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阳渔鼓
时间:2023-01-30 21:18 来源:转载 作者:佚名 点击:次
沔阳渔鼓在我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高亢的唱腔,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沔阳渔鼓,曲艺的一种。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据《中国音乐词典》载:相传清代乾隆(公元1736—1795年)传入沔阳后衍变发展而成。清代嘉庆(公元1796—18,20年)年间有著名渔鼓艺人皮思金、皮思银,张洪显、刘泡等四人,民间称之为沔阳渔鼓中的“三根半筒子”。后又产生了“沔阳渔鼓行会”。1911年前后,渔鼓曾与皮影戏合流,常为皮影戏伴唱。1931年后,沔阳渔鼓流传到武汉、宜昌,沙市,黄石、鄂城等地,其影响逐步扩大。1958年,沔阳渔鼓参加全国曲艺会演,皮影艺人龚本槐,胡桃芝演唱的《选车记》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音制成唱片,向全国播放。由于沔阳渔鼓好唱,好听,深受群众喜爱,1958年底,由湖北省音乐协会正式改名为“湖北渔鼓”,全省各地普遍传唱。
沔阳渔鼓唱腔中的哭灵腔、观音腔、道士腔,据传是道情讲唱道教故事的遗存。另外广泛吸收地方《薅草歌》、《打麦号子》等民间音乐,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改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曲调。唱腔丰富优美,旋律性强。沔阳渔鼓有五大音乐唱腔,即:平腔,悲腔、鱼尾腔(又称凤尾腔)、琵琶腔、杂花腔。后经著名渔鼓艺人龚本槐发展创造,又有了新平腔、女平腔、数板、联板等二十几种曲牌。除杂花腔系由不同类型的民歌、小调组成外,其余四种唱腔多为上下句结构,具有板腔特点,偶句尾常用衬词组成的甩腔(也称扣子)。如不用甩腔连续演唱则为滚板或联板。甩腔部分带以对口或众人帮腔的形式演唱。沔阳渔鼓以唱为主,说白有散白、韵白之分。唱词有七字句,卜字句及由五、五、七、五组成的五七句式三种,四句一番,出番可换韵。也有时夹有三、四字垛句。优美的唱腔、独特的说白,不同的句式,沔阳渔鼓的地方特色显得极为鲜明。
沔阳渔鼓表演形式有单口、对口两种。单口表演时,左臂斜抱渔鼓,手执云板(简板),右手拍击筒底皮膜与云板交错应节。对口表演时,一人拍击渔鼓、云板,另一人用竹筷敲击磁碟。新中国成立后,加用二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演唱。传统节目有《吕蒙正赶斋》、《洪秀全》等;新剧目有《迷路记》、《大刀风云》、《送胶鞋》等。所唱内容多以民间故事、神话,传奇、案件传说为主。观众听来神采飞扬,乐不可支。
沔阳渔鼓无疑是我国鼓乐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今天,沔阳渔鼓录音带在仙桃各大音像商店到处可见。沔阳渔鼓一代新人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活跃在仙桃乡里民间、街头巷尾和红白喜事之向。
(责任编辑:田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