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曲江新区田晨日用百货便利店移动版

主页 > 秦腔剧本 > 戏剧史料 >

“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湖港交织,歌乐一起千人应和,是古楚文化的腹地。
  最早与天沔花鼓戏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花灯锣鼓,这是指它的源头,其实从歌舞到戏曲,则不能不说薅草歌 。“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著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喊号子,下田打锣鼓,上山唱山歌,逃荒也有三棒鼓。”
  清道光年间,从草台灯班戏发展起来的天沔花鼓戏,早年演出形式,就是锣鼓伴奏,人声帮合,直到解放后才加入文场伴奏。前面说的花灯锣鼓只是天沔花鼓戏吸取民间音乐的一个方面,天沔花鼓戏音乐还有从渔鼓、道情、三棒鼓说唱中得到丰富的滋养,所以天沔人说天 沔花鼓戏是“渔鼓、三棒鼓敲出来的”。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天门的周天官奏请圣上批准,堵死了汉水上游的九条支流,以致造成鄂中的天门、沔阳、潜江、监利等湖沼地区水涝灾害猖獗。此说不可信。鄂中湖沼地区水患不绝,是因为当时官府捞钱,不管治水修堤的结果。民谣有:“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一遇水灾,穷苦百姓只好“背起三棒鼓,逃荒到四方。”清末天门《逃水荒》唱道:“正月是新春(哪),宣统把位登(哪),指望今年好收成(哪),谁知啊荒得很(哪)。”“二月凉嗖嗖,人人带忧愁,采把野菜把生度,实在难下喉。”“五月是端阳,落种来插秧大小淹得精精光。”“堤溃无人管,穷人饿肚肠,眼望洪水泪汪汪,携儿带女逃水荒。”
  天沔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约有80余种,多为民间小调,像[思凡]、[绣荷包]、[放风筝 ]、[芦花调]、[双撇笋]、[站花墙]之类。唱腔优美质朴,乡土味足,生活气息浓烈。
  传统剧目《站花墙》写湖广应山杨玉春,自幼与燕山天官王洪的女儿王美蓉订亲。玉春后 因父母双亡,前往王家投亲,王父嫌玉春家贫,不认这门亲,并将玉春责打40大板逐 出门外。美蓉丫环春香不满王父所为,暗将美蓉引至花墙与玉春相会。杨王二人互诉衷情,交换信物,订下再结同心之好。[站花墙]就是该剧主要曲牌。其他还有[摘花调]、[西腔] 之类。
  天沔花鼓戏除民歌小调外,主腔有[高腔]、[圻水]、[四平]、[悲腔]、[打锣腔 ]等,大都男女同腔同调。著名演员有沈三、陈尧山、赛云霞、杨笃清、黄楚香等。剧目过去多为民间生活小戏,解放后从楚剧、汉剧移植了一些剧目。70年代末以来,新编的大型历史剧《十三款》,小型现代戏《小坚决》、《买摇窝》、《家庭公案》等均已拍成电影播映。传统剧《站花墙》(《花墙会》)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
  新时期以来,有关部门对中国戏曲剧种做了统计,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戏曲剧种有近三百六十种。到1980--1981年间,中国艺术研究院经详细调查统计,戏曲共有317个剧种,其中包含---- 天沔花鼓戏!
(责任编辑:田高峰)