为什么叫开氅呢?因为穿开氅的时候一般里边都穿着战斗的服装,有的穿箭农,有的穿紧身的短袄、短裤,可以随时用双手把大襟拉开,露出里边战斗的服装,用来显示一种威武、勇敢的神态或者渲染战斗紧张的气氛,而且还可以随时把它脱掉,脱掉开氅立刻就可以进行战斗,因此叫作开氅。开氅的颜色很多,红,杏黄,蓝,白,黑,紫,绿,粉红,古铜,天蓝,草绿,各种颜色都有。这些颜色的用法跟人物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不象蟒分得那样细致,它主要是为了配合热闹,看上去五彩缤纷的就可以。因为有些群戏,满台的英雄武士,每个人都是里边穿着短衣裳,同时一下把大衣外套拉开,昂首挺胸地站在台上,显得威风凛凛,雄伟壮观,开氅的鲜艳色彩和豪壮气势,常常是在这种群戏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第三种便服,是前面曾经屡次提到的褶子。褶子的用处非常广泛,可以说是用处最多的一种便服。男女老少,贵贱贫富,不管身分高低,都可以穿。褶子的式样是大领,斜大襟,宽袖子带水袖,因为很象和尚、道士穿的道抱,所以俗名又叫道袍,褶子也分男褶子、女褶子两种。最早的时候,女褶子和男褶子是一样的,也是大领,斜大襟的。大概在100年前左右,女褶子的样式经过改革,就改成现在这个样式了:小圆高领,对襟,还是宽袖,带水袖,可是尺寸比较短,下边衬着裙子。现在一般旦角都是穿这样的褶子,只有老旦还是穿大领,斜大襟的旧式褶子。褶子的质料分为软硬两种,软面的褶子是用绸子,硬面的褶子是用缎子。还有个别的用布做的褶子。褶子的花纹和样式有两种,一种是花褶子,就是绣花的褶子,还有一种素褶子,就是不绣花的。花褶子用缎子做的多,因为上面要绣花,质料要硬一些,看上去比较郑重,比较华丽。生、旦、净、丑,各个行当都可以穿花褶子,褶子的颜色也非常丰富,所谓上五色,下五色,红、黄、蓝、绿,深浅浓淡都有,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和规定,只要配上的图案好看就行。花褶子绣的花样按照剧情和不同角色的需要绣有飞禽、走兽、花卉、昆虫、蝴蝶等等图案。素褶子大致有红色的、青色的、蓝色的、湖色的、古铜色的、秋香色的等等。红褶子一般都是作衬衣用的。里边穿红褶子,外边有时候穿官衣,有的时候穿蟒,有的时候穿开氅,总之素红褶子基本上是绸料的,比较轻软,因为是作衬衣用的。蓝褶子大部分都是文人、书生穿用的。例如《捉放曹·行路宿店》里的陈宫,《御碑亭》里的王有道等。古铜色的褶子大部分是上了年纪的老人穿的。例如《搜孤救孤》里的公孙杵臼,《捉放曹》里的吕伯奢等。素黑褶子也就是青褶子,用处大致有这样几种:第一种是贫穷不得意的,例如《马前泼水》里的朱买臣,《击鼓骂曹》里的祢衡,《法门寺》里的宋国士,《打棍出箱》里的范仲禹等都是穿着素青褶子。第二种是下层社会出身的—些英雄好汉,像武松、石秀这样一些人也穿素青褶子。第三种是一些家院、老家人、苍头,他们也穿素青褶子。这类角色穿青褶子有个特点,一般都戴青软罗帽,腰里都系着腰带,有的系大带,有的系绦子,这种青褶子有个专门名词,叫海青。
  
  还有一些服装是由褶子变化而成的,比如像太监穿的太监衣;年轻的尼姑、女道士穿的花褶子,叫水田衣或道姑衣,这些都是花褶子的变种。除此以外,还有用布做的布褶子。一种是用紫花布做的褶子,颜色是黄白色的,有个专门词叫老斗衣,是扮演乡村老年人穿的,例如(乌盆记》里的张别古,《法门寺》里的刘公道都穿这种褶子。这种布褶子还有一个专门用处,凡是扮演神话剧,如《闹天宫》、《锯大缸》里土地爷的角色都穿它。还有一种是和尚穿用的灰布褶子,这是为了表示和尚的生活比较朴素。还有一种是衙门里衙役穿的青布褶子,这种青布褶子又叫青袍,甚至有时连领子都是黑布的,平常青褶子的大领是白的。在招褶子里还有一种特殊的服装,叫作富贵衣,是把很多小块的杂色绸子缝在青褶子上,表示破衣服上打了很多补钉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京剧服装的设计有个美学原则,不管生活里原来的形状多破,多穷,多脏,可是在舞台上表现的时候必须加以美化,装饰化,决不把生活里自然形态的破的,脏的,烂的,搬到舞台上去。富贵衣就是根据这个美学原则设计出来的一种服装。当然,富贵衣还包含有一种封建迷信色彩。就是说这些穿富贵衣的人物将来还要飞黄腾达,还要摆脱这种穷困的境地,今天虽然穿得很破,将来前途还是要富贵的。
  上边说的蟒、帔、开氅、褶子是京剧袍服类几个主要的品种,它们是根据明代的服装并参考了宋元时代的服装设计出来的。京剧服装在质料、样式、花纹、图案、色彩上,都越来越发展、改进,越来越丰富复杂。到清朝末年,京剧服装里又增添了经过加工美化的清代服装。这些清代的服装跟原来的舞台上古代的服装同时并用,我们看了也不感觉到陌生和不协调。在这一类服装里,比较明显有代表性的是男角色穿的箭衣和女角色穿的旗袍,箭衣跟旗袍虽然是清代的服装,可是在京剧里用的时候,已经不受时代的限制,成为一种通用的服装,不管扮演任何朝代的角色,都可以穿用。
 
  箭衣原来是清朝相当于蟒袍的一种服装。因为清代的人,尤其是旗人,善于骑马射箭,这种服装既是他们的官服,又是他们跑马射箭,打猎时穿的一种服装,所以叫作箭衣。箭衣的样式是小圆领,里边衬着白护领,大襟,跟蟒袍的不同点是瘦袖,而袖口装着马蹄形的袖盖,这袖盖拨拉下来,可以把手背盖住,因此俗称马蹄袖。箭衣的全身尺寸,可以达到脚面,它的特点是束腰、紧身,这跟一般的蟒袍不一样,而且从腰部往下,前、后都是开岔的。穿箭衣的时候,腰部一定要系上一根鸾带。这一切都为了骑马,射箭,跑路,战斗的方便。箭衣分成龙箭衣,花箭衣,素箭衣三种。龙箭衣全身都绣着龙。虽然绣着龙可是龙箭衣倒不专门是给皇帝穿,凡是大将、驸马,都可以穿,因此皇帝穿龙箭衣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大将如《战太平》里的花云,在后半出戏就穿红龙箭衣;驸马如《四郎探母》里的杨四郎也穿红龙箭衣。第二种是花箭衣,上边绣着各种各样的团花图案,箭衣底子也有各种颜色。这种花箭衣,一般中层人物都可以穿,例如《艳阳楼》里的高登,《一箭仇》里的史文恭,还有《杨门女将》里的杨文广等。他们穿的都是白花箭衣。穿得比较多的是第三种素箭衣。素箭衣全身的料子都是本色的,一点也不绣花,因此叫素箭衣,常见的有白色,黑色,紫色,灰色,其中黑色与紫色的素箭衣用处比较多,一般的公差、衙役、兵士,还有一般身分比较低的人都穿用。白色的素箭衣,用的不太多,一般是青年将领在激烈战斗的时候,把铠甲脱掉以后,在里面穿一件白素箭衣,比如《战马超》里的马超在跟张飞夜战的时候,就穿一件素白箭衣。《走麦城》里的关平,到夜走麦城的时候,就是脱去铠甲穿上了素白箭衣。旗袍是满族妇女典型的服装,现代生活里的旗袍,就是从满族妇女旗装演变过来的。京剧舞台上的旗袍样式,就更加接近原来旗人妇女的服装样式。不过舞台上的旗袍尺寸略长一些,腰身也比较肥大,而和现在生活里的旗袍相比,样式、体制和尺寸,相差就更远了。在京剧舞台上穿旗袍完全不限于清代的戏,相反的清代的戏曲倒很少。凡是扮演汉族以外的一些民族的妇女,不管什么时代,她们都穿旗装,例如《四郎探母》本来是宋朝的戏,我们看杨四郎穿的蟒袍戴的是纱帽,可是同一出戏里的铁镜公主和萧太后穿的却是旗装。时代更远的如唐代故事戏《大登殿》里的代战公主;汉代的戏《苏武牧羊》里的胡阿云,因为她是匈奴族,所以也穿旗装。这些都足以说明,旗装虽然是清代的服装,但运用到京剧里,已不受时代的限制了。
  
  除了蟒,褶子,开氅,帔,箭衣,旗袍以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服装也归到袍服这一类里来,如斗篷,大坎肩(大背心)等。斗篷是挡风御寒的一种服装,所以在舞台上用的时候,大部分都在上路,出门的时候穿用。例如《昭君出塞》里的王昭君在赶路的时候就披着斗篷。再如《霸王别姬》里的虞姬,在晚上到营帐外面巡视的时候也披着斗篷。再有像《审头刺汤》里的陆炳,当他出去监斩人头的时候,为了表示他出门,也披着斗篷。还有的是在屋里用的,比如在夜里睡醒了,为了御寒,或者是表示有病了,怕受风感冒,在戏里有的时候也用上斗篷,例如《荒山泪》里的张慧珠,夜里怕她的孩子受凉,拿着斗篷给孩子披上。再如全部《玉堂春》里当玉堂春生病的时候,身上也披上斗篷。这些都是在屋里用的,所以斗篷不是随随便便用的,它得起一个外衣的作用。大坎肩就比较常见了,可是女用大坎肩基本上是扮演丫环的穿用的;而男用大坎肩也是一些身分较低的人,例如江湖医生、私塾先生之类的角色穿用。一般上层人士很少穿用大坎肩。(在水一方)
(责任编辑: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